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歃血為盟

歃血為盟

歃(shà煞)血:古代宣誓結盟之一種儀式,參與訂立盟約的人要用手指蘸血,塗在口旁,表示信守,稱為“歃血”。此典指毛遂說服楚考烈王,與平原君趙勝等歃血宣誓訂立合縱南北聯盟抗秦的盟約。後以此典比喻訂立盟約極其莊嚴,雙方信守不渝。平原君趙勝帶著毛遂等二十位門客來到楚國。平原君趙勝向楚考烈王說明合縱南北聯合抗秦之好處。但楚考烈王害怕秦國的勢力強大,不敢與秦國對抗。因此,他們從早上一直談到中午,仍然沒有使楚考烈王答應出兵救趙和聯合抗秦。趙勝的門客都推毛遂上去,毛遂左手提劍,石手握住劍把,一腳一級台階快步走上去,對平原君說:“合縱是利是害,兩句話便可以決定。今天從太陽出來時候談起合縱到太陽當頂還沒有決定,這是為什麼呢?”楚考烈王問平原君趙勝說:“這位客人是乾什麼的?”趙勝說:“是我的家臣。”楚考烈王吆喝說:“為什麼不退下去!我是和你的主人談話,你上來乾什麼!”毛遂握住劍把走上前說:“大王之所以吆喝我,是依仗楚國人多。現在我與大王相距在十步之內,大王就不能依仗楚國人多了,大王生命操在我手裡。我的主人就在面前,吆喝什麼?而且我聽說商湯憑著縱橫七十里土地統治天下,周文王憑著縱橫一百里土地使諸侯臣服,難道是由於他們的士兵眾多嗎?實在是由於他們能夠掌握當時形勢而發揚威力。現在楚國土地縱橫五千里,武裝的士兵上百萬,這正是稱王稱霸的資本。憑著楚國強大,天下不能抵擋。白起,只是個小毛頭罷了,率領幾萬士卒,出兵來與楚國交戰,一戰就奪下了鄢(yān煙,今湖北宜城縣)、郢(yǐng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再戰就燒了夷陵(今湖北宜昌市東南),三戰就侮辱了大王的祖先。這是楚國百代的仇怨,也是趙國感到羞恥之事,可是大王不覺得羞愧。合縱南北聯盟這件事,是為了楚國,而不是為了趙國。我的主人就在面前,吆喝乾什麼呢?”楚考烈王說:“是,是,真象先生所說的,我願傾全國力量來訂立合縱南北聯盟的盟約。”毛遂對楚考烈王的侍從人員說:“拿雞、狗、馬的血來。”毛遂捧著銅盤,跪著把它呈獻給楚王說:“大王當即歃血定下合縱南北聯盟的盟約,其次是我的主人歃血,再次是我歃血。”於是在殿堂上締結了合縱南北聯盟的盟約。此典又作“歃血”、“歃血而盟”。

【出典】:

《史記》卷76《平原君虞卿列傳》2367、2368頁:“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ěr爾,你)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xuán玄,通“懸”)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商族領袖,滅夏,建商)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周文王姬昌,商末周族領袖)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拿武器之人)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秦國名將),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wù悟,羞恥)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古代歃血定盟所用牲血因等級而不同:帝王用牛、馬,諸侯用狗、豬,大夫以下用雞。這裡總稱需用之牲血)來。’毛遂奉(通“捧”)銅槃(通“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從於殿上。”

【例句】:

漢·劉安等《淮南子·齊俗訓》:“故胡人彈骨,越人契(刻)臂,中國歃血也。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 唐·蘇安恆《請則天皇后復位於皇子》:“歃血為盟,指天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 後晉·劉朐等撰《舊唐書·李道彥傳》:“諸將與之歃血為盟,赤辭信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110回:“宰白馬歃血為盟,宣言司馬師大逆不道。”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說不定國王還要歃血為盟呢,珠槃玉敦的準備也是不可少的。”


連動 歃血,古代訂盟形式,以手蘸牲血塗於嘴邊,一說口含牲血。以牲畜血塗嘴邊,表示立盟約的誠意。語本《穀梁傳·莊公二十七年》:“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三國演義》69回:“五人對天說誓,~。”△古代政治鬥爭的策略和手段運用。→歃血為誓 山盟海誓 瀝血以誓 ↔背信棄義。也作“歃血而盟”、“歃血結盟”。

歃血為盟字典分解

成語歃血為盟的解釋 歃血: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塗在嘴唇上,表示誠意;盟:宣誓締約。。泛指發誓訂盟。

歃血的解釋 [smear the blood of a sacrifice on the mouth — an ancient form of swearing

也學習下:歃血為誓【歷史典故】

以牲口之血塗於口旁起誓,表示決心。《雲笈七籤》卷六七:“受金液,經投金人八兩於東流水中,歃血為誓,乃告之。”明.朱鼎《玉鏡台記.新亭流涕》:“我自願漆身吞炭,嘗膽臥薪,同心協力期雪恥,須歃血為誓,歃血為誓。” 連動 以牲畜血塗嘴邊起誓,表決心。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67:“受金液,經投金人八兩於東流水中,~,乃告之。”明·朱鼎《玉鏡台記·新亭流涕》:“我自願漆身吞炭,嘗膽臥薪,同心協力期雪恥,須

歃血為盟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