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88年>> 9月27日

我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

1988年9月27日

1988年9月27日,我國向預定海域發射運載火箭試驗全部結束(9月14日開始)。 這次試驗的運載火箭,是由我國自行研製的核潛艇從水下發射的,火箭準確濺落在預定海域,整個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1988年9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登長篇通訊《中國核潛艇誕生記》,記述了這次發射和核潛艇研製情況。其中寫到:
  飛彈核潛艇發射運載火箭成功,標誌著我國的國防尖端技術又躍到一個新水平,我國政府早就宣告:中國永遠不做超級大國,也無意去參加世界的軍備競賽。我們研製飛彈核潛艇,為的是保衛和平。
  50年代末,聶榮臻元帥就以戰略家的勇氣和預見力向黨中央打報告,我國要研製核潛艇。當鄧小平總書記把這個報告轉給黨中央主席和常委們的時候,我們的科學家們手裡僅有兩張外國核潛艇形狀的照片。然而,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國防部長彭德懷立即批准了這個報告。當時,正值中國同有關國家最高領導人會談,我方提出,請對方提供有關技術資料。對方一口拒絕了,認為我國的工業基礎、技術力量以及科學水平都不具備起碼的條件,根本搞不成。毛澤東主席不信邪,下了個決心:“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核潛艇的建造,把中國最優秀的科技人才匯聚到一起了。在這支科技隊伍里,有物理學家、造船專家、核反應堆專家、火箭專家;有以庚子賠款送出去留學歸來的清末學生;有國民黨時期鬱郁難展才智的學者;有剛脫下戎裝,從速成學校培養出來的新型知識分子;有共和國最初幾屆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真是精英薈萃呵!
  他們開始了艱難的征程。最簡陋的條件和最尖端的科技融為一體,聯結這兩點的正是科技人員所特有的奉獻和犧牲精神。在漫長的歲月里,環境的艱苦,創業的艱辛,風雲的變幻,都不能動搖他們為研製核潛艇而獻身的初衷。
  中國核潛艇,不僅凝聚著千百個科學家、千百個造船工人、千百個水兵為它所付出的心血,也凝聚著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和2000多個工廠、研究所付出的代價。
  一位專家給我們講了這樣一件感人的事:有20多個來自祖國各地的科研人員匯集在一起,承擔起核潛艇飛彈發射裝置的研製任務。他們歷盡千辛萬苦、風風雨雨,終於搞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飛彈發射裝置。在核潛艇研製中究竟有多少像特殊燃料研製者這樣的有名和無名的人們,誰也無法統計。我們只知道,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和數千家科研單位、工廠參加了研製工作;還知道,幾乎每個研製單位都要遇到質量要求高,生產數量少,盈利甚微,甚至無利可圖以至虧本的問題,但沒有誰因此拒絕。在動亂年代,許多工廠停工停廠,但一張核潛艇工程任務書卻能把工人喚回車間……
  核潛艇激發了我們民族的聚合力,民族聚合力誕生了核潛艇!
  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準確濺落的喜訊迅速傳回指揮所大廳。大廳內一位雙鬢飛霜的科技工作者,被這喜訊激動得不能自已。人們走上前來將他團團圍住,熱烈向他祝賀……
  他叫黃旭華,是我國核潛艇的總設計師。黃總今年62歲,他的後半生與我國核潛艇研製緊密聯在一起,為它的誕生做出了重要貢獻。60年代初,他被任命擔任核潛艇總體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以來,研製中巨大的工作量壓在他肩上。協作攻關會議他要主持;設計方案的論證他要最後拍板;尖端課題遇到困難他要去“解圍”……在研製工作的緊要關頭,他曾連續在外奔波,整年不登家門,被同事們稱為“飛翔著的人”。
  作為總設計師,黃旭華在解決研製疑難問題上有著非凡的膽識和智慧,在人們被疑難困擾時,他總能把大家從“山重水複”引入“柳暗花明”。
  核潛艇這樣浩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極縝密的調度,那時,工程上得急,不少項目是邊設計邊施工,總體最後設計,一計算,艇的重量逐漸膨脹,對艇的均衡產生不利影響。人們絞盡腦汁。黃旭華在廣泛聽取大家意見基礎上,作出決策,使核潛艇順利地下水潛航了。
  有人稱總設計師是中國的“核潛艇之父”,但他卻矢口否認:“在核潛艇的研製中,我只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力做了應該做的事。”說著,他用手指指身旁的彭仕祿、趙仁愷、黃緯祿、陳德仁等科學家和研究設計人員說:“要說中國的核潛艇之父,他們都稱得上。”
  是的,那些為中國核潛艇誕生而嘔心瀝血的科技工作者,才是中國的核潛艇之父。中國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才能在尖端技術領域跨入世界先進之列。我們為有這樣一大批科技工作者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9月27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