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之見

一得之見怎么寫好看

一得之見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韓信問計於李左車,李左車提出“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的自謙之詞。後以此典比喻一點粗淺的見解,常作自謙之詞。李左車,秦末謀士。初依附趙王武臣,封廣武君。韓信、兵擊趙,李左車建議趙軍主將成安君餘出奇兵,斷絕漢軍糧道,未被採納,趙軍被漢軍擊敗,混戰中,韓信下令不許殺害廣武君李左車,誰能活捉他,就賞給千金。廣武君李左車被活捉後,韓信親自給他解開繩索,請他東向坐,自己西向坐著,待以師禮,並恭恭敬敬地向他請教道:“我想向北進攻燕國(都薊,今北京西南),向東伐齊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怎樣才能有功績?”廣武君推讓說“現在我是兵敗國亡之俘虜,哪裡配得上商議大事!”韓信說:“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在秦國而秦國稱霸,不是他在虞國愚蠢而在秦國就聰明,而是在於國君用不用他,採納不採納他的意見哩。果真讓成安君陳餘採納您的計策,像我韓信這樣人也早已被俘。因為不採納您的計策,所以我才得以侍奉您啊。”韓信堅持請教說:“我完全聽從您的計策,希望您不要推辭。”廣武君說:“我聽說,聰明人在上千次的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人在上千次的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所以說‘即使是狂人的話,聖人也可以採擇’。不過恐怕我的計策不一定值得採納,但願意奉獻我的愚忠。”“現在為將軍著想,不如按兵不動,安定趙國,撫恤陣亡將士遺孤,使方圓百里之內,每天都有人送來牛肉、美酒、宴請軍官、犒勞士兵,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架勢,然後派說客拿著書信,向燕國顯示自己的長處,燕國一定不敢不聽從。燕國順從了,再派說客往東勸降齊國,齊國一定聽到訊息就會降服,即使有聰明人,也不知道該怎樣替齊國謀劃。象這樣,那么天下大事就都好辦。用兵本來有先虛張聲勢然後採取實際行動,我所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韓信聽從了廣武君的計策,派使者出使燕國,燕國聽到訊息立刻降服。

【出典】:

《史記》卷92《淮陰列傳》2617、2618頁:“於是信問廣武君曰:‘仆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而有功?’廣武君辭謝曰:‘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今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信曰:‘仆聞之,百里奚(春秋時虞國大夫,後任秦穆公丞相)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問曰:‘仆委心歸計,願足下勿辭。’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願效愚忠。’”“‘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通“按”)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xiǎng想,宴請)士大夫醉(yì譯,賜酒食)兵,北首(向著)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zhǐ紙)尺(當時寫書信使用木簡尺寸)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喧言(善於詭辯)者東告齊,齊心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韓信曰:‘善。’從其策,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倒下,此指降服)。”

【例句】:

宋·竑《玉堂叢語》卷1:“大臣不以仕否異心,翁又受恩獨隆者,林下有一得之見,非此莫達。” 臧克家《京華練筆三十年》:“我希望自己的一得之見,不致貽誤讀者。” 秦牧《藝海拾貝·新版前記》:“本書所談的,不過是自己在學習和寫作過程中的一得之見,不一定很正確。”


偏正 只是一點見解。秦牧《〈藝海拾貝〉前記》:“本書所談的,不過是自己在學習和寫作過程中的一得之見,不一定很正確。”△多用作謙詞。

詞語分解

  • 一得的解釋 一點收穫。得,收穫、心得,名詞。《史記;淮陰侯列傳》:;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慮,思考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清;劉開《問說》詳細解釋.一點可取之處;一點長處。《晏子春秋·雜
  • 見的解釋 見 (見) à 看到:看見。罕見。見微知著。見義勇為。見異思遷。 接觸,遇到:怕見風。見習。 看得出,顯得出:見效。相形見絀。 (文字等)出現在某處,可參考:見上。見下。 會晤:會見。接見。 對事物觀

歷史典故推薦:群雞一鶴

象鶴站在雞群中一樣,比喻超然出眾。《晉書.嵇紹傳》:“或謂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群。’”亦作“鶴立雞群”。現在也用來諷刺自鳴清高、脫離民眾的人。參見“鶴立雞群”條。 並列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一得之見歷史

相關歷史

一得之見_一得之見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