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遼金元>> 倪瓚行楷《淡室詩》軸(2)正文

倪瓚行楷《淡室詩》軸(2)

作者:倪瓚 書體:行楷

附錄:明月幽情往與還

——倪瓚行楷《淡室詩軸》

資料來自《中國書畫報》2006年第二十七期"走進故宮博物院 "

“欲寫新詩塵滿幾,味我迂言淡如水。白雲淡淡何從來,來伴孤雲北窗里。酒味甘濃易變酸,世情對面九疑山。白雲且結無情友,明月幽情往與還。八月廿日,過宗道雲棲樓,命余賦子安淡室詩。因賦,是日疏雨生涼,山光滿幾。殊有幽興也。瓚。”因此詩寫得幽遠飄逸,故在賞評倪瓚這件楷書《淡室詩軸》之前照錄下來。中國書法的創作離不開文字內容,而文字內容的雅俗美醜,則直接影響書法創作的表現性,故歷來書家在創作時對文字內容的選擇始終持審慎的目光。從創作的情感表現性來說,書家應該書寫自己創作的詩文,方有不時的最佳的契合機緣。然而事實情況是,我們近代書家大多不擅詩文,即或有者也詩文修養火候欠缺,故往往只能借用古今的優秀詩文來進行書法意義上的書寫,這無疑削減了書法藝術創作的感染力。這應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倪瓚的優美詩文確實幫了他在書法、繪畫上的大忙。實質上,倪氏純書法作品極為少見,他的詩文和書法大多散落在其簡遠高古的繪畫上。他的不少題畫詩文頗有魏晉人之風神。這種美學思想的形成與他孤神獨逸、閒雲野鶴般的生活有著緊密的關聯。因而他的書法、繪畫、詩文都散發著簡遠、疏闊、古淡的氣息,是較為典型的文人書畫藝術的代表。讀其詩、味其書、賞其畫,都能使人塵慮盡消,仿佛五臟六腑都得到了一次美的洗禮。

故宮博物院藏倪瓚這件行楷詩軸(見圖),不僅是其行楷書中的代表作,而且甚或是其壓軸之作。此件為紙本,縱64.2厘米,橫27厘米,尺幅並不大,但卻能小中見大、意味無窮。倪瓚筆法從古隸中出,故他的書法都非常注視起筆與收筆,尤其在字的捺腳上,是極為用心和講究的,隸法表現極明顯,古氣森森。在橫畫上,則起筆輕闊,收筆重挫,吸收了唐人褚遂良的用筆特點,只是將褚的秀媚化為勁健,視之,頗見力透紙背之功。倪氏楷書的另一個特點是結字扁、長互用,穿插參差,左右結構多取左低右高,重心右傾,因而字勢生動、奇趣橫生,於勁健俊拔中多了些令人玩味的成分。小楷的章法是較難把握的,呆板、逼塞、沉悶,都是常見的毛。然倪氏這件小楷章法不知是信手拈來,還是匠心所為,尋常的六行字,卻處理得如此驚世駭俗!於小楷而言,把“禽與往還”作為一行,若不是早已成竹在胸,斷不可為;而“八月廿日”跋與正文平齊書寫,又是一個大膽的創造。這樣就使本來趨於平穩的章法一下子通透、空靈起來,仿佛湖上向晚的空中,一聲嘶鳴而划過的白鶴,一如幽靜的洞室里忽然透出一道天光,而頓覺花明柳暗。至此,我忽然想到倪氏在該軸跋文中所說的“殊有幽興也”。好一個“殊有幽興也”,他讓我們再次領略到孫虔禮在《書譜》中提到的“乖合”的力量。

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雲林,又號荊蠻民等,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家資豐厚,曾築清閟閣,以收蓄古書畫。平生好學,工詩文、書畫。擅畫墨筆山水、竹石,為“元四家”之一。書法從隸書入手,兼師魏晉人,擅行、楷書。

2018-1-26 8: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