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15年>> 10月17日

因創作劇本《推銷員之死》而著名的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出生。

1915年10月17日

1915年10月17日因創作劇本《推銷員之死》而著名的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出生。_歷史上的今天
阿瑟·米勒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1915年生於紐約,畢業於密西根大學,是美國半個世紀以來最傑出的劇作家,著有《我的兒子們》、《推銷員之死》、《薩勒姆的女巫》、《維希事件》、《代價》、《美國大鐘》等多部戲劇,還寫過兩部小說。1987年米勒寫了回憶錄《時間彎曲》,年過古稀時,還寫了劇本《踏破摩根山》和《末代美國佬》。他的作品針砭時弊、直言不諱,被譽為20世紀良心的代表。其中《推銷員之死》是其最有影響的代表作。
  阿瑟·米勒一生獲獎無數,包括1949年普利茲獎,兩次紐約戲劇批評家獎,奧利維爾最佳劇作獎。
  1953年冷戰達到高潮,米勒創作了他最著名的一部劇《TheCrucible》(譯為“煉獄”)。創作這部戲是為了回應麥卡錫參議員對所謂共產黨同情者的鎮壓。在80歲高齡的時候,他還創作了影射夢露的作品《完成畫面》。
  《完成畫面》是最後一次涉及夢露這一他心目中美好而陰暗的領域。劇中的故事發生在1960年美國內華達州的一次電影拍攝過程中,一個情緒極度不穩定的女演員基蒂因為自己失控的狀態而無法投入表演,她使得電影超支並超期,使劇組到了危險的邊緣。在這一危機時刻,和此電影有關的演員聚集在賓館裡,商量如何喚起這個沉溺於毒品中的女演員重新振作起來,繼續拍片。
  他是夢露的前夫
  1956年7月1日瑪麗蓮·夢露與阿瑟·米勒結合。瑪麗蓮在結婚照上寫下:“希望,希望,希望”。而米勒則讓人在結婚戒指上刻上:“此刻就是永恆”。世界對這樁婚事拭目以待。
  夢露與阿瑟·米勒是在1951年拍《青春常駐》一片時經夢露的朋友兼老師李·斯特斯伯格介紹認識的。婚前瑪麗蓮的每部影片都超乎尋常的賣座,特別是在《七年之癢》這部片中她站在捷運口的鏤空鐵板上,下面刮上來的風把她的裙子吹得鼓脹起來,成了她影片裡最著名的鏡頭。
  在剛剛和米勒結婚的日子裡,夢露容光煥發,經常高興地談起自己如何學做米勒的妻子,以及學烤麵包、學做麵條等經歷。可一次朋友們來到她家,卻發現廚房空空,夫婦兩人情緒都很差。顯然,一個家庭是容不下兩個天才的。
  再後來,夢露只要和米勒打架就會跑到李·斯特斯伯格家去。她對巴比妥酸鹽等鎮靜劑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夢露服藥時總是用香檳。漸漸,藥品也失去了鎮定她神經的作用,夢露時常情緒不定,她總抱怨米勒把她當孩子看待,總像是自己的隨從。而米勒那時也不再寫作,開始靠夢露養活。
  1960年後,夢露日益消沉。她與別人發生婚外關係,就是想讓丈夫嫉妒。可米勒卻對她的不忠不以為然,蘇珊在傳記中寫道,“他竟不責備她,這讓她十分煩惱。”“米勒想讓她在自己寫的影片《不合適的人》中擔任主角,這對他來說比任何事都重要。瑪麗蓮不喜歡那個角色,但最終她同意了,他們婚姻關係也就跟著終結了。”
  曹禺: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你
  1978年,阿瑟·米勒到中國訪問,國家安排曹禺接待。米勒知道中國的第一劇作家是曹禺,但曹禺對他說:“你是美國的劇作家?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你。”米勒感到不太高興。為了彌補影響,黃佐臨在上海告訴米勒說:“我們很早就介紹過你,在內部刊物上刊登過你的劇本的故事梗概。”米勒聽了很高興,黃佐臨就請他給中國觀眾推薦一出自己的戲,他推薦了《煉獄》(《TheCrucible》)。
  1981年這幕劇在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演的時候,為了吸引觀眾,改名為《薩勒姆的女巫》。這個戲十分成功,一連上演了50多場,觀眾們覺得劇中反映的美國歷史上的冤案和“四人幫”造成的許多冤獄很相似。有個觀眾看了演出之後對米勒說她不敢相信這齣戲出自一個美國人的手筆,還有人寫信給黃佐臨說:“歷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這個教訓太深刻了,歷史的悲劇決不能再重演。”
  1983年阿瑟·米勒應英若誠之邀請來人藝導演英若誠翻譯的《推銷員之死》。中國也一直有演出米勒作品的傳統。
  瑪麗蓮·夢露前夫、大劇作家阿瑟·米勒去世
  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於美國當地時間星期四的晚上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89歲。《推銷員之死》使他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和瑪麗蓮·夢露的婚姻使他成為最受娛樂關注的劇作家。
  在戰後美國的十年中,阿瑟·米勒,和尤金·奧尼爾、田納西·威廉斯一起,不僅統治了美國的舞台,使百老匯得到長足發展,同時也使他們的戲劇流行到整個世界。
  “我們損失了一位巨人。”1999年百老匯新版劇作《推銷員之死》的導演羅伯特·福斯說,“他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藝術。”
  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回憶到米勒曾經用“我們所需要的”讚譽他的戲劇,而阿爾比說:“我會更進一步地說阿瑟的戲劇是我們所必須的。”
  阿瑟·米勒僅僅花了6個星期的時間創作給他帶來不朽聲譽的作品《推銷員之死》,1949年搬上了百老匯舞台,由著名導演伊里亞·卡贊執導。主人公羅曼成為舞台上的經典形象,他充滿出人頭地的欲望,但又利慾薰心,對於美國式的成功所抱有的頑固信念最終摧毀了他。“從字面上來說,《推銷員之死》是一部關於一出推銷員的戲劇,但是它已經成了一個神話的一部分,不僅在美國,同時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1988年阿瑟·米勒接受一個採訪時說。《推銷員之死》也被
  阿瑟·米勒成功地“推銷”到中國。1978年阿瑟·米勒和夫人來到中國參觀訪問,接待他的是曹禺先生。1983年在北京人藝上演了他的《推銷員之死》,由阿瑟·米勒親自導演,這也是“文革”後第一個在中國上演的外國戲劇。
  阿瑟·米勒同樣創作了其他許多重量級的戲劇作品,像1953年諷刺麥卡錫主義的作品《坩鍋》和1947年在百老匯取得最初成功的作品《我的諸子》。
  阿瑟·米勒1956年和電影明星瑪麗蓮·夢露結婚,這是阿瑟·米勒的第二次婚姻,瑪麗蓮·夢露的最後一次婚姻。這個婚姻使阿瑟·米勒不情願地成為了一個公眾人物,在1992年阿瑟·米勒接受法國一家報紙的採訪使用“自我毀滅”來形容他和夢露的這次婚姻。“我的所有精力和注意力都用來幫助她解決她的那些層出不窮的問題,不幸的是,我做的並不很成功。”
  這次婚姻,5年後以失敗告終,卻給阿瑟·米勒提供了兩個劇本的素材,一部是1964年的劇本《失足之後》,還有一部《正在完成的畫像》,去年在芝加哥古德曼劇院上演,可以說是他最後一部重要作品。1961年的電影《不合時宜的人》則是阿瑟·米勒專門為夢露創作的,也是她最後完成的一部電影。
  1962年阿瑟·米勒娶了攝影師英格·莫拉斯,同年夢露自殺。
  雖說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是阿瑟·米勒的創作巔峰期,但他此後的40年仍能一直保持創作的生命力和空間。1991年戲劇《撞倒墨根山》在倫敦首演,這是他第一次在美國以外首演自己的作品。
  阿瑟·米勒生於1915年10月17日,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猶太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服裝製造商,但是在大蕭條時期卻沒錢供阿瑟·米勒上大學。米勒只好一邊在紐約的一家倉庫里打工,一邊在密西根大學讀書,1938年他獲得了一個學士學位。
  在大學期間他開始創作劇本。《萬幸的男人》是他第一部在百老匯公演的劇目,1944年只排演了四場。阿瑟·米勒還出版過幾部小說和短篇故事集,也和妻子莫拉斯一起出版了一些遊記,講述他們在俄羅斯和中國的旅行。
  阿瑟·米勒和莫拉斯有一個女兒,叫瑞貝卡,嫁給了著名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

10月17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