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895年>> 7月2日

我國著名的農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金善寶出生。

1895年7月2日

1895年7月2日我國著名的農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金善寶出_歷史上的今天
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 金善寶

金善寶,著名的農業教育家、農學家和小麥專家,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他為我國培養了幾代農業教育、科研和生產管理人才。早期育成的“南大2419”、“矮立多”等小麥優良品種,最大年種植面積達7000多萬畝,為我國小麥增產做出了重大貢獻;後又發現並定名了我國獨有的普通小麥亞種——雲南小麥。他主編的《中國小麥栽培學》、《中國小麥品種志》、《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和《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等專著,集中反映了建國以來作物科學,特別是小麥科學的發展與成就。
金善寶(1895—1997),浙江省諸暨縣楓橋鎮石硤口人。1965年7月—1982年6月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20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農業專修科。1927年在東南大學農藝系畢業。1930年赴美國留學,在康奈爾大學農學院和明尼蘇達大學農學院進修,研究植物生理學和遺傳學。1932年回國,先後在浙江大學、中央大學、江南大學任副教授、教授、農藝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南京大學農學院院長、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副部長、南京市副市長、南京農學院院長等職。1957—1965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1965—1982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1982—1997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名譽主席、中國農學會名譽會長。當選為第一屆至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被選為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獲得“美國農業服務基金會永久榮譽會員”獎牌。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金善寶是我國著名的農學家、教育家。長期從事小麥科學研究工作,特別是在小麥的分類和育種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早在20世紀30年代,從全國790個縣蒐集到的小麥品種里,鑑定出“江東門”等一批優良品種,在生產上得到推廣套用。1937年從世界各地3000多份材料中選出了適合我國生長的“矮粒多”和“南大2419”優良品種,在長江流域13個省市大面積推廣種植。1949年以後,從全國徵集到5544個小麥品種,進行了重要經濟性狀的觀察、鑑定、形態分類和生態分類研究。把這些品種分屬於普通小麥、密穗41麥、圓錐小麥、硬粒小麥和雲南小麥5個種,126個變種。普通小麥經他鑑定有93個變種,其中19個和雲南小麥6個變種是他定名的。雲南小麥新種的發現,對中國小麥起源和對世界小麥研究是一個貢獻。20世紀60年代初,進行春小麥新品種選育和加代研究,採取“北方春播一高山夏播一南方秋播”,實現一年繁殖兩代或三代小麥,大大縮短了小麥新品種選育的時間,先後培育出“京紅”和“京春”春小麥新品種。這些品種,在早熟、抗病、豐產、子粒品質等方面趕上和超過墨西哥小麥,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金善寶一生著述很多,主要著作有《中國小麥分類的初步》、《中國小麥區域》、《中國小麥栽培學》、《中國小麥品種志》、《中國小麥生態學》等,其論文已彙編成《金善寶文選》出版。
  1997年6月26日,我國著名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九三學社名譽主席、原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善寶同志逝世,享年102歲。
立志學農重實踐,追求真理志不移
  金善寶1895年7月2日生於浙江省諸暨縣石峽口村。從6歲開始在父親的私塾里讀書。他13歲時,父親病故,家境日趨困難。他母親是一位勤勞、善良、樸實的山村婦女,十里八村有名的養蠶能手。為了減輕母親的勞累,他經常幫助母親採桑葉、養蠶、進山砍柴、挖竹筍……這樣的家庭境遇使他較早地懂得了生活,從童年就逐漸掌握了農業勞動的基本操作。農村的實際生活更使他深深地體會到舊社會農民的疾苦和農業生產的落後。勞動實踐培養了他務農的志趣和為改變落後農業而奮鬥的決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君主專制,正在楓橋鎮讀高小的金善寶,也被這場革命風暴所激動,毅然到紹興考入由革命同盟會開辦的陸軍中學。在這裡,他開始接觸到民主革命思想。僅僅半年的時間,開辦陸軍中學的革命黨人王金髮等相繼被北洋軍閥殘酷殺害,陸軍中學便被解散。1913年,他又考入了具有革命傳統的紹興浙江省立第五中學。母親為了不挫傷兒子勤學苦讀之心,節衣縮食,終日辛勤養蠶,勉強維持他讀到中學畢業,希望他能繼承父業在學堂里當個教書先生,過個養家餬口的日子。然而,金善寶並不甘心在長知識的青年時代就此止步。他四處奔波,得知南京高等師範農學專修科不收學費,還給學生飯費時,求知的欲望,農民的飢苦,激勵他赴考學農。
  1917年,他以優秀的考試成績被南京高等師範農學專修科錄取了。當時執教於南京高師的農科主任鄒秉文先生,一向提倡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除課堂的理論教學外,很注重實驗和田間實習,有時還利用暑假組織學生到農村進行考察,這些活動都是金善寶極樂於參加的。1920年他農科畢業,經鄒先生推薦到南京市皇城小麥試驗場當技術員。這個正在籌建的試驗場,是“麵粉大王”榮宗敬(榮毅仁先生的父親)每年資助5000元,由南京高師農科負責籌辦的。試驗場只有106畝地和一台美國製造的5行播種機,一切農活都要靠畜力和人力。雖然面積不大,經費不多,設備簡陋,工作繁重,然而在30年代初的中華民國時期,也是比較難得的場所,那裡就是金善寶科研生涯的起跑點。
  1921年,東南大學成立後,南京高師併入東南大學,農學專修科也改為大學本科。學校在南京市江東門外大勝關租地1300畝,建立了農事試驗總場,金善寶又到總場當技術員,一直工作到1927年6月。在此期間,他又於1926年回到學校補讀一年學分,完成了大學農學專業本科的全部學業。
  1927年秋,金善寶因不滿校方對試驗場農工在工資方面的刁難而憤然離去,到寧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學教農業課。1928年春到杭州勞農學院(後改為浙江大學農學院、浙江農業大學等)任教。
  1930年夏,浙江省教育廳公開招考出國留學生,金善寶應考錄取。遂於7月間從上海乘船去美國深造,先在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植物生理、遺傳學等課程。後來,感到讀學位的辦法,對他這個年已35歲的留學生來說並不適宜,他不能讓一篇論文、一個學位占去自己在美國旅居的有限時間,於是轉到明尼蘇達大學農學院,邊學習邊參加作物育種工作。自然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他離開祖國時,就對“民以食為天”、“農業是立國之本”十分讚賞。他決心為這個“天”和“本”出力、效勞,造福於人數最多、生活最苦的祖國農民。他到美國留學的目的,是要親自了解國外的農作物育種方法、理論,掌握實際操作技術。他最大的願望是能以自己的學識,為發展祖國農業做貢獻,為提高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的生活水平而獻身。
  1937年10月,梁希(左)與金善寶在重慶 1932年2月,金善寶學成回國。他先後在杭州浙江大學農學院和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任副教授、教授。1937年7月以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步步向我國內陸腹地逼近,當時在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任教授的金善寶,隨校西遷到重慶沙坪壩。他和我國傑出的林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林業部部長梁希教授,一起住在臨時建築的一間十多平方米的平房裡,室內兩張單人床,一張兩屜木桌,每人用一個抽屜。他倆年齡相差一輪,朝夕相處,情同手足,經常一起去聽《新華日報》社組織的時事報告,有時直接聆聽中共中央周恩來副主席的演講或參加座談。
  抗日戰爭勝利後,在舉世矚目的1945年國共兩黨重慶談判期間,金善寶和在渝的幾位進步教授一起,被邀請到嘉陵江邊的張治中公館,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親切地會見了他們。這次難忘的會見,使他從黎明前的黑暗中看到了光明,更加堅信一個嶄新的中國一定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起來。
  1946年3月,他隨中央大學遷回南京。國民黨政府的腐敗沒落,更加激發了他積極投入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鬥爭和營救進步學生的活動。1948年,正當國共兩黨全面展開激烈戰鬥的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大江南北人心惶惶,台中農學院突然發來了正式聘書,聘請金善寶去任教,他斷然拒絕,卻應榮毅仁先生之聘,去無錫江南大學農學院任農藝系教授兼主任。此時,他心中何去何從,已十分堅定。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了!在舊社會度過半個世紀的金善寶,從此獲得了新生。7月他應邀出席了周恩來在北平主持召開的40多位著名科學家、教授參加的科學技術座談會。會後又參加了以竺可禎教授為團長的科學考察團,到東北解放區進行參觀和農業考察。當報紙上發表原中央大學改組為南京大學,金善寶被任命為南京大學農學院院長的新聞時,他正在哈爾濱的考察途中。1950年11月,他又被任命為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副部長。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頒發了任命他為南京市副市長的任命狀。在身兼多項重要的行政職務和從事繁忙的社會活動中,作為一名農學家、教授,他的主要精力還是集中在鑽研小麥與糧食增產和教書育人方面。
  1956年2月12日,他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入黨較早的老科學家之一,為後來的高級知識分子追求進步,爭取入黨做出了表率。
  1957年3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金善寶兼任副院長,次年9月從南京來北京任職。1964年末,他繼丁穎教授之後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二任院長。“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被“勒令”交權,“靠邊站”了。粉碎“四人幫”後,他繼續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1982年末退居二線,國務院任命他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
  他是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一級教授,第一、二、三、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屆副主席、九三學社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作物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和研究生院院長等職。
勤奮耕耘育良種,老驥伏櫪寫專著
  金善寶正在進行學術研究 金善寶從南京高師農科畢業之後,就開始注重小麥研究。1928年和1929年先後發表了《中國小麥分類之初步》和《小麥開花之時期研究》。從美國留學回來後,為了發掘祖國小麥種質資源,選優利用,他從廣泛蒐集的790多份小麥品種中,經過試種觀察、整理和篩選,鑒評出“江東門”、“武進無芒”、“南京赤殼”和“姜堰黃皮”等一批優良地方品種,在生產上推廣利用,發揮了增產效益。1934—1935年,發表了3篇與深化當時國內主要大田作物育種工作密切有關的文章,即《近代玉米育種法》、《用統計方法比較秈粳糯米之脹性》和《大豆幾種性狀與油分、蛋白質之關係》。
  金善寶結合自己在國內外的科研實踐和多方蒐集到的文獻資料,撰寫了10多萬字的專著——《實用小麥論》,1934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作為大學叢書出版。這是我國第一本既有理論又聯繫小麥生產實際的農業書籍。30年代、40年代乃至50年代,它不僅是國內許多大專院校農學專業學生的重要參考書,也是許多有成就的小麥專家、教授啟蒙必讀的教科書。
  抗日戰爭初期,在重慶沙坪壩境遇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由於貧病交加,不足50歲的金善寶已經鬢髮皆白,有一次帶病授課竟昏倒在講台上。儘管當時體力如此虛弱,他始終沒有間斷過選育小麥良種的工作。1939年,他和助手們從國內外引進的3000多份小麥材料中,通過系統選擇方法,選出了適於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的優良品種——“中大2509”(又名“矮立多”)和“中大2419”(後改名為“南大2419”)。這兩個品種從1942年在四川省開始推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近7年的時間,只種植百萬畝左右。1950年以來,由於政府的重視和翻身農民生產積極性的空前高漲,這兩個品種很快在我國南方冬麥區擴大套用於生產。“南大2419”推廣面積最大的年份曾達到7000多萬畝,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蘇、安徽、四川和河南南部小麥產區;雲南、貴州和陝西南部有較大面積的種植;江西、湖南、廣西、青海和甘肅也占有一定的比重。這個小麥良種在我國50年代、60年代的小麥增產上立了大功,到1983年不完全統計,它在長江流域的種植面積還有百萬畝左右,品種壽命長達40多年,實屬難能可貴。
  金善寶選育的“南大2419”小麥良種,具有早熟、抗條鏽病、抗吸漿蟲、稈強抗倒、穗大粒飽、適應性廣和一般配合力好等優點,因此,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第一次品種更換時,種植面積最大的良種,而且是30多年來我國小麥雜交育種中最主要的親本之一。根據《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一書的記載,它的直接和間接衍生品種有98個,分布在我國7個大的麥區,其代表性品種中,冬麥有“石家莊34”、“徐州14”、“鄭州3號”、“內鄉5號”、“大豐1087”,“萬年2號”、“安徽9號”、“蜀萬8號”、“綿陽4號”、“鄂麥6號”、“鳳麥13”,春麥有“京紅4號”、“科春5號”、“甘麥7號”、“藏春6號”等。
  金善寶潛心於小麥科學研究,在豐富和發展我國小麥科學上做出了重要建樹,特別是在我國的小麥種類及其地理分布方面鑽研很深,有不少新的發現;對我國小麥區劃和生態型的研究,也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提出一些精闢見解,有些是前人所未探討過的新問題、新內容。關於我國小麥的種類,國內外學者曾做過一些調查研究,而所得結果都不夠全面。從1911年法克斯貝格(Faksberger)的報告、1923年瓦維洛夫的著作、1942年蔡旭的研究,到1954年木原均的論述,綜合國內外報導,我國小麥分屬4個種和52個變種。但早在1937年,金善寶從雲南省徵集的小麥品種中,就發現一種無芒、白殼、穗軸堅硬而易折斷,小穗緊靠穗軸,所成角度甚小,小穗從穗節莖部折斷,穎殼緊包籽粒難於分離,種子夾面呈三角形的新類型。它既與一般普通小麥有較多差異,也不同於斯卑爾脫小麥。後來經進一步觀察確認其染色體數目為2n=42,與普通小麥雜交沒有問題;與硬粒小麥雜交也能獲得成功。這在世界已有的小麥分類學文獻中還未見報導過,很難找到與它相匹配的植物學分類地位。金善寶和他的助手們經多方研究,把這個“雲南小麥”定為普通小麥的一個亞種(Triticum aestivum Subsp. yunnanense King)。
1956年開始由金善寶主持的全國小麥的種類及分布研究,從廣泛蒐集到的5562份材料中,取出有代表性的品種材料近2000個,通過他和南京農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有關科研人員進行二三年的觀察分析後,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460個,分別在北京、徐州、武功、西寧、烏魯木齊、成都、昆明、武昌、廣州及福州等12個地點種植,進行比較全面、系統的鑑定。結果明確了我國小麥分屬普通小麥、密穗小麥、圓錐小麥、硬粒小麥和波蘭小麥5個種,及普通小麥亞種“雲南小麥”一個變種;屬於各個種和亞種的變種總計101個,其中93個變種是經他親自檢定的,有19個變種和6個“雲南小麥”的變種是由他定名的;他對這些亞種和變種制定了分類檢索表。供從事小麥研究和生產的廣大科技人員查考。
  為了深入研究“雲南小麥”生態特點和分布情況,親自掌握第一手資料,金善寶3次去雲南實地考察。他發現瀾滄江流域是“雲南小麥”新亞種分布的中心。這個地區從海拔幾百米到2500米都有小麥種植,高原地形複雜和“立體農業”的生態特點是形成變異的重要因素,從而確定了雲南是我國小麥種質最豐富的地區,也是我國小麥的變異中心。
  早在1943年,金善寶和吳董成一起就對中國小麥區域進行了研究和劃分,直到80年代初台灣省的農業教課書還在引用這份資料。50年代中期以後,他結合小麥的種類和分布研究,根據品種的生育期、階段發育特性、幼苗、植株、穗部和籽粒性狀,參照原產地的自然環境、耕作栽培制度和生長期間的氣候條件,進行綜合分析總結,又將中國小麥確定為14個生態類型:
  1.華南生態類型,包括南嶺以南地區及台灣、海南諸島。
  2.江南山地生態類型,主要是浙閩山地及南嶺山地。
  3.雲貴高原生態類型,指雲貴高原地區及附近山地。
  4.四川盆地生態類型,即四川盆地範圍內。
  5.長江中下游平原生態類型,指沿江沿湖平原和丘陵地帶。
  6.秦巴山地生態類型,包括秦嶺、大巴山、伏牛山、武當山一帶山地。
  7.華北平原生態類型,包括淮河以北、太行山及伏牛山以東的大平原,渭河、汾河中下游沿岸。
  8.黃土高原生態類型,以黃土高原為主,包括河北北部和遼東半島。
  9.東北平原生態類型,即遼東半島以外的東北平原。
  10.內蒙古高原生態類型,包括大興安嶺以西,祁連山以東,長城以北的地區。
  11.甘青高原生態類型,主要是祁連山南北地帶。
  12.準噶爾盆地生態類型,指天山以北的準噶爾盆地。
  13.塔里木盆地生態類型,指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
  14.青藏高原生態類型,包括崑崙山以南的西藏、青海高原地區。
  金善寶及其同事們的上述研究和所獲結果,都是國內外研究中國小麥的基礎性文獻,對於進一步了解和充分利用我國小麥種質資源,以及在指導小麥育種和改進栽培技術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其中的《中國小麥種類及其分布》於1982年被授予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金善寶和他的助手們不僅要克服科研條件上的種種困難,而且要頂著“只拉車不看路”、“清除反動學術權威的流毒”等一連串政治帽子的壓力,小心翼翼地進行著春小麥育種工作。為了爭取時間,利用我國幅員廣闊的優越自然條件,他親自登上黃山、井岡山、廬山等高海拔山地適宜春麥夏播的地點,搭乘海船去海南島,越過五指山到通什自治州和千里迢迢去雲南省元謀縣,實地考察春小麥材料冬季加代的生長情況,從而提出春小麥在北京春種夏收、廬山夏播秋收、海南島或雲南元謀秋播冬收,一年三代(至少兩代)的世代進程,以縮短新品種育成的年限。這種異地種植的做法能使被選育的材料,經受由地理差異所提供的由低溫到高溫,再由高溫到低溫,日照由短到長,再由長到短的不同生態環境變化,以及接受不同地區的病害和不同病害生理小種致病的考驗,因而有利於篩選出具有廣泛適應性和廣譜抗病性的優良新品種。
  金善寶和他的助手們從1967—1973年,相繼育成“京紅2號”至“京紅9號”系列春小麥新品種。其中“京紅9號”1976年在26個地點的產量試驗結果,都比當時引入我國的由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育成的被譽為“綠色革命”的幾個墨西哥小麥品種顯著增產。“京紅8號”品質優良,1976—1979年,4年種植收穫的籽粒,測定分析結果,平均蛋白質含量為16.3%,賴氨酸為0.39%。這些“京紅號”品種1978年在長城內外的冬春麥混種區已推廣到60多萬畝,並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61年,金善寶主編了《中國小麥栽培學》,這是50年代末我國首次以作物栽培為主題,組織知名專家學者集體撰寫的旨在反映當時國內栽培科學水平的系列專著中的第一冊,它起到了開篇啟後的作用。1964年,他和劉定安主編了《中國小麥品種志》,這也是我國第一次為本國的現代小麥栽培品種“樹碑立傳”的歷史性文獻(1985年又出版了1962—1982年續編)。1983年,他為主編,莊巧生等為副主編,總結了我國近30多年來小麥品種演變歷史,種質資源利用情況、親本選配經驗及育種成果,出版了《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的專譜。這不僅填補了我國在作物育種方面進行全面系譜分析的空白,而且對於進一步提高小麥育種水平也有重要意義。這本58萬字的專著,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水平與特色,與國外為數極少的類似著作相比也是高水平的,因而受到了國際同行專家的好評。1984年,該書獲得全國科技圖書一等獎和1985年農牧漁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受《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總編委會的委託,金善寶邀集全國知名的農作物專家、學者,組成了以他為主任委員,莊巧生為第一副主任委員和李競雄、黃佩民、盧良恕、楊守仁為副主任委員的農作物卷編委會,撰寫出225萬字涉及多種農作物、多個學科領域、具辭書性質的第一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該書於1991年由農業出版社出版,樹立了我國農作物科技發展史的一塊里程碑。
  金善寶作為我國知名的農業科學家、教育家,出訪過匈牙利、蘇聯和朝鮮。在訪問原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時,曾與國際聞名的小麥分類學家M.M.雅庫卜茨涅爾(M.M.Якубyинеp)討論過中國小麥的種類及其變異的問題。由於金善寶精深的造詣,深受讚許。於1957年被授予全蘇列寧農科院通訊院士。1986年10月14日,農業部部長何康受美國農業服務基金會主席M.E.恩斯明格(Ensminger)博士的委託,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儀式,將刻有“美國農業服務基金會永久榮譽會員”的金獎牌授予金善寶,以表彰他對農業科學事業做出的貢獻。
言傳身教堪師表,桃李天下仍近人
  從30年代初到50年代末,金善寶都在全國著名的高等農業院校執教。他辛勤地口授筆耕,諄諄教誨,為我國農業戰線培育出幾代優秀人才。抗日戰爭時期及以前受業於他的一大批學生,大都在我國50年代和60年代農業科技、教育和生產的各個領域中成為領導幹部和中堅骨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所培養的學生,也正在肩負著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任,為發展我國農業科技、教育和促進農業生產而奮力拚搏。
  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金善寶執教於重慶沙坪壩中央大學農藝系時,他教書不忘育人。他循循善誘的教誨給學生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美好記憶。他啟發學生在勤奮治學中要廣開思路,鑽研問題,打好理論基礎,同時要重視實驗技術與田間操作,貫徹手腦並用,學做結合的原則,講求實效,還經常用:“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來激勵學生。1942年夏,中大農藝系畢業生即將離校,臥病多日的金善寶,拖著虛弱的身體,在兩位學生攙扶下,冒著酷暑來到同學中間,即席做了充滿激情的贈言。他從祖國古代的燦爛文化和農業,講到當時的破碎河山與凋蔽的農村,也講到沒有燦爛的古代文化和農業就沒有中華民族的繁衍。他希望同學們大學畢業後,更珍惜自己的青春,熱愛所學的專業,不管生活道路如何崎嶇坎坷,都不要見異思遷,放棄和荒疏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一定要為振興祖國的農業效勞、出力。
  金善寶不僅十分關心愛護青年學生的成長,而且積極支持進步學生的革命活動。他在政治上的鮮明態度也是當時人所共知並為一些進步學生所敬仰的。如1946年中央大學聯合重慶大學發起的“一·二五”反內戰學生運動,1947年在南京進行的“五·二○”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遊行示威,他和許多進步教授都積極參加。平時拄著手杖,細聲慢語,對同學諄諄善導的金善寶教授,在學生的遊行隊伍里卻精神抖擻,鏗鏘有力地呼喊著口號,給學生們以極大的鼓勵。
  抗日戰爭時期,他在重慶和梁希、潘菽、涂長望等進步教授,先後組織過“自然科學座談會”和“民主與科學座談會”等進步活動。因為他們講民主和愛國,態度鮮明地擁護中國共產黨,反對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所以都上了特務的“黑名單”,處境十分危險。但由於他們在知識界和學生當中擁有的崇高威望,也沒有給敵人可乘的口實,才未遭毒手。
  在舊社會,金善寶是一位追求真理,剛直不阿,紮根在民眾生活的泥土裡的進步教授。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一直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絕不譁眾取寵或隨聲附和。1967年國慶節,他被邀請登上天安門觀禮。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走過來同他握手,關切地詢問:“金老,你們農業科學院怎么樣?”他對總理坦率地回答:“很亂!”周總理凝視著他,語氣沉重地說:“全靠你了,金老!”他感到不安,急促地對總理說:“不!不!全靠毛主席、周總理……”。周總理的話使他多日不能平靜,想到當年在重慶亂雲飛渡的日日夜夜,正是毛主席、周總理給他和千百個在苦悶中探索光明的教授指明了方向;現在又是周總理無微不至的關懷,使他免遭批鬥。1970年,一位當時的“大人物”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說什麼“中國的農業是靠七億五,還是靠七千五(前者指當時全國農民人數,後者指當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職工總數)?這是舉什麼旗、抓什麼綱、執行什麼路線的大問題!”於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技人員幾乎全部層層下放,人散樓空,只剩下一塊空招牌。此事波及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當時金善寶對這種把農業專業科技隊伍同農民民眾對立起來,藉以否定專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機構作用的作法,就很有意見。粉碎“四人幫”後,他以國家事業為重,和農業部領導一起向中央領導力陳收回下放的研究所的必要性,終於使被拆散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得到恢復並有了進一步的建設和發展。
  金善寶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農業,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努力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自然科學家。他從事農業教育30餘年,桃李滿天下,堪稱幾代人的師表;他獻身作物科研70餘年,碩果纍纍,是現代中國小麥科學研究主要奠基人。他艱苦樸素,平易近人,待人處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功過不論權勢,受到同行和晚輩的尊敬和愛戴。他年近98周歲時,仍然耳聰目明、思維敏捷、步履穩健,有時還邁步田間細心賞閱他心愛的小麥試驗材料,也不時出席上級邀請的重要會議,對國家大事,農業大事抒發自己的見地。
金善寶先生簡歷
1895年7月2日 生於浙江省諸暨縣石峽口村。
  1917—1920年 南京高等師範農學專修科畢業。
  1920—1921年 任南京高等師範小麥試驗場技術員。
  1921—1926年 任東南大學試驗總場技術員。
  1926—1927年 在東南大學農學專業補讀學分,本科畢業。
  1927—1928年 任寧波市省立第四中學教師。
  1928—1930年 在浙江勞農學院任教。
  1930—1932年 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學習和工作。
  1932年3—8月 任浙江大學農學院副教授。
  1932—1948年 任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教授。
  1948—1949年 任無錫江南大學農學院農藝系主任、教授。
  1949—1958年 任南京農學院院長。
  1950—1952年 兼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副部長。
  1952—1955年 兼任南京市副市長。
  1958—1964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
  1961—1983年 任中國作物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
  1965—1982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1979—1986年 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農學會副會長。
  1983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
  1987年 任中國農學會名譽會長。
  1997年6月26日 逝世於北京。
金善寶先生主要論著
  1 金善寶.中國小麥分類之初步.國立第四中山大學農學院作物研究報告(第二冊),1928.
  2 金善寶.小麥開花時期之研究.國立浙江大學作物研究報告(第一冊),1929.
  3 金善寶.實用小麥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4 金善寶.大豆天然雜交.中華農學會報,1934,69.
  5 金善寶.近代玉米育種法.中華農學會報,1934,125.
  6 金善寶.用統計方法比較秈粳糯米之脹性.國立中央大學農業叢刊,1935,2.
  7 金善寶.大豆幾種性狀與油分、蛋白質之關係.中華農學會報,1935,142—143.
  8 金善寶.四川大麻、菸草考察報告.農林(第二篇),1941.
  9 金善寶,吳董成.中國小麥區域.中華農學會報,1943,170.
  10 金善寶,吳兆蘇等.中國小麥的種類及其分布.南京農學院科學研究專刊,1959,2.
  11 金善寶主編.中國小麥栽培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61.
  12 金善寶,劉定安主編.中國小麥品種志(1949—1961).北京:農業出版社,1964.
  13 金善寶主編.莊巧生,吳兆蘇,黃佩民,薄元嘉副主編.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14 金善寶主編.莊巧生,沙征貴,吳兆蘇,陳鴻佑,陸懋曾,趙德芳,董玉琛,蔡旭副主編.中國小麥品種志(1962—1982).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15 金善寶主編.吳景鋒副主編.中國現代農學家傳(第一卷).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16 金善寶主編.吳景鋒副主編.中國現代農學家傳(第二卷).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17 金善寶主編.王德檳,吳德讓,祝旅副主編.現代農藝師手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18 金善寶主持翻譯.食物與營養百科全書,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
  19 金善寶主編.莊巧生第一副主編,李競雄,黃佩民,盧良恕,楊守仁副主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
育種為民食,科研百歲春
  辛勤育種為民天,刻苦鑽研歷百年。
  小麥豐收倉儲滿,風雲變幻總心安。
金善寶(1895—1997),字笑衍,生於浙江諸暨。著名育種學家,農業教育家、農學家和小麥專家,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參與創建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二屆中央理事會理事,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第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八、九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第一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科協第三屆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農業部科技委主任委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作物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
  金善寶幼年喪父,家境貧困,常幫母親養蠶、栽樹、采筍、砍柴,養成了務農的志趣。金善寶自幼熱愛勞動,通過勞動,不僅鍛鍊和培養了他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習農業生產本領,同時使他體會到舊社會農民的疾苦和農業生產的落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風暴,給金善寶帶來了新的啟迪:國家要富強,就得發展文化教育,發展科學事業。幾次考入公費學校,皆因時局變故輟學,後考入紹興浙江省立第五中學,畢業後考入費用負擔較輕的南京高等師範農業專修科。
  1920年,金善寶以優異成績從南京高等師範農業專修科畢業。不久,榮毅仁先生的父親、“麵粉大王”榮宗敬先生每年出資5000元資助南京高等師範農業專修科在南京市皇城籌建小麥試驗場。金善寶被推薦去試驗場當技術員。當時,試驗場的建立是我國小麥研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金善寶欣然接受了這個難得的機會,開始了科研生涯。從此,半個多世紀來,金善寶嘔心瀝血,把全部精力都撲在我國的農業科學事業上。
  1921年東南大學設立了農事試驗總場,金善寶改任總場技術員,一直工作到1927年。1928年,金善寶到杭州勞農學院任教。1930年7月金善寶赴美留學,先於康奈爾大學農學院學習植物生理學、遺傳學課程,一年後轉入明尼蘇達大學農學院學習細胞學、土壤微生物學等課程,同時參加作物育種工作。中國的貧窮落後使金善寶等海外遊子處處受人歧視。金善寶不願在受歧視的海外生活下去,1932年初,他毅然離開美國,登上了返回祖國的航船。回國後,金善寶任浙江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教授,一面從事教學,一面從事小麥育種研究工作。金善寶克服種種生活和工作條件的困難,從790多個縣中蒐集了大量品種,並選出了一批優良的地方小麥品種推廣生產,發揮了增產作用。同時,金善寶根據中國小麥生產的現狀,總結生產實踐的經驗,吸收古今中外小麥栽培的知識,於1934年撰寫我國第一部小麥專論《實用小麥論》,連同早在1928年發表的《中國小麥分類之初步》和1943年又發表的《中國小麥區域》等,成為我國小麥研究、教學和生產的重要文獻,至今仍有很大參考價值。1939年系統選育出適合長江中、下游栽培的“南大2419”和“矮粒多”兩個優良品種,為我國小麥生產做出了傑出貢獻。
  1937年日寇入侵,身為中央大學農藝系教授的金善寶隨校遷往重慶,在渝期間,金善寶經常參加由周恩來同志領導的“自然科學座談會”。盧溝橋事變後,金善寶隨梁希一道參加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工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金善寶教授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頑強的堅持教學和科研工作,深受同事和學生的愛戴。同時,他一刻也沒有忘記全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他仰慕共產黨、八路軍奮勇抗日,多次到八路軍重慶辦事處捐款捐物。他對辦事處的同志說:“我的心在延安,在八路軍將士身上。”沒有到延安是他一直感到這是終生的遺憾。林伯渠同志知道這件事後,安慰和鼓勵金善寶說:“無論在哪裡,都可以工作、鬥爭啊!”後來,得知延安正開展大生產運動,他認為這正是他從事的農業科學研究為延安做貢獻的時候。他立即將多年蒐集的小麥品種,又經過整理、鑑定選出最好的品種,包裝好送到《新華日報》社,請轉交延安。半個月後,鄧穎超同志告訴金善寶:“延安收到了你送去的種子,同志們感謝您。”
  在茫茫黑夜中,《新華日報》像一盞閃亮的明燈,點燃了金善寶心底的希望之火。通過《新華日報》,金善寶聽到了抗日前線勇士們的喊殺聲,看到了延安革命的曙光。中國要強盛,只有靠中國共產黨。1956年2月12日,金善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一天,周恩來同志來到中央大學整整演講了3個多小時,會場情緒熱烈,掌聲雷鳴。金善寶在擁擠的人群中,認真地傾聽著,時而頻頻點頭,時而報以熱烈的鼓掌。周恩來同志精闢的演講,給金善寶增添了鬥爭的勇氣和力量。
  最使金善寶難忘的是,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王若飛來到重慶。在緊張的談判期間,毛澤東主席在張治中的公館接見了他和幾位知名教授,詢問大家有什麼意見。金善寶心中充滿著對領袖的熱愛,懇切地對毛主席說:“毛先生來了,我們都很高興,從歷史上看,人民是要革命的,革命總是要流血的,不流血的革命不是長久的。現在形勢不好,您是吃慣了小米的人,到這裡來吃大米吃不慣,毛先生還是早點回延安好。”他在提醒毛主席,重慶是虎狼之地,千萬不能久留。他衷心地希望人民的領袖健康、長壽。
  1948年解放戰爭期間,大江南北形勢動亂,台灣台中農學院聘他去任教,他斷然拒絕,而應榮毅仁先生之聘赴無錫江南大學農學院任農藝系教授兼主任。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7月,金善寶應邀來北京出席周總理主持召開的自然科學工作者座談會,會後參加科學考察團考察東北解放區農業等。1950年11月,國務院又任命他兼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副部長。1952年,國務院又任命他兼南京市副市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次年榮獲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稱號。
  1957年3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京成立,金善寶任副院長,1958年9月赴京任職。1964年任院長職務至1982年末退居二線,後被國務院任命為名譽院長。在農科院期間,金善寶踏遍了全國主要農業區進行考察,並在瀾滄江流域發現了“雲南小麥”新種。他從全國各地徵集了5544個小麥品種,經深入研究、鑑定,確定分屬普通小麥、密穗小麥、圓錐小麥、硬粒小麥、“雲南小麥”5個種和126個變種,並親自定名19個普通小麥變種和6個“雲南小麥”變種的名稱。在對我國2個小麥品種的地理分布情況進行認真研究的基礎上,第一次明確指出雲南是我國小麥種類最豐富的變異中心。
  1957年,他的《中國小麥之種類及分布》一文在國內引起很大的反響。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還組織和主編了我國研究小麥栽培的重要巨著《中國小麥栽培學》。
  “文革”期間,金善寶也被“勒令”靠邊站。1967年國慶,金善寶參加天安門觀禮時,周恩來總理向他提出農科院“全靠你了”的懇切希望,促使他排除干擾和阻力,按計畫繼續科研。他指導助手們進行南繁北育科學研究、跋山涉水選擇夏繁地點、考察春麥冬繁生長情況,用在京春種夏收、再在海南或雲南元謀秋種冬收異地加代的辦法,縮短春麥育種年限,硬是在那“橫掃一切”的年代裡,篩選出經過地理差異、自然變化、病害考驗的具有廣泛適應性的“京紅號”春小麥良種,在10個省、市、自治區的29處評比試驗中,24處平均畝產第一,1976年推廣種植60萬畝。80年代又育出中7606和中7902春性小麥新品種,在黃淮麥區增產顯著,深受歡迎。
  金善寶一生潛心於小麥科學研究,為我國的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種植的小麥品種,主要屬於普通小麥種,其下已定名的變種有100個,其中有22個變種是金善寶定名。金善寶自撰或組織編撰了大量論著,主編了《中國小麥栽培學》、《中國小麥品種志》、《中國小麥品種及其譜系》、《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等重要著作。
金善寶(1895年7月2日—1997年6月26日),生於浙江諸暨。農學家、教育家。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參與創建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二屆中央理事會理事,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第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八、九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
  農學家、教育家金善寶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石峽口村。石峽口村四面環山,南山腳下有一條清水溪,溪水清澈見底,終年流水不斷,穿過三四里長的山間峽谷,經諸暨盆地,匯入大海。全村300多戶人家,幾乎都姓金,村民栽桑養蠶、種植茶樹,或以山上毛竹為原料土法生產紙張,遠銷紹興、寧波一帶。金善寶的父親是一位村秀才,在本村教授私塾。
  金善寶從6歲開始在父親的私塾里讀書,先後讀完了《百家姓》、《千字文》和《四書》等書。金善寶13歲那年父親病逝,私塾停辦,他入楓橋鎮國小讀書。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革命風暴的激勵下,金善寶毅然考入由同盟會開辦的紹興陸軍中學,開始接觸民主革命思想。由於開辦陸軍中學的王金髮等人被北洋軍閥殺害,陸軍中學被解散,1913年他又考入具有革命傳統的紹興浙江省立第五中學。
  金善寶自幼熱愛勞動,讀書之餘總是幫助母親上山採桑養蠶。直到上中學,每年的寒暑假幾乎整天幫助母親在桑園竹園裡勞動。通過勞動,不僅鍛鍊和培養了他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習農業生產本領,同時使他體會到舊社會農民的疾苦和農業生產的落後。由於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改善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狀況的願望,以及家庭經濟狀況,191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不收學費又提供飯費的南京高等師範農學專修科。
  1920年,金善寶以優異成績從南京高等師範農業專修科畢業。農學部主任鄒秉文先生親自為這個平時不愛多講話,但很有心計、勤奮好學的山村學生聯繫了工作,介紹他到本校所屬國小任農業教員。因已深深愛上了農業科學,他婉言謝絕了自己非常尊敬的老師的苦心,得到了老師的理解。不久,榮毅仁先生的父親、“麵粉大王”榮宗敬先生每年出資5000元資助南京高等師範農業專修科在南京市皇城籌建小麥試驗場。鄒先生聞訊立即又推薦金善寶去試驗場當技術員。皇城小麥試驗場雖然只有106畝地,一台美制五行播種機,設備簡陋,一切農活都要靠人力和畜力,工作繁重,經費不多。但是,試驗場的建立是我國小麥研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金善寶欣然接受了這個難得的機會,開始了科研生涯。
  1921年南京高等師範改名為東南大學,農業專修科改為農學本科。東南大學在南京市江東門外大勝關設立了東南大學農事試驗總場,皇城小麥試驗場隨後也入大勝關,金善寶改任總場技術員,一直工作到1927年。1926年金善寶回校補讀一年學分,完成了大學農學本科學業。
  6年間,金善寶在農事試驗總場從事小麥、玉米和大豆科學研究,選育了“姜堰黃皮”、“武進無芒”等優良小麥品種,深受農民歡迎。1928年,金善寶到杭州勞農學院任教。1930年應考錄取,出國留學,先於康奈爾大學農學院學習植物生理學、遺傳學課程,一年後轉入明尼蘇達大學農學院學習細胞學、土壤微生物學等課程,同時參加作物育種工作。
  中國的貧窮落後使金善寶等海外遊子處處受人歧視。在一次學校舉行的聚餐會上,一位美國學生公然蔑視地對金善寶說:“密斯特金,把這些剩飯拿去給中國人吃吧!中國人正餓著肚皮呢!”金善寶聽後,感覺這是對中國人的污辱,民族的尊嚴、祖國的尊嚴使他對這位挑釁者無比憤怒,當即回敬道:“先生,遺憾得很,中國離這兒太遠了,還是請先生拿到芝加哥公園裡去吧!那裡失業的人有的是,他們正需要這些。”金善寶不願在受歧視的海外生活下去了,1932年初,他毅然離開美國,登上了返回祖國的航船。
  回國後,金善寶先回到杭州勞農學院任副教授。半年後又應聘任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教授,一面從事教學,一面從事小麥育種研究工作。作物育種要掌握大量的品種資源和品種類型,這是創新品種的基礎。為了廣泛蒐集我國各地的小麥品種材料,金善寶和他的助手們克服種種生活和工作條件的困難,從790多個縣中蒐集了大量品種,並選出了一批優良的地方小麥品種,推廣生產發揮了增產作用。同時,為了改變我國小麥研究、教學和生產上文獻資料缺乏的狀況,金善寶根據中國小麥生產的現狀,總結生產實踐的經驗,吸收古今中外小麥栽培的知識,於1934年撰寫我國第一部小麥專論《實用小麥論》,連同早在1928年發表的《中國小麥分類之初步》和1943年又發表的《中國小麥區域》等,成為我國小麥研究、教學和生產的重要文獻,至今仍有很大參考價值。
  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軍國主義加緊對我國的侵略,華北已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金善寶隨中央大學西遷到重慶沙坪壩。他與傑出的林業化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任林業部部長梁希教授同住一間不到九平方米的竹製簡易平房,二人共同生活好幾年,互相關心,互相支持,共同支持大中學生的進步活動,一道參加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工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新校址,各種條件都很困難,但是金善寶教授沒有停止小麥研究工作,與助教蔡旭和學生對四川地方小麥品種蒐集了大量資料。1939年還從3000多份國外引進的品種中,系統選育出適合長江中、下游栽培的“南大2419”和“矮粒多”兩個優良品種。解放以後,這兩個優良品種很快推廣為我國南方冬麥區的主要品種,“南大2419”推廣面積最大年份曾達7000多萬畝,20世紀80年代種植面積仍達百萬畝以上,為我國小麥生產做出了傑出貢獻。
  金善寶教授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頑強的堅持教學和科研工作,深受同事和學生的愛戴。同時,他一刻也沒有忘記全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他仰慕共產黨、八路軍奮勇抗日,多次到八路軍重慶辦事處捐款捐物。他對辦事處的同志說:“我的心在延安,在八路軍將士身上。”1940年前後,他曾兩次到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找林柏渠同志要求去延安,林伯渠同志為他做好了一切安排,由於突發意外事件未能成行。後來,得知延安正開展大生產運動,他認為這正是他從事的農業科學研究為延安做貢獻的時候。他立即將多年蒐集的小麥品種,又經過整理、鑑定選出最好的品種,包裝好送到《新華日報》社,請轉交延安。半個月後,鄧穎超同志告訴金善寶:“延安收到了你送去的種子,同志們感謝您。”
  1946年3月,金善寶隨中央大學遷回南京,繼任教授。1948年解放戰爭期間,大江南北形勢動亂,台灣台中農學院聘他去任教,他斷然拒絕,而應榮毅仁先生之聘赴無錫江南大學農學院任農藝系教授兼主任。
  1949年4月南京解放,7月他應邀來北京出席周總理主持召開的自然科學工作者座談會。會後,國務院組織與會的40多位代表前往東北三省參觀。正當在哈爾濱參觀時,《人民日報》發表公報,國務院任命金善寶教授為南京大學農學院院長。1950年11月,國務院又任命他兼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副部長。1952年,國務院又任命他兼南京市副市長。
  金善寶受到黨和政府的信賴,社會工作重任在身,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堅持小麥科研工作,從未放鬆。我國是世界小麥起源的中心之一,種植小麥的歷史已有四五千年,而且種植面積之廣,可以說無處不有,小麥生產在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他認為要改變我國小麥科研和生產的落後面貌,首先要摸清種植在千差萬別的生態小環境中的地方小麥品種,然後根據其優劣點和實地小麥生產特點,有目的的改良品種,推廣套用到生產中去。金善寶和同事們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從全國各地蒐集到小麥地方品種5544份。經過經濟性狀觀察、鑑定、形態分類和生態分類研究,他們把這些品種分為普通小麥、密穗小麥、圓錐小麥、硬粒小麥和雲南小麥五個種,其中雲南小麥被定為一個新種。這對進一步研究中國小麥的起源、進化與分布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對世界小麥研究的一個貢獻。雲南小麥目前已定名的變種有16個,最先定名的6個變種皆是由金善寶所鑑定和定名。我國種植的小麥品種,主要屬於普通小麥種,其下已定名的變種有100個,其中有22個變種是金善寶定名。
  1952年,中央大學農學院與金陵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南京農學院,金善寶任院長。1955年他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2月12日,金善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7年3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丁穎任院長,金善寶任副院長。1964年10月丁穎院長逝世,金善寶接任院長職務至1982年末退居二線,後被國務院任命為名譽院長。金善寶一生潛心於小麥科學研究,為我國的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根據我國幅員遼闊,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的優越自然條件,提出小麥異地加代繁育的構想。他和助手們經過五年努力實驗,取得了成功。一年可繁育三代,把春小麥新品種選育的時間從十年左右縮短到三四年,成為我國小麥育種工作的一個里程碑。“南繁北育”成為農業科技界廣泛套用的術語和育種方法。
  金善寶和他的學生、助手們先後培育出京紅1號、2號、3號、4號、5號、6號、7號、8號、9號及京春6082等優良品種,推廣面積最高年份達百萬畝以上,其中京紅7號、8號、9號平均單產超過當時風靡世界的墨西哥小麥品種的一、二成。該項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從1973年起,金善寶和助手們針對黃淮海地區小麥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開始了培育耐遲播、抗病性強、穩產、高產、適應性廣的小麥新品種的工作。黃淮海流域是我國冬小麥的主要產區,歷年小麥的播種面積約占全國總播種面積的40%以上。20世紀60年代後期,黃淮海地區耕種方式和作物品種發生較大變化,致使冬小麥晚播面積比例逐漸增大,平均單產大幅度下降,影響全國的糧食總產量,這個問題的解決成為黃淮海地區農業生產的當務之急。為此,金善寶帶領一批科學家,做了大量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培育出中7606、中7902號小麥新品種,增產效果非常顯著。經過四年試種,一般可比當地推廣品種增產20%左右,最高單產達800多斤。晚播時間約在15—45天之間,深受廣大農民歡迎。這兩個品種適應在山區、丘陵地、平原區廣泛種植。小麥質量也有很大提高,蛋白質含量比一般小麥品種高20%左右,賴氨酸含量為10%以上。晚播小麥品種培育的成功,打破了冬小麥的常規栽培規律,是小麥育種的一個大突破。
  金善寶自撰或組織編撰了大量論著。1961年他主編了《中國小麥栽培學》,起到開篇啟後的作用。1964年,他與劉定安主編了第一部為我國現代小麥栽培品種立傳的歷史性文獻《中國小麥品種志》。1983年,金善寶任主編、莊巧生任副主編,出版了《中國小麥品種及其譜系》,1984年獲全國科技圖書一等獎、1985年獲農牧漁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金善寶任主任委員、莊巧生、李竟雄、盧良恕任副主任委員,組織編寫了《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該書225萬字涉及多種作物、多個學科,具備辭書性質,是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史的一個里程碑。
  金善寶自1928年至1958年,先後在浙江勞農學院、浙江大學、南京中央大學、無錫江南大學、南京農學院任教,1958年至1982年任中國農科院副院長、院長。金善寶忠於職守,嚴於治學,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們或在我國農業科學和教學中承擔著重要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或在農業管理部門擔任領導職務。其中獲得研究員、教授者多名。還有的也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金善寶曾任第一、二、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科協第三屆副主席、榮譽委員、九三學社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農業部科技委主任委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作物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金善寶是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1986年成為“美國農業服務基金會永久榮譽會員”。
  1997年6月26日,金善寶院士逝世,享年102歲。

7月2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