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雪山

雪山

①在今山西岢嵐縣東北。《寰宇記》 卷50嵐谷縣: “雪山在縣東北四十里。高三十里,長六十里,嵐、朔二州分界。”

②在今福建永春縣西北,與德化縣交界。《方輿紀要》 卷99永春縣 “桃溪” 條: 雪山 “山高峻,多積雪”。《清一統志 ·永春州》: 雪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德化縣西北四十里接界處。山勢博衍,迴環盤亘四十里。隆冬積雪,經月不消。其陽之水為桃源溪,下流入永春; 其陰丁水出焉,下流入滻水”。

③即今山東莒縣西北七十里雪山。清光緒 《山東通志》 卷25: 雪山 “介在沂、沭間”。據1984年版《莒縣地名志》 稱: “山西南坡有大片白色原始土,遠望如雪,故名雪山。”

④在今四川敘永縣東南海風鄉。《明史·地理志》 赤水衛: “北有雪山,上有關。” 明曹學佺 《貴州名勝志》 卷1: 雪山 “在 (赤水) 衛北二十里。巉岩高峻,峻亘數十里,方冬積雪,春盡始消。(明) 楊慎 《度雪山》 詩: 羊腸蟶雪凸,烏毳邂風凹”。

⑤在今四川松潘縣東。《隋書·地理志》: 嘉誠縣 “有雪山”。《元和志》 卷32嘉誠縣: 雪山 “在縣東八十里。春夏常有積雪,故名”。

⑥亦名雪嶺、大雪山、西山。即今四川理縣西南之邛崍山。《輿地紀勝》 卷148威州: 雪山,“ 《圖經》 云: 在保寧縣西南,連乳川白苟嶺。《九域志》云: 山有九峰,上有積雪,春夏不消”。《方輿紀要》卷67威州: 雪山 “在州西南百里。與乳川、白苟嶺相連”。

⑦即今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西北玉龍雪山。《明一統志》 卷87麗江軍民府: 雪山 “在府西北二十餘里。一名玉龍山。條岡百里,巋巍千峰,上插霄漢,下臨麗水。山顛積雪經春不消,岩崖澗谷,清泉飛流。蒙氏異牟尋封為北嶽”。

⑧即露骨山。今甘肅臨夏縣南、夏河縣北之太子山。《方輿紀要》 卷60河州: 雪山在 “州西南百五十里,接洮州番界。四時皆有積雪,一名雪嶺。又山石如骨露,一名露骨山”。

⑨即祁連山。今甘肅祁連山。因山頂長年積雪,故名。

⑩即今甘肅靖遠縣西北哈思山。《明一統志》 卷37靖虜衛: 雪山 “在衛城北一百二十里。山勢高峻,積雪不消”。

(11)即今青海門源回族自治縣北祁連山。《隋書·煬帝紀》: 大業五年 (609),隋煬帝西巡,命 “兵部尚書段文振北屯雪山”,圍攻吐谷渾。即此。

(12)佛經稱喜馬拉雅山為雪山。亦曰大雪山。

(13)古代印度人和中亞南部人稱喜馬拉雅山、興都庫什山等為雪山,又名大雪山。唐玄奘 《大唐西域記》 卷1: “迦畢試國,周四千餘里,北背雪山。”


(1)山名。在台灣省本島中北部大安溪和大甲溪上源。又稱興隆山。為雪山山脈主峰,海拔3884米,是全省第二高峰。雪山東北部有雪山北峰(3702米)、品田山(3529米)、大霸尖山(3573米)、桃山(3324米)等,西南部有火石山(3308米)、頭鷹山(3508米)、大雪山(近改稱復興山,3529米)、中雪山(3172米)、小雪山(2996米)等,構成東北—西南走向的高峰線,海拔逾3000米的山頭不下數十,綿延三四十千米,冬季常有積雪。其中大雪山一帶天然森林最繁茂,為台灣省著名林區。大霸尖山峰頂岩層疊立,狀如巨堡擎天,景色奇偉,亦為台灣北部名山。(2)村名。在北京市昌平區西北部。屬南口鎮。人口600。明代成村。因村北山地,初名積粟山,又稱靴山,後演變為雪山,村以山名。有工藝美術、制磚等廠。京八高速公路經村北。1961年發掘有雪山文化遺址。

台灣雪山風光

雪山字典分解

雪山的解釋 [snow mountain] 常年積雪的高山

雪的解釋 雪 xuě 天空中飄落的白色結晶體,多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氣冷至攝氏零度以下凝結而成:雪花。雪山。雪中送炭(喻在別人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 洗去,除去:

山的解釋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

不妨一看:雪窯冰天【歷史典故】

朱弁使金,不辱君命事。朱弁(?-1144年)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字少章。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以太學生擢任通問副使赴金,同行的還有朝奉郎假刑部侍郎王倫(1084一1144年)等。抵金後,被金扣留。紹興初,金人又脅迫朱弁到劉豫那裡做官。劉豫原為濟南太守,後降金,被立為皇帝,國號“齊”。朱弁守節不屈,對金人說:“劉豫是賣國賊,我恨不能食其肉,怎能到他那裡去做官,只有一死!”金人惱

雪山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