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同舟敵國

同舟敵國

吳起對魏武侯說:如果國君不修德政,就是同船的人,也都會成為敵人。後以此典比喻如果不講德義,親信也會叛離;又比喻旗鼓相當的對手。魏文侯死後,吳起奉事他的兒子魏武侯。魏武侯坐了船。在黃河裡順流而下,船行中途,魏武侯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河環抱,形勢美極了!這是魏國的寶貝呀!”吳起回答說:“國家強盛,在於給人民以恩德,而不在於形勢險要。從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今湖南省北部),右有彭蠡(lǐ里)澤(今江西省北部鄱陽湖),但是他沒有德行,不講信義,夏禹滅亡了它。夏桀的駐地,左有黃河,濟水,右有泰山(今山東省中部)、華山(今陝西省東部),伊闕山(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在它的南面,羊腸坂(今山西省晉城縣東南;此借路曲如羊腸,概指太行山)在它的北面,但他不施仁政,商湯放逐了他。殷紂的國都,左有孟門山(今山西省吉縣西),右有太行山(今河南省沁陽縣北),常山(即恆山,今河北省陽曲縣西北)在它的北面,黃河流經它的南面,但他不行德政,周武王殺死了他。從這些看來,治國在於給人民以恩德,而不在於形勢險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就是同在船上的人,也都會成為敵人呀!”魏武侯說:“好。”此典又作“舟中敵國”、“敵國同舟”、“隱若敵國”。

【出典】:

《史記》卷65《孫子吳起列傳》2166、2167頁:“武侯浮西河(古稱西部地區北南流向之黃河為西河,此指今山西、陝西自北而南一段)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即有苗氏,虞舜時中國南方部落名稱)左洞庭,右鼓蠡,德義不修,禹(姒姓,傳說古代部落聯盟領袖。他曾領導人民疏江河、治洪水)滅之。夏桀(履癸,夏朝最後君主,是中國古代有名暴君)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商湯,商朝建立者)放之。殷紂(商代最後君主,以荒淫無道、殘酷暴毒著稱)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姬發,周文王之子,他領兵消滅殷紂,建西周王朝)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

【例句】:

北周·庾信《周隴右總管豆盧公神道碑》:“公應變愈長,風飈更勇,隱若敵國,差強人意。” 唐·駱賓王《兵部奏姚州破賊露布》:“況妖徒革面,徼外非復他人;部落離心,舟中皆為敵國。” 唐·陸贄《陸宣公集》十一《論關中事宜狀》:“是知立國之安危在勢,任事之濟否在人,勢苟安則異類同心也;勢苟危則舟中敵國也。” 清·黃遵憲《由輪舟抵天津作》:“敵國同舟今日事,太倉秭米自家身。” 黃遵憲《奉命為美國三富蘭西士果總領事》之五:“昔日同舟多敵國,而今四海總比鄰。”


其他 同船的人都成了敵人。比喻眾叛親離。也比喻原來交好的人互相反目。語本《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醒世恆言》卷36:“~今相遇,又隔江山路幾千。”△多用於不修德行所造成的後果。→反目成仇 眾叛親離 ↔化敵為友。也作“舟中敵國”、“敵國同舟”。

同舟敵國字典分解

成語同舟敵國的解釋 同舟共濟的人成了敵人。

敵國的解釋 (1).敵對之國。《周禮·夏官·環人》:“訟敵國,揚軍旅。”《漢書·蒯通傳》:“語曰:‘野禽殫,走犬亨;敵國破,謀臣亡。’”《玉嬌梨》第三回:“古人有言:敵國未

也學習下:同塵合污【歷史典故】

謂行為同於流俗之人,合於污濁之世。明 李贄《藏書.大臣傳.狄仁傑》:“同塵合污,與世委蛇。”

同舟敵國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