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20年>> 7月11日

我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唐有祺出生。

1920年7月11日

1920年7月11日我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唐有祺出生。_歷史上的今天
唐有祺

唐有祺,男,1920年7月生,漢族,中共黨員及九三學社社員,原江蘇省南匯縣人。194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50年畢業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師從化學界泰斗L.Pauling,獲博士學位。1950年5月至1951年5月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為博士後研究員,1951年8月在清華大學化學系任教,在院系調整中轉入北京大學化學系至今。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委員(院士)。唐有祺現為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1962年)。
  唐有祺一直從事物理化學和結構化學研究,為我國晶體結構和結構化學研究做了重要奠基和發展工作。早在50年代就撰文關注生物大分子結構研究,後相繼提出和指導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工作,領導開展了蛋白質結構和分子設計研究,以及多肽合成和表征,並歷任生命過程中重要化學問題研究攀登項目首席科學家。在載體自發單層分散等研究基礎上,又提出建設分子工程學倡議,在攀登項目功能體系的分子工程學研究項目,以及在爾後入選的973基礎科研項目中任顧問,在此強調了功能意識和組裝設計思想,對新形勢下的科研工作起指導和推動作用。著有《結晶學》(1957),《統計力學及其在物理化學中的套用》(1964),《化學動力學和反應器原理》(1974),《對稱圖象的群論原理》(1977),《有限對稱群的表象及其群論原理》(1979)和《相平衡,化學平衡和熱力學》(1984),發表論文400餘篇。
  1982年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7年晶體體相結構與晶體化學的基礎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1年胰蛋白酶和Bowman-Birk型抑制劑複合物系列立體結構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006年使用單層分散型CuCl/分子篩吸附劑分離一氧化碳技術獲國家科技發明獎二等獎,以及國家教委等省部級獎九項。
  1978年以來,先後擔任北京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分子動態與穩態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委員會主任;第三屆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副主任以及第一屆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成員;國際晶體學聯合會第十四屆執委會副主席;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二屆理事會理事長;中國晶體學會理事長;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和第九屆常委及第九屆科技委副主任等職[1]。
【唐有祺-求學經歷】
  師從諾貝爾獎得主鮑林。1942年,唐有祺從同濟大學化學系畢業,在工作和教學中唐有祺漸漸感到原有的知識和技術不能適應國家需要。當時二戰結束不久,美國經濟發達,科學技術正處在大發展的前夜,唐有祺決定到美國去學習新的理論和實驗方法。創建於1891年的加州理工學院,以其先進和齊全的研究設備,科學至上的文化氛圍深深地吸引著他。這個一點都不引人注目只有一個街區大小的校園,讓人無法想像裡面曾誕生20多名諾貝爾獎得主。
  1946年秋,唐有祺乘上了去美國的輪船,入學加州理工學院,唐有祺在那裡主修化學,輔修物理。化學結構影響並決定著物質的性能,那可是科學的前沿陣地,而且當時的化學對原子結合成分子的方式和規律,在認識上也日趨深入而系統,唐有祺在美國汲取了最先進的知識和理念。
  唐有祺在美留學期間師從鮑林教授,主攻X射線晶體學和化學鍵本質,旁及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博士後期間曾以一些血紅蛋白晶體為對象涉足蛋白質晶體學。
  鮑林教授給唐有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創新意識和社會意識特彆強。鮑林是20世紀對人類貢獻最大的世紀偉人之一。他博學多才,以跨度不同的科學領域———從物理學到化學到分子生物學到醫學領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而著稱。他的名著《化學鍵的本質》被歐洲人奉為《化學聖經》,是科學史上被引述最多的著作之一。1954年鮑林因闡明了化學鍵的本質和分子結構的基本原理獲諾貝爾化學獎。四年多的加州時光,唐有祺從鮑林那裡學到了結構化學的前沿知識和精髓,這使得唐有祺在以後看問題的時候,總能處在學術的最高端。
  1950年唐有祺完成了學業,他日夜夢想著把先進的學術傳到新中國,期間,清華大學傳遞信息,請唐有祺回國任教。但處在韓戰中的美國不允許這么優秀的人才回中國,百般阻撓。於是唐有祺找到鮑林,向他說明回國的意願。這位不屈不撓的和平鬥士向唐有祺伸出了援助之手。唐有祺利用1951年7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國際晶體學聯合會第二屆大會的時機,衝破重重障礙,繞道瑞典、英國、荷蘭、法國等地,於1951年8月回到祖國。
【唐有祺-個人成就】
  唐有祺一直從事物理化學和結構化學研究,為我國晶體結構和結構化學研究做了重要奠基和發展工作。早在50年代就撰文關注生物大分子結構研究,後相繼提出和指導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工作,領導開展了蛋白質結構和分子設計研究,以及多肽合成和表征,並歷任生命過程中重要化學問題研究“攀登項目首席科學家”。在載體自發單層分散等研究基礎上,又提出建設分子工程學倡議,在攀登項目“功能體系的分子工程學研究”項目,以及在爾後入選的973基礎科研項目中任顧問,在此強調了功能意識和組裝設計思想,對新形勢下的科研工作起指導和推動作用。著有《結晶學》(1957),《統計力學及其在物理化學中的套用》(1964),《化學動力學和反應器原理》(1974),《對稱圖象的群論原理》(1977),《有限對稱群的表象及其群論原理》(1979)和《相平衡,化學平衡和熱力學》(1984),發表論文400餘篇。1982年“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7年“晶體體相結構與晶體化學的基礎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1年“胰蛋白酶和Bowman-Birk型抑制劑複合物系列立體結構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006年“使用單層分散型CuCl/分子篩吸附劑分離一氧化碳技術”獲國家科技發明獎二等獎,以及國家教委等省部級獎九項。
  1978年以來,先後擔任北京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分子動態與穩態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委員會主任;第三屆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副主任以及第一屆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成員;國際晶體學聯合會第十四屆執委會副主席;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二屆理事會理事長;中國晶體學會理事長;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和第九屆常委及第九屆科技委副主任等職[4]。
【唐有祺-貢獻】
  唐有祺熱情豪放、正直敢言,他曾是鮑林共振論的熱情捍衛者。1963年應邀在幾次學術會議上澄清了化學中共振論的本質問題。1972年他首次測定了豬胰島素的晶體結構,可以與他的夫人張麗珠教授培養的中國第一例試管嬰兒工作相媲美。這種巧合,也可謂珠聯璧合了。90年代初,唐有祺等發現新的反應類型和化合物,為建立新功能體系的分子工程增添了希望。
  1991年初,唐有祺又被聘為“八五”計畫重大基礎項目生命過程中重要化學問題研究的首席科學家。提到他的項目,唐有祺興致勃勃地說:“這個項目只是一粒種子,我們只是播種者,我們期待的是開花結果。”
  當今世界生命科學研究是一熱點,中國由於化學與生物學長期脫離,落後於世界水平。唐有祺主持的這一項目,其目的在於從化學方面為中國生命科學的研究和發展開創新局面,同時也為化學本身的推陳出新提供一份動力。
  唐有祺關心正在啟動的項目成敗,更關心中國科學事業的未來,作為項目的主持人,他的目光放得很遠,“五年里希望做出成果,應該是令國際矚目的成果。並且通過這個項目在化學界培養一個比較有組織的核心隊伍,把一部分人分到分子水平以上的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中去”。注意成果,更注重人才的培養,表現了這位科學家的憂國憂民和遠見卓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他利用留學所學成果,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對晶體結構和化學鍵本質,以及關於生物大分子結構的研究工作。
  唐有祺也在努力把中國化學帶入國際化的軌道。他1978年7月去華沙參加第十一屆國際晶體學大會,並於1987年當選國際晶體學聯合會執委會副主席,依靠個人魅力,以及執委會成員對他的信任,他為中國爭取到了第十六屆國際晶體學大會的辦會權。
  他是活躍在世界化學舞台上的來自中國化學界的一顆耀眼的明星。
【唐有祺-中國化學學科奠基人】
  唐有祺為培養新中國建設人才貢獻自己的學識和智慧。他先應聘在清華大學化學系任教,並在化學系開設了分子結構和化學鍵理論課程。1952年秋,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和燕京兩校與原北京大學的化學系匯合成新北大化學系。此後,唐有祺就在新組建的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
  唐有祺在赴美前特別是在美國留學期間,打下了堅實的化學理論和實驗技術基礎,尤其是結構化學方面已達到20世紀40年代的先進水平。回國後,唐有祺審時度勢,決定首先圍繞X射線晶體學進行基本研究。唐有祺開設了統計力學課,並對生物大分子結構研究的進展進行了追蹤和傳播,為中國化學學科的發展做了影響深遠的奠基工作。
  唐有祺關於晶體結構和化學鍵本質的研究,在中國化學界既起到了播種的作用,又對結構化學在我國生根、開花和結果有所促進。1953年唐有祺在北京大學化學系開設晶體學課程,並招收晶體學研究生和進修教師。
  1955年唐有祺把晶體學課程改為結晶化學,並在所著的教材中指出:'結晶化學的研究對象是晶體的組成、結構和性能之間的聯繫,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用晶體結構的材料來闡明化學中的有關問題。'後來唐有祺又在化學系開設了物質結構課,內容主體為分子結構和化學鍵本質,還包括量子力學基礎和研究分子結構的方法和原理。
  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唐有祺指導下,中國建成了由北京大學結構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套用物理所和化學所組成的X射線衍射實驗室,研究了化學中許多重要問題,並在上世紀50年代後半期培養出一批能從事結構化學研究的研究生和進修人員,取得了第一批結構化學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關於銻的三種無定形硫化物,礬石礦中的物相以及三硫化四磷、丙烯醛與亞硫酸氫鈉加合物的晶體結構等。
  唐有祺關於生物大分子結構的研究工作,把中國的結構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生物化學和有機化學界開始進行胰島素的化學合成,到1966年初才取得了微量晶態的牛胰島素,並進行了鑑定。北京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工作者合作開展這項工作,在鑑定會上推舉唐有祺為學術帶頭人,決定在中國進行晶體結構測定。在唐有祺指導下,北京大學物理化學所從1982年起恢復了蛋白質結構分析工作,套用分子置換法成功地研究了綠豆胰蛋白酶抑制劑的賴氨酸活力碎片———牛胰蛋白酶複合物的晶體結構,並得出了賴氨酸活力碎片的立體結構。
  為給石油化工專業準備教材,唐有祺親自到石油化工廠了解情況,取得了對生產流程及一些關鍵的化工問題的感性認識,唐有祺結合實例闡述了流動型式、傳熱和傳質對工業反應器中化學反應進程的影響,編著了《化學動力學和反應器原理》,後來又在充分體驗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編著了《相平衡、化學平衡和熱力學》。
  在科研中,唐有祺強調實驗的重要性,但也非常重視正確的世界觀以及在其影響下進行的科學的抽象和假設這兩個探索真理的環節。在教學中唐有祺倡導越基礎越優先原則,並強調通過實踐不斷培養學生自學以及歸納和演繹推理的思維能力[2]。

7月11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