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871年>> 8月14日

光緒皇帝

1871年8月14日

1871年8月14日光緒皇帝_歷史上的今天

生卒: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38歲)
  民族:滿族
  姓名:愛新覺羅.載湉
  廟號:(清)德宗。
  諡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全稱: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出生: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生於宣武門內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
  屬相:羊
  卒年: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時二刻三分駕崩於瀛台涵元殿內
  死因:急性砒霜中毒
  在位: 1875年—1908年(34年)
  陵寢:崇陵(清西陵)
  父親:愛新覺羅.奕譞(醇親王)
  母親:葉赫那拉氏(慈禧胞妹)
  初婚:18歲結婚,配偶葉赫那拉氏等3人
  皇后:葉赫那拉氏(副都統桂祥之女,慈禧侄女,隆裕皇后)
  后妃: 他他拉氏(禮部左侍郎長敘二女,瑾妃、珍妃)
  子女:無子女
  繼位人:愛新覺羅·溥儀,號稱“繼承同治兼祧光緒,光緒同父異母弟弟醇親王載灃長子)
  老師: 翁同龢、夏同善
最得意:主持戊戌變法
  最失意:甲午戰爭主戰失敗
  最不幸:戊戌政變後被囚禁 、被人用砒霜謀害至死
  最痛心:簽訂《馬關條約》、戊戌政變、珍妃遇害
  最擅長:書法、音樂
  最不喜歡的戲:梆子戲,因為他認為梆子戲是悲調
歷史評價
  光緒帝兒時《清史稿》論曰: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前國恥。已而師徒饒敗,割地輸平,遂引新進小臣,銳意更張,為發奮自強之計。然功名之士,險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濟,言之可為於邑。洎垂簾再出,韜晦瀛台。外侮之來,釁自內作。卒使八國連兵,六龍西狩。庚子以後,怫鬱摧傷,奄致殂落,而國運亦因此而傾矣。嗚呼,豈非天哉。光緒駕崩後,清越四年而亡。
  作為一個年輕發奮的君主,光緒皇帝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不輕易退縮妥協, 以求自保; 反而在關鍵時刻, 為了變法信念,置生死安危於度外。這已經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為價值選擇, 即使從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稱道的。也許, 身為帝王, 百年來他受盡冷落和責難, 甚至有人指責他“懦弱無能”,但作為一個人, 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先驅者, 他的人格是顯示出一定亮色的, 是不必諱言的。變法的最終結果是失敗了, 但對當時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打破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禁錮, 啟開了中國思想解放的先河; 在經濟上, 光緒接受了維新派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主張, 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 在文化教育方面, 開辦學堂, 改革科舉制度, 派人出國留學、遊歷等, 這就使知識分子擴大了眼界, 給長久封閉的國家帶來了一些西方的先進思想、理論和技術。光緒皇帝不愧為近代中國第一個效仿西方來變革中國的開明皇帝。
  光緒對珍妃的深情,同樣令人感動。“金井一葉墜,淒涼瑤殿旁。殘枝未零落,映日有輝光。溝水空流恨,霓裳與斷腸。何如澤畔草,猶得宿鴛鴦”每讀此詩,令吾輩唏噓不已。
  載湉是醇親王的兒子,慈禧太后的外甥,內侄。登基時只有五歲,兩宮太后慈禧、慈安即垂簾聽政。至光緒19歲,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趁機進占漢城,擊沉我國運兵船,並攻擊我牙山駐軍。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後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史稱為甲午戰爭。甲午戰敗後,朝野有志之士便提倡維新變法,其領導人物康有為以著書立論,發行中外公報主張變法,亦曾數次上書光緒,要求改革。其學生梁啓超則於上海主編時務報,鼓吹變法圖強。至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清德宗下詔變法,以康有為﹑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后為主的守舊派反對變法,於是發動政變,德宗被幽禁,康、梁逃亡日本。
  因歷時僅一百零三天,故稱為百日維新。又因是年為戊戌年,故稱為戊戌變法。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義和團起事,仇殺外人,引起英、俄、法、德、美、日、義、奧八國共組聯軍,攻陷北京,光緒,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歲次辛丑,九月七日,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後慈禧處死光緒的愛妃珍妃。光緒被軟禁瀛台,最終死於急性砒霜中毒。
后妃
  光緒只有一後二妃3人。
  光緒十五年(1888年)正月二十日,18歲的光緒皇帝舉行大婚典禮。光緒的一位皇后兩個妃子都是慈禧做主選的,皇后不是別人,正是慈禧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慈禧選自己的侄女為皇后,為的是在把朝政交給光緒後,還能利用皇后來控制和操縱皇帝,起碼可以監視和掌握皇帝的一舉一動。
  光緒的兩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親姐妹,但相貌性格卻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莊,性情機敏。
  珍妃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情,同時,也引發了他要在政治上擺脫束縛有所作為的欲望。大婚後的數年間,他與珍妃共同度過了一生中顯得較為輕鬆的時光。
  ▲光緒的皇后葉赫那拉氏,是慈禧親弟都統桂祥的女兒,就是隆裕皇后(1868—1913)。隆裕皇后長得不漂亮,既瘦弱,又駝背。這門親事是慈禧皇太后懿旨給定的,光緒雖不滿意,卻也無奈。皇后葉赫那拉氏與光緒皇帝的婚姻,完全是政治婚姻。慈禧將自己侄女嫁給自己外甥,目的就是在宮闈椒房,探悉皇帝的內情,控制和操縱皇帝,並為爾後母族秉政、太后垂簾聽政做鋪墊。光緒皇帝同皇后葉赫那拉氏大婚後,情不投,意不合,始終是一門不美滿的婚姻。光緒駕崩後,宣統繼位,上光緒皇后徽號為“隆裕”,是為隆裕皇太后。隆裕皇太后在民國二年(1913年)正月十七日,死於太極殿,享年46歲。
  ▲珍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光緒皇帝的側妃,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後因獲罪於慈禧而被投井殺害,年僅25歲。
  珍妃其祖父乃陝甘總督裕泰,其父長敘曾任戶部右侍郎,其伯父長善乃廣州將軍,珍妃與其姊瑾妃自幼隨長善在廣州長大。珍妃11歲那年,長善卸任廣州將軍,她與姐姐隨同北返北京。
  1889年,珍妃兩姊妹被入選宮中,14歲的她被封為珍嬪,16歲的姐姐封為瑾嬪,嬪為九等宮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緒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太后七旬萬壽加恩得晉嬪為妃,前面還有皇后、皇貴妃、貴妃三個等級。
  得寵與獲罪
  
  光緒大婚之後,隆裕皇后逐漸失寵,而瑾妃光緒皇帝與光緒相處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善解人意,工翰墨會下棋,日侍皇帝左右,與光緒共食飲共玩共樂,對於男女之事毫不在意,“德宗尤寵愛之,與皇后不甚親睦。”(《國聞備乘》)
  1901年春,清朝政府與八國聯軍媾和,慈禧、光緒等準備還朝。慈禧見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人將屍骨被打撈出來,裝殮入棺,葬於阜成門外恩濟莊的宮女墓地,並企圖以“貞烈殉節”的名義掩世人耳口。民國二年(1913年),其姐姐瑾妃(時為端康皇太妃)將珍妃遷葬光緒景陵妃嬪園寢,並為她修建了一個小靈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靈堂上懸掛一額紙匾,上書“精衛通誠”,頌揚珍妃對光緒的一片真情。
  ▲珍妃的姐姐瑾妃的結局比她的妹妹強多了。光緒二十六年七月,瑾妃隨慈禧也逃出了京城,一年多以後才返回皇宮。光緒帝死後,宣統帝溥儀尊封她為皇考瑾貴妃。1913年3月,溥儀又尊封她為端康皇貴太妃。
  據溥儀回憶,隆裕皇太后死後,瑾妃就成為紫禁城內倖存的四妃之首(另外三妃是敬懿皇貴妃、莊和皇貴妃、榮惠皇貴妃,她們三人都是同治帝的妃子)。瑾妃很專權,自己儼然成了皇太后,效法慈禧,讓溥儀叫她皇額娘,經常管教溥儀,不把皇帝放在眼中。為此,溥儀在一些人的慫恿下,公開與瑾妃吵了一架,使瑾妃很下不來台,溥儀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瑾妃為了出這口氣,把溥儀的奶奶、母親召進宮,對她二人施加壓力。她二人可嚇壞了,一齊跪下來苦苦哀求,答應勸溥儀給瑾妃賠禮道歉。最後溥儀經不住祖母和母親的苦勸,被迫給瑾妃道了歉。溥儀的母親個性極強,從未受過別人的訓斥。這次窩了一肚子火,回到家吞了鴉片煙自殺了。瑾妃聽了這個訊息以後,吃驚不小,深怕溥儀追究此事,於是也改變了對溥儀的態度,兩人關係有了明顯地緩和。
  1924年10月20日瑾妃病死,終年52歲,溥儀謚之為溫靖皇貴妃。1925年10月29日葬入崇陵妃園寢東寶券內。
  十四年後,1938年農曆十一月,一夥不法匪徒在夜間盜掘了瑾妃墓,掠走了全部殉葬珍寶。
生平簡介
  同治十年(1871年)生於北京宣武門外太平光緒皇帝湖畔醇王府,為醇賢親王奕譞次子。由於其兄早殤,同治十三年(1875年1月25日),同治帝駕崩後以醇親王長子身份入宮為帝,其時年僅5歲,成為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主戰。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主持變法(戊戌),同年,慈禧等發動戊戌政變,將其囚於瀛台。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主和。同年8月15日被慈禧要挾,“逃”往西安。是日,慈禧處死其愛妃(實為愛妻)珍妃。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時二刻三分駕崩於瀛台涵元殿內,時年38歲。
  光緒帝(中),攝於100多年前
帝王生涯
  光緒繼位後,由慈禧專權。至光緒十六歲時,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趁機進占漢城,擊沉中國運兵船,並攻擊駐牙山清軍。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後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史稱為甲午戰爭。
  年輕的光緒皇帝眼見甲午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恥辱,“不甘作亡國之君”,一心想有所作為。他接受康有為、梁啓超提出的變法,準備進行資本主義改革,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光緒皇帝下詔變法,以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變法圖強。光緒發布了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詔令,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維新派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統轄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身上,派譚嗣同深夜去見袁世凱,要他發動兵諫,協助光緒推行新政。袁世凱也表示堅決忠於皇上,一定照辦。但譚嗣同走後,他便去向榮祿告密。慈禧因頤和園得到榮祿密報,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緒料到事情敗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為等人趕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帶到議政堂,被迫寫了退位詔書,將政權全部交給了慈禧,然後被關進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開間的平房中,斷絕了和外邊的一切接觸,他最知己的珍妃也被慈禧關押在別處。康有為、梁啓超逃亡日本。譚嗣同等人被殺,戊戌變法宣告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因變法歷時僅一百零三天,又稱為百日維新。
失去母愛的童年
  清宮醫案的確告訴人們,光緒是病死的。但是,從光緒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這也是事出有因的(而經過現代科學研究,已證明事實確實如此,光緒急性砒霜中毒)。光緒雖與慈禧以“母子”相稱,實際上他並不是慈禧親生。光緒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載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鹹豐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門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蔭齋,其父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鹹豐皇帝的弟弟。其母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從這些關係講,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清穆宗患天花駕崩,同治帝死時年僅二十歲,身後無子,按“兄終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為獨生子,則應從其最親近的親屬中選一子弟繼承帝位。大臣們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長子奕緯之孫溥倫作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后不同意,表面上是因為溥倫之父載治不是奕緯親生子,同樣是由旁支過繼,實際上是因為若要載淳的子侄輩繼位,自己身為祖母便無權以太后身份臨朝。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二天,慈禧壓制眾論,一人做主,執意讓只有四歲的載湉入宮即位為帝。載湉,也就是光緒,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一方面是因為慈禧親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後,無子嗣繼承皇位;更重要的還是慈禧權欲薰心,找個兒皇帝,可再次創造機會垂簾聽政。
  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五歲的載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從這一天起,光緒就被慈禧抓在手裡,或當作爭奪權利的利器,或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更多的情況下,則當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擺設,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這自然是慈禧專制政治的需要。入宮後的光緒,是在孤獨中長大的,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經常不斷的嚴辭訓斥,沒有母愛,飲食寒暖沒有人真心去細心照料,應倡導應禁忌之事,無人去指點揭示。沒有童年的歡樂,致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鬱,精神不快,造成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愈治的病根。天嘏在所著《滿清野史》中稱:人在幼年的時候,都受到父母的呵護,照顧其出行,料理其飲食,體慰其寒暖,即使是孤兒,也會得到親朋好友的照顧。只有光緒皇上無人敢親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飯食有數十種,擺滿桌案,可離皇上稍遠的飯食,大都已臭腐,接連數日不換。靠近皇上的飯食雖然並未臭腐,可經多次加熱,已不能可口。……載湉自十餘歲後,雖為天子,可還不如一個孤兒,以後身患痼疾,即是由於少年時衣食不節造成的。雖為野史,可內容與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所述:“緬懷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攜,長而禁制,終於損其天年。無母子之親,無夫婦昆季之愛,無臣下侍從宴遊暇豫之樂。平世齊民之福,且有勝於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說明光緒帝體弱多病之原因,實與自幼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失於調養照料有關。
沒有愛情的婚姻
  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規矩,皇帝十六歲就要臨朝親政。隨著光緒年齡的增長,他的大婚和親政逐漸臨近,慈禧撤簾歸政把大權交給光緒皇帝之事已不可迴避。可慈禧既不甘心,又無可奈何,於是預作布置,對光緒帝權力多方限制,仍由她在暗中操縱朝政。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89年2月19日),十九歲的光緒帝舉行大婚典禮。
  光緒的一位皇后兩個妃子都是慈禧做的主,皇后不是別人,正是慈禧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
  這個皇后容貌醜陋(但是很端莊),馬臉高額,瘦弱駝背,突眼露齒。光緒極為不滿,但也無奈。慈禧選自己的侄女為皇后,為的是朝政交給光緒後,還能利用皇后來控制和操縱皇帝,起碼可以通過皇后監視和掌握皇帝的一舉一動。
  光緒的兩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親姐妹,但相貌性格卻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遠遠比不上珍妃,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莊,性格開朗,活潑機敏,頗有見地。珍妃的入宮猶如一塊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情。同時,珍妃又向光緒推薦了她的老師文廷式,這位素以評論時政、憂心國事的著名清流人士很有才華,頗有政治見地,他被光緒帝重用後,對光緒帝很有影響,引發了光緒帝要改革政治及擺脫束縛而有所作為的欲望。大婚後的數年間,光緒帝與珍妃共同度過了一生中較為輕鬆的時光。由此,也引發了他作為人君國主,希望在政治上擺脫束縛而有作為的欲望。可這一點,是慈禧最不願看到的。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按慈禧本來的親上加親,以控制光緒帝的初衷才讓自己的侄女為皇后。然而強制的結果,卻又適得其反。當年,同治帝自己選立皇后阿魯特氏,而慈禧卻偏偏讓同治帝去喜歡慧妃,結果鬧得母子不和。這次慈禧為光緒選配葉赫氏為皇后,可光緒又偏偏喜愛珍妃他他拉氏,其結果可想而知。當時,光緒明明知道寵愛珍妃,就要得罪皇后,而與皇后不睦,即等於開罪慈禧太后。然而,慈禧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迫使光緒就範,惟獨在情愛和感情上無法以己之所願強加於人。
  據《悔逸齋筆乘》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仲夏之時,一天,光緒與隆裕皇后為小事爭吵,隆裕跑到慈禧面前哭訴其事。慈禧大怒,對身邊的人說:“皇上是我所立,實乃忘恩之舉,隆裕是我的親侄,辱罵皇后就是對我最大的不敬,實在難以忍受。”接連數日,光緒入宮請安,慈禧一言不發。此後光緒與慈禧的嫌隙就算形成了。
苦悶的皇帝生涯
  光緒臨朝親政後,五十五歲的慈禧,表面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則權勢依舊,裁決政事,一如既往。她一方面處處限制光緒的權利,國家重要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一方面又通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親信太監李連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並規定:光緒每隔一日,必須親往頤和園向她匯報政務,聽候訓示。以致光緒經常披著星星來,頭頂月亮去,飽受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示,名為皇帝,實為傀儡。光緒的政治抱負不能得以實現,日久天長,精神更加抑鬱,情志愈益不暢,舊病不去,又添新愁。
  從“脈案”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光緒體質雖未見好,遺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繼續,但診病和吃藥的次數卻相對減少。這主要是光緒力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以挽救他那岌岌可危的政權,整日忙於政務,關注政治改革,另外,還要隨時應付慈禧的訓斥,一時無暇顧及診病吃藥。
  疾病纏身的光緒親政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遭逢日本侵略朝鮮,進而侵略中國。光緒帝違背母后之意,決心援朝抗日,但腐敗的體制導致戰爭失敗,被迫簽定《馬關條約》,失地賠款,這雖使他受到重大打擊,加深了“母子”的不和,但也激發他力圖改革政治,富國強兵的雄心。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影響下,在珍妃的積極支持下,於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強調博採西學,推行新政,授予康有為“專摺奏事”特權。那些守舊的親貴重臣害怕光緒皇帝在改革政治中觸動他們的地位,紛紛投靠慈禧並竭力挑撥他們“母子”的關係。慈禧也深恐光緒改革的成功會影響到她的獨裁。這樣朝臣內出現了“後黨”與“帝黨”(又稱“清流黨”),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光緒親政的十年,是他與慈禧進行政治和權利鬥爭的十年,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運動,雙方矛盾日益尖銳化。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光緒帝到頤和園見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明確表示要廢掉光緒帝,並密謀由北洋總督榮祿,在九月初皇帝、太后到天津閱兵時政變,廢除光緒帝,形勢危急。光緒帝當天就給帝黨人物楊銳發下密諭:“朕惟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足以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皇太后不以為然,朕屢次進諫,太后更怒。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期望之至。特諭。”楊銳膽小,將密諭扣住不傳他人,光緒等不到回音,急不擇路,於八月初一、初二連續兩次召見袁世凱,提升他為侍郎銜,讓他專辦練兵事宜,想以此使袁世凱感恩報德,效忠皇帝。同時,光緒帝於八月二日還有一道密諭給林旭,讓他轉告康有為迅速離京。林旭將兩道密諭同時轉給康有為、譚嗣同等人,大家看了十分感動,但都束手無策,最後也覺得只有拉袁世凱,由譚嗣同出面請袁世凱,馬上舉兵,先殺掉榮祿,回兵包圍頤和園。袁世凱表面上滿口答應,八月五日回到天津,卻在八月六日馬上向榮祿告密。
  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由頤和園回城,住中南海儀鸞殿,第二天祭蠶神,當即回頤和園。回園頃接榮祿密電,馬上乘輕轎返城,重返南海瀛台。返瀛台後立即傳光緒來見,見到光緒,慈禧太后破口大罵,罵他忘恩負義,恩將仇報。
  在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鎮壓下,變法運動最終失敗,康有為、梁啓超出逃,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緒本人亦被軟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涯實際上到此已經結束。此後,光緒度過了十年沒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
  他雖然名義上仍保持著皇帝的名位,但實際已沒有了皇帝的權力。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又將光緒摯愛的珍妃囚禁在鍾粹宮後北三所,並且給她立下了一條規矩,今後不許覲見皇上。
  南海瀛台,與水雲榭島、瓊華島分處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徵東海三仙島蓬萊、瀛洲、方丈。瀛台四面環水,只在北端架一板橋,通至岸上,板橋中間有一段是活動的,光緒被囚此之後,慈禧太后便命令人把橋板撤掉了,以免光緒帝走出瀛台島。
  瀛台的中心建築為涵元殿,殿後為涵元門,門外為翔鸞閣,閣下即木吊橋。殿前為香扆殿,該殿從北面看為單層,從南面湖邊看則為兩層,名為“蓬萊閣”。光緒住在涵元殿里,太監每天送飯時架起橋板,走到瀛台來,用飯完畢,就抽掉橋板。光緒心情十分憂鬱,萬般無奈之中寫下了“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等詩句。冬天三海結冰,從瀛台不通過木橋也可以從冰上到達岸邊。
  據說有一次光緒帶了小太監踏冰離開瀛台,被發現後,總管太監李連英立刻下令鑿冰,以防光緒離開。光緒十分想念心愛的珍妃,傳言他讓小太監暗中給珍妃送信,偷偷相會。每到此時,他更加痛恨出賣自己的袁世凱,臨死之時,他不言不語,用手在空中寫殿內掛有一副《宋司馬光諭人君用人之道》立軸,跋文是:“光緒丙午(1906)十月上浣錄,臣全忠敬書。”還有一些匾額斗方之類,下款都寫著“臣全忠敬書”。其實這都是光緒的御筆,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光緒試圖以對慈禧太后稱臣,表明自己忠於慈禧太后的心跡,來換取老佛爺的諒解。可此時,慈禧太后又怎么能讓光緒再次親政呢。 究光緒帝病情自二十四年逐漸加劇,終致不起之原由,實與戊戌變法失敗有著直接的關係。光緒被囚禁在瀛台後,慈禧太后曾欲廢之而另立他人。光緒也知其用心,日夜擔驚受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此舉雖未能實現,可光緒也難脫囚禁之牢籠。明知岌岌可危,亦只有坐以待斃,心中十分憂傷。他曾仰天長嘆:真不如漢獻帝也!因而病勢日漸加重,自不待言.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倉惶出逃。相傳臨行前還不忘處置珍妃,令太監崔玉貴把珍妃推到寧壽宮外的井中害死。當光緒得知珍妃的死訊後,精神徹底崩潰,舊病復發,日趨沉重,再也無法康復。由此可見,從光緒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後的病情逐步加重,都與他的政治處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關。可見慈禧的長期壓制和打擊,是光緒致病的重要原因,從這一點談來,民間傳說是慈禧置光緒於死地,則又並非全無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變以後被囚禁的十年漫長歲月中,他一方面悲觀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擔心受怕,心情緊張,生活上更無人細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斷加重惡化,終至不治。不過,無論光緒究竟死於何因,都與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與打擊,在精神與意志上受到的壓制與摧殘,在身心上經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親情也被拆散有著直接的聯繫。真可謂,光緒一生沒有過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實,這也就是他多病纏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認為,年輕的光緒之死,與慈禧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敗密切相關。
  如果說光緒入宮為帝,是出於一種政治需要,那么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敗的必然。
光緒大婚
  清代皇帝大婚比歷代皇帝奢華更甚,是極盡奢侈鋪張之能事的。光緒帝是清代正常地舉辦大婚的最後一個皇帝,目前所存資料比較齊全,可以作一些透視與分析。
  光緒帝的大婚典禮在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正月二十七日舉行,時年18歲。
  這次大婚,共花費銀550萬兩。其中,各種“外辦”耗費,共為105萬餘兩,占大婚開支總額的20%左右;而由“內辦”的帝、後套用冠服、朝珠、鈿釵、金銀珠寶玉器,嬪位所用器物,皇后妝奩,以及後嬪鋪宮套用的金銀器皿等,共為銀400萬兩以上,占總耗費的80%左右。
  這些銀兩主要是從各省、各稅關指派籌解的,是從全國搜刮來的民脂民膏。雖然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對籌辦光緒大典曾假腥腥地說:“國家經費有常,目下整頓武備,需款孔多,各省時有偏災,尤宜體念民艱,愛惜物力,朝廷躬行節儉,為天下先,該大臣等,務當仰體崇實黜華之意,嚴飭承辦各員,認真原理,不準稍涉浮冒。”但實際做法則完全相反,大婚典禮的經費,不但沒有“節儉”下來,反而逐步加碼。光緒十三年五月二十日慈禧明降懿旨,光緒大婚應需款項,“著戶部先行籌畫銀二百萬兩”,各省“預為指派二百萬兩”。半年之後,光緒十四年正月十七日總管內務府大臣福錕面奉懿旨:“辦理大婚之款四百萬兩尚不敷用,著戶部再行籌撥一百萬兩”。九月二十六日又奉旨“續行籌撥五十萬兩”。三次共籌撥銀550萬兩。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如果每人每年口糧按二石計算,計折銀二兩九錢二分。光緒大婚耗用白銀550萬兩,按當時的糧價折算,可購買近400萬石糧食,足夠190萬人吃一年。
  當時,清朝正處在內亂外患叢生、天災人禍迭起的重重災難之中,如此奢侈鋪張的皇帝婚禮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舉行的。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山東河決,毀壞歷城、齊東、利津等堤埝,大片地區遭災,清政府僅撥銀16萬兩賑災;光緒十一年兩廣水患,慈禧僅下令撥銀6萬兩賑濟;光緒十二年北運河決口漫溢,使永平各府受災,朝廷只撥銀12萬兩救急;光緒十三年鄭州河決口,南入於淮,使河南、安徽大片地區受害,清政府僅截留京餉漕折銀30萬兩賑恤。到了光緒十四年,由於皇帝婚期迫近,用款孔殷,這一年雖有多起水、火、雨、雹、震、疫等災害發生,但卻未見有撥銀救災的記錄,只是免除了某些地區的稅賦錢糧,撥留了13萬石京倉及海運漕米以賑順直之災。這樣一對比,可見清王朝用於人民生計迫切需要的開支寥寥無幾,而從民眾身上瘋狂榨取的財富則多得難以計量。
被囚瀛台
  光緒被囚於瀛台,由慈禧的四名親信太監監視著。他或者坐在露台,雙手抱膝,愁思哀傷,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監的監視比較鬆懈時,就偷偷地記日記。這樣差不多被關押了整整兩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匈等八國聯軍入侵。在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時,光緒被慈禧帶著逃亡西安。臨時前,慈禧命總管太監李蓮英硬將珍妃推入東華門內的一口井內。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殺義和團運動。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歲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緒又被慈禧帶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緒生病臥床。這時慈禧也生病了。光緒在日記中寫道:“我現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覺得老佛爺(指慈禧)一定會死在我之前。如果這樣,我要下令斬殺袁世凱和李蓮英。”不料這段日記被李蓮英獲悉,他立即報告了慈禧,說:“皇上想死在老佛爺之後呢!”慈禧聽了,恨恨地說:“我不能死在他之前!”當天(癸酉日),即二十一日就命令光緒的飲食、醫藥之事統統由李蓮英服侍。這天下午,光緒的病情突然轉危,不久死去。據說是慈禧令太監將他毒死的。有的學者認為,由於袁世凱的叛賣告密,使慈禧鎮壓了維新運動。袁世凱擔心慈禧死後光緒重新執政,將會問罪於他,於是就與慶親王色結,打算廢黜光緒,立慶親王之子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殺了光緒。又有學者認為光緒是病死的。光緒自幼身體孱弱,一直有脾胃虛弱的毛病。成年後又有滑精症狀,而且一天比一天厲害。他又長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結核。
  政治上的失意,長期的精神抑鬱,更使他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狀相繼出現,逝世前一年已病入膏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並發急性感染。這一說法為多數學者接受。
  2008年11月2日,在用法醫學的手法歷時5年研究之後,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在北京舉行清光緒帝死因研究工作報告會,正式宣布其死於急性砒霜中毒。光緒被人用砒霜毒死,一段糾纏了100年的光緒死因之謎,就此破解。2008年11月14日是光緒帝去世一百周年,“光緒死因”在此時得以確證,別具歷史意義。
  光緒病死後的廟號為德宗景皇帝,史稱光緒皇帝。

8月14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