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12年>> 8月14日

古文字學家、語言學家、作家、歷史學家金克木

1912年8月14日

1912年8月14日古文字學家、語言學家、作家、歷史學家金克木_歷史上的今天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筆名辛竹,安徽壽縣人,1912年8月14日生於江西。文學家,翻譯家,學者。中學一年級就失學,若論學歷不過國小畢業。1930年到北平求學。1935年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自學多國語言,開始翻譯和寫作。1938年任香港《立報》國際新聞編輯。1939年任湖南桃源女子中學英文教師,同時兼任湖南大學法文講師。1941年先生經緬甸到印度,在加爾各答遊學,兼任《印度日報》及一家中文報紙編輯,同時學習印度語和梵語。1943年到印度佛教聖地鹿野苑鑽研佛學,同時學習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學研究之路。1946年回國,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1948年後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隨後娶歷史學家吳於廑之妹為妻。和季羨林、張中行、鄧廣銘一起被稱為“燕園四老”。歷任第三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五屆至第七屆常委,宣傳部部長。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臨終遺言:“我是哭著來,笑著走。”
  他精通梵語、巴利語、印地語、烏爾都語、世界語、英文、法文、德文等多種外國語言文字。他曾僅靠一部字典,一本凱撒的《高盧戰紀》,就學會了非常複雜的拉丁文。他的日文也很不錯。金克木學貫東西,知兼古今,學術研究涉及諸多領域,自己在生前也自稱是“雜家”。他除了在梵語文學和印度文化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學、美學、比較文學、翻譯等方面也頗有建樹,為中國學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世人皆知金克木是人文學者,然自然科學的素養亦不低。他對天文學有特別的興趣,不僅翻譯過天文學的著作,還發表過天文學的專業文章。30年代,戴望舒非常欣賞金克木的作品,硬是將當時痴迷天文學的先生從天文學拉回文學。對此,金克木還頗有遺憾,曾在一篇隨筆中,悵然道:“離地下越來越近,離天上越來越遠。”數學也一直為他所好,他曾很有興趣地鑽研過費爾馬大定理,臨終前寫的一篇文章中還涉及高等數學的問題。先生早年即同數學大家華羅庚很談得來,華先生也是文理兼通。他還曾和著名數學家江澤涵教授在未名湖畔邊散步,邊討論拓撲學的問題。
  金先生一生筆耕不輟,30年代就開始發表作品,留下學術專著三十餘種,主要有:《梵語文學史》、《印度文化論集》、《藝術科學叢談》、《比較文化論集》等等。他的詩、文,文筆清秀,寓意深刻,有詩集《蝙蝠集》、《雨雪集》、《掛劍空壟》,小說《舊巢痕》、《難忘的影子》,散文隨筆集《天竺舊事》、《燕口拾泥》、《燕啄春泥》、《文化獵疑》、《書城獨白》、《無文探隱》、《文化的解說》、《藝術科學舊談》、《舊學新知集》、《圭筆輯》、《長短集》、《文化卮言》等。翻譯作品《伐致呵利三百詠》、《雲使》、《通俗天文學》、《甘地論》、《我的童年》、《印度古詩選》、《莎維德麗》、《梵語文學史》、《高盧日爾曼風俗記》、《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等。 
  金先生有一顆童心,對一切新鮮的東西,總是那么好奇,85歲學會用電腦寫作和傳稿即是一例證。“文革”前他去北大圖書館借書都是拖著小車去拉的,“文革”後體力大不如前,但卻始終關心國際學術的最新發展。在國內還少有人提及詮釋學和符號學的時候,他已經在撰文介紹,並將它們用於研究中國文化。
  金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很少談論自己,也很少接受別人採訪。晚年更是深居簡出,以著述為本分。但先生卻也平易近人,關心後輩。先生喜歡聊天,與後輩交流;先生始終把讀者當作朋友,堅持給讀者回信。金先生做教授50多年,桃李滿天下。他的大師的風範、他的詩化的人生和他的智者的境界是我們永遠的精神財富。

8月14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