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浮山

浮山

①在今山西晉城市東南。《方輿紀要》 卷43澤州: “浮山在州東南三十五里,以高近浮雲而名。”

②一名浮化山。即今山西平定縣東南東浮山。《元和志》 卷13太原府廣陽縣: “浮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③在今山西臨汾市東南。《水經· 汾水注》:“(潏) 水源東南出巢山東谷,北徑浮山東。” 《清一統志·平陽府一》: 浮山 “相傳洪水橫流,此山隨水消長,故名”。

④亦名浮度山或符度山。在今安徽樅陽縣東北。《方輿紀要》 卷26桐城縣: 浮山在 “縣東九十里。亦名浮渡山。有三百五十岩,七十二峰。岩之最著者三十有六,皆可居可游。其中泉石參差,種種奇勝。西南有獨山峰,直上千仞,大江環繞,望之若浮。山半又有大通岩,回出諸岩之上,懸崖飛瀑,凡數百仞”。自古為遊覽和佛教聖地。北麓有方以智墓。

⑤在今安徽明光市北八十里浮山集西。北臨淮水。一名臨淮山。《水經·淮水注》: “淮水又東徑浮山, 山北對石山。 梁氏天監中, 立堰於二山之間。” 《寰宇記》 卷16招信縣: “浮山在縣西七十里。下有石穴,每淮波泛溢,不能沒其穴。”

⑥在今浙江紹興縣北三江村。《方輿紀要》 卷92紹興府: 浮山 “在府東北三十五里浮海口,與三江所城相對”。

⑦在今福建莆田縣北十里。《清一統志·興化府》: 浮山,“山側懸崖掛瀑,兼有智泉鍾潭之勝,而幽深瑩潔險絕過之”。

⑧在今福建南靖縣東北。《方輿紀要》 卷99漳州府南靖縣: 浮山在 “縣北八十里,接龍巖縣界。山當往來之路,與上下山不相連屬,如浮空然。亦曰浮丘”。

⑨在今山東平陰縣西南。《隋書·地理志》: 濟北郡東阿縣有 “浮山”。《寰宇記》 卷13東阿縣: “浮山,故老相傳云: 堯時大水,此山浮於水上。時有人纜船於岩石間,今猶有斷鐵鎖存焉。” 《方輿紀要》 卷33謂浮山即��山。 光緒 《山東通志》 卷23已辨其非。

⑩又名浮煙山。即今山東濰坊市西南二十里之符山。《魏書·地形志》 北海郡平壽縣: “有浮山。” 即此。

(11)在今山東淄博市西南淄川城西北二十五里。《方輿紀要》 卷31淄川縣: “浮山在縣北二十里。山勢特立如浮。” 另據 《清一統志 · 濟南府一》 謂浮山 “豐水薄其下,遠望之,如浮水上”。故名。

(12)一名浮峰山。在今山東青島市東。《清一統志·萊州府一》: 浮峰山,“ 《縣誌》: 其山高峻,有雲氣上浮”。

(13)在今河南淇縣北。《清一統志·衛輝府 一》:浮山 “在淇縣北三十里。山勢聳削,高出雲表”。

(14)在今湖北棗陽市北。《隋書·地理志》: 順義縣有浮山。《輿地紀勝》 卷83隨州: 浮山 “在棗陽縣北九十里”。

(15)在今廣東博羅縣西北。《元和志》 卷34循州博羅縣: “羅山之西有浮山,蓋蓬萊之 一阜,浮海而至,與羅山並體。” 《寰宇記》 卷157廣州南海縣引裴淵《廣州記》: “羅、浮二山隱天,唯石樓一路可登。” 又卷160博羅縣引 《南越志》 云: “博羅縣去浮山接境於羅山,故曰博羅。”

(16)又名雲浮山。即今廣東雲浮市西南大雲霧山。《輿地紀勝》 卷98南恩州: 浮山 “一名泉山,在陽春縣北七十里。《舊經》 云: 陳霸先居此,舊基存焉”。《清一統志·羅定州》: 雲浮山 “在東安縣西南五十里。極高峻,接肇慶府陽春縣界。四時雲霧不散,亦名雲霧山”。

(17)在今廣東電白縣東北。《寰宇記》 卷161茂名縣: “浮山,其山高七百尺。堯時洪水泛溢,此山獨浮。人居山上得免沉墊,人呼為浮山。”

(18)在今廣西賀縣東南賀街鎮東。《方輿紀要》 卷107賀縣: 浮山 “縣 (故治在今賀街鎮) 東十里。挺出江中,障縣水口。一名玉印山”。上有歷代名人題刻。

(19)即今四川安縣西南羅浮山。《輿地紀勝》 卷152石泉軍: 浮山 “在龍安縣南二十里。突出平野,有十二峰,峭拔如屏。梁楊孠真人上升於此”。為安縣著名風景區。


(1)古山名。(1)又作包山、獅子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舊在錢塘江中。宋元以來隨著泥沙沉積,遂與北岸陸地連線。《宋史·蘇軾傳》:“浮山峙於江中,與漁浦諸山犬牙相錯。”(2)在今廣東省平縣西北。南宋末與元兵交戰於此。(2)今山名。(1)在山西省晉城市境內。據《澤州府志》記載“插入天漢,高若雲浮,形家謂為天馬。上有伏羲廟,北谷有媧皇窟,中虛如囊,相傳為鍊石補天處”,故名。海拔1033米。(2)在安徽省樅陽縣城東北。北對巉石山,俯臨淮河。相傳山下有水穴,淮水泛濫時其穴即高,水退時其穴即低,猶如山浮,故名。又因三面環水,遠望似船浮水面,亦稱浮渡山。此山峻險奇秀,有十一奇峰、十九怪石、三十二岩、七十二洞。南朝梁已建有寺廟。歷代遊客、僧人留下大量摩崖石刻,今仍可見483塊。其中以北宋黃庭堅雪浪岩題詩石刻及南宋陸游“會勝岩”三字石刻最為珍貴。辟有國家森林公園。(3)在安徽省繁昌縣東北。古稱隱玉山,又名浮邱山。東、西、北臨圩,南連千軍嶺。海拔431.6米。產茶最佳。(4)又稱玉印山。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距市區東南12千米,賀、臨二江匯合處。一巨石屹立江中,其勢若浮,故名。四面環水,山上古樹參天,層石嵯峨,螺紋旋轉,形如玉印。海拔101.52米。登山處有李濟深手書石刻“浮山”二字。北宋年間建有紀念“九天神童”陳王祠古寺,寺廟樓台結構精巧。每逢農曆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十九日遠近數萬民眾到此赴“歌節”、“炮期”。(3)集鎮名。在安徽省明光市北部、淮河南岸、浮山東麓。屬柳巷鄉。人口 2150。 原浮山鄉人民政府駐地。因村西浮山得名。相傳五百年前就有人在此山腳下聚居。特產��王魚。有糧油加工、農機修配等廠。有公路通紫陽接明柳公路。淮河水運可通小輪。村西浮山峽谷為淮河三峽谷之一。相傳南朝梁武帝曾在此築浮山堰,現存有壩頭遺蹟。

浮山字典分解

浮山的解釋 (1).山名。即 包山 、 獅子山 。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西南。本屹立 錢塘江 心, 宋 元 以來隨著泥沙沉積,遂與北岸大陸連線。《宋史·蘇軾傳》:“ 浮

浮的解釋 浮 f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標。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

山的解釋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

看一看:浮槎【歷史典故】

源見“乘槎”。傳說中海上天河間往來的木筏。元 王實甫《西廂記》一本一折:“滋洛陽千種花,潤梁園萬頃田,也曾泛浮槎到日月邊。”

浮山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