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弩之末

強弩之末怎么寫好看

強弩之末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弩(nǔ努):利用機械力量射箭之弓弩。此典指強勁弓弩射出之箭,飛行到最後就沒有力量了。後以此典比喻本來很強大的力量,到最後衰微,起不了作用。漢武帝時,北方匈奴(遊牧民族)派人來漢請求和親(少數民族首與漢族封建王朝為達到某種政治意向而通婚),漢武帝交給群臣討論,有的大臣認為漢朝與匈奴和親,不過幾年,匈奴就違背盟約,不如起兵攻擊他。御史大夫(管監察、執法、兼掌重要文書圖籍,僅次於丞相之中央最高長官)韓安國說:“到千里以外去作戰,軍隊不能取得勝利。現在匈奴憑藉軍馬之充足,懷著禽獸般之貪心,遷移如同群鳥快飛,難以制服。我們得到它的土地不能認為廣闊,擁有它的人眾不能算作強大,從上古起就不內屬為漢人。漢軍到幾千里外去爭奪利益,就會人馬疲乏,敵人就能以全面優勢來制服漢軍之弱點。況且強弩發射之箭飛行到末程,箭頭也穿不過薄絹了;猛烈狂風吹到最末尾,風力吹不起鴻雁的羽毛。並不是開始不強勁,而是到最後力量衰弱了。進攻匈奴不便利,不如實行和親。”群臣發言的多數附和韓安國,於是漢武帝允許實行和親。此典又作“強箭射魯縞”、“強弩末”、“力窮魯縞”。

【出典】:

《史記》卷108《韓長孺列傳》2861頁:“安國曰:‘千里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倚恃)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上古不屬(不內屬)為人。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pí疲,通“疲”),虜以全制其敝。且強弩之極(最終),矢(箭)不能穿魯縞(gǎo稿,魯國出產之一種白色生絹,以輕薄著稱);衝風(猛烈狂風)之末,力不能漂(通“飄”)鴻毛(鴻雁羽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例句】:

漢·班固《漢書·韓安國傳》:“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 唐·韓愈《薦士》:“青冥送吹噓,強箭射魯縞。” 宋·范成大《廛居久不見山》:“俸余強弩末,家事空囊澀。”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者也。” 明·李東陽《送宋民止綿州學政》:“力窮魯縞心猶壯,望入蓬山路始難。”


偏正 弩,古代用扳機射箭的弓。末,射程的末梢。強勁的箭,射過一定的射程,便沒有殺傷力了。比喻強大的力量已衰竭,不能起什麼作用了。語本《史記·韓長孺傳》:“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漢書·韓安國傳》作“強弩之末”。魯迅《偽自由書》後記:“禮拜六派文人之在今日,已不敢復以‘禮拜六’的頭銜相號召,蓋已至強弩之末的時期了!”△貶義。 用於形容力量。↔勢不可當。也作“強弩末勢不能穿魯縞”、“強弩之極”。

詞語分解

  • 強的解釋 強 á 健壯,有力,與“弱”相對:強壯。強健。強人。強力。強大。強勁。剛強。富強。列強。強弩之末。年富力強。 程度高:強手。強烈。強酸。能力強。 勝過,優越,好:強幹。爭強好(刼 )勝。 有餘,略多於
  • 末的解釋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後,終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窮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業。末技。捨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傳統戲劇角色名,一

歷史典故推薦:末下鹽豉

源見“千里蓴羹”。泛指鄉土特產美味。清 吳偉業《送志衍入蜀》詩:“末下鹽豉誰共嘗,蜀中蒟醬君知否?”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強弩之末歷史

相關歷史

強弩之末_強弩之末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