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鎮

港口鎮怎么寫好看

港口鎮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即今江蘇姜堰市西北四十八里港口鎮。《方輿紀要》 卷23泰州 “樊汊鎮” 條下: “州北十八里為港口鎮,皆濱運河。”

②即今江蘇高淳縣南保勝鄉。清光緒 《江蘇全省輿圖》 高淳縣圖: 南有港口。民國 《江蘇六十一縣誌》: 高淳縣西南有 “港口鎮”。

③在今浙江安縣 (排嶺鎮) 西南二十四里千島湖中心湖區港口島附近。舊當武強溪入新安江鎮口。宋、元、明置巡於此。

④即今安徽寧國縣西北港口鎮。明嘉靖 《寧國縣誌》 卷2: 港口市在 “縣北三十里”。

北宋置,屬豐城縣。即今江西豐城市北大港口。後移至今豐城縣東北江口。《清一統志·南昌府二》: 港口鎮 “在豐城縣東北。…… 《舊志》: 明初置巡司於縣北三十里大港口,後移於縣東北十五里小港口,正德七年革”。

⑥即今江西九江縣西北港口街鎮。清同治 《江西全省輿圖》 卷13: 德化縣 “自洗心橋分路迤北行五里至港口”。


(1)在江蘇省家港市南部、張家港(河)畔。面積24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港口,人口1900。傳瀕長江,踞浪澄港(河)入江口,故名。原屬常熟縣。1957年置恬莊鄉,以境內自然村命名。1958年改公社,1962年劃屬沙洲縣(今張家港市),改名港口公社。1983年改為港口鄉,1991年更置鎮。農產有稻、小麥、棉花、油菜籽、淡水魚等。有輕工、化工、食品、機械、軋鋼等廠。204國道經此。(2)在安徽省寧國市北部。面積97.1平方千米。人口4.1萬。鎮人民政府駐港口,人口7110。以古為碼頭得名。1952年置港口鎮,1958年改公社,1972年復置鎮。2001年太平鄉及山門鎮部分村併入。產稻、小麥、油菜籽等。特產蜜棗。是寧國、宣州間物資集散地。有煤、石灰石、陶土、紫砂等礦。有鋼球、化工、機械工程等業。寧國水泥廠、寧國電廠駐此。皖鐵路經此並設站,河港公路與水宣公路交會於此。(3)在江西省修水縣北部。面積144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港口,人口1000。清末盧姓由洞下遷此建村於盧坊、沙籠二小溪匯合處,因名港口。1949年設港口、盧坊等鄉。1958年設盧坊公社,1959年改名港口公社,1984年改鄉,1995年改設鎮。為縣重點林區,盛產薯、大豆、茶葉。有制茶、糧油加工等廠和水電站。公路南接龍公路。(4)在江西省弋陽縣西南部。面積110平方千米。人口1.8萬。鎮人民政府駐港口,人口1000。明代建村於上坊、東源兩溪匯合口得名港口,鎮以村名。1949年屬港口區,1958年設港口公社,1983年改名南鄉港口,1984年改南港口鄉,1992年改設港口鎮。為縣內重點產糧區和林區。有農機、瓷土加工、塑膠器材、玻璃纖維布、家具、食品等廠。有煤、石英、雲母、瓷土等礦藏。公路西北接320國道。古蹟有上坊村謝疊山墓。(5)在廣東省中山市中北部。面積71平方千米。人口9.2萬。鎮人民政府駐港口,人口1萬。鎮以駐地名。鎮區清末成圩,因石岐往來廣州必經此港口,故名。清光緒初屬仁字都。1910年屬香山縣一區。1949年設港口鄉,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主產稻,次為甘蔗、香蕉和塘魚。港口年橘著名。有船舶修造、鋁材加工、家用電器、製衣、木器、五金、建材等工業。水路通珠江三角洲河系。公路通廣州、石岐等。(6)在廣東省惠東縣南部沿海。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2.2萬。鎮人民政府駐信地埔,人口4690。因鎮區處大星山北側海港出入口,故名。1959年析平海公社置港口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改鎮。為半島,東臨 * ,西濱大亞灣,南有大星山,北為海灘沙壩地帶。盛產龍蝦、石斑、馬鮫、對蝦、蟹、鮑魚、紫菜、海鹽等。為廣東省重要漁港之一。有造船、竹器和漁產加工等廠。有公路北接324國道。海輪通汕頭、廣州、香港等地。大星山南部有海龜自然保護區,大星山西南有古炮台。

詞語分解

  • 港口的解釋 * 頭設施、供船隻停靠、人貨上下的地方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宋; 蘇軾《石鐘山記》 又如:通商港口詳細解釋.河灣入口處。 宋 蘇軾 《石鐘山記》:“舟迴至兩山間,將入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護甲水

即侯甲水。又名胡甲水。在今山西武鄉縣西北百里。《元和志》卷鄉縣:“護甲水,在縣舊治西北八十里。”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港口鎮歷史

相關歷史

港口鎮_港口鎮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