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鄉兵

鄉兵

①鄉間民兵武裝。北魏末年,地方豪強紛紛建立鄉兵,以私兵、部曲為骨幹,包括宗族、鄉黨、賓客等。西魏、北周建立府兵制,大量吸收地方武裝,由大都督或儀同率領,使鄉兵轉化為正規軍。隋初,北齊舊境及與陳接壤處,地方豪強多擁有鄉兵。文帝招引豪強,授以官職,漸納入府兵系統。唐中後期地方上又出現鄉兵,乃土豪武裝,常為當地官府收編利用。《北夢瑣言》卷四:“土豪趙師儒率鄉兵數千,憑高立寨,刑訟生殺,得以自專,本道署以軍職。”五代亦然。宋承五代之制,建鄉兵,其成員選自戶籍,在所團結訓練,以為防守。一般是幾名壯丁中選拔一名充當,平時不脫離生產,農閒定期教閱,教閱時發給錢糧。有些邊州鄉兵出自招募,在邊地墾荒納租,守護邊土。鄉兵或沿用禁兵指揮、都等編制,或按*保甲法組成,或幾種編制互相參用。多數鄉兵徒具形式。少數邊州鄉兵,卻有相當戰鬥力,甚至超過正規軍。清代也稱鄉勇,為官方或地主豪紳臨時招募的地方武裝。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道光末年以後迅速發展。有事募集,事平則散,駐守本鄉,亦隨營作戰。各直省鄉兵名稱不一,有屯練、民壯、鄉團、獵戶、漁團、沙民等。②明代因某地軍情需要而招募的當地士卒。有隸于軍籍者,如浙兵、川兵、遼兵等。不隸于軍籍者,所在多有,如毛葫蘆兵、礦兵、鹽壯、雜蠻蜑、僧兵、土司兵等名目。

鄉兵字典分解

鄉兵的解釋 古代地方武裝。始於 西魏 、 北周 ,由大都督或儀同統領,居於本鄉。其後歷代有之。《隋書·張奫傳》:“ 高祖 作相,授大都督,領鄉兵。”《宋史·兵志四》:“鄉兵

鄉的解釋 鄉 (鄉) xiāng 泛指小市鎮:鄉村。窮鄉僻壤。 自己生長的地方或祖籍:家鄉。故鄉。鄉井。鄉里(a.家庭久居的地方;b.同鄉的人)。鄉黨(鄉里)。鄉試。 中

兵的解釋 兵 bīng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衝突)。 與軍事或戰爭有關

也學習下:鄉自治會【歷史官職】

鄉自治組織的議決機關。北洋政府大總統袁世凱在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停辦各級地方自治,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復於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七月三日公布《鄉自治制》,但未實行。其規定如下:鄉為法人,受縣知事的監督,在法令所定範圍內制定公約,辦理各種自治事務。鄉設自治會,由鄉住民選舉的會員組成。人口不滿五千的鄉置會員六人;人口在五千以上的鄉,每增加人口三千遞增會員一人,但不得超過十人。鄉自治會設會長

鄉兵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