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慄

不寒而慄怎么寫好看

不寒而慄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栗(lì粒):發抖。指義縱執法酷苛,使人不寒冷而渾身發抖。後以此典比喻極端恐懼之狀。義縱(?——前117年),河東(治安邑,今山西夏西北)人。漢武帝時,任長陵(今陝西鹹陽東北)和長安(今陝西西安南)令(縣行政長官)。當時,軍隊多次經過定襄(,今內蒙古長城以北和林格爾一帶。治成樂,今林格爾西北),定襄官吏、平民混亂不治、風俗敗壞,於是調義縱擔任定襄郡太守。義縱到任,掩襲逮捕定襄監獄中身犯重罪而從輕拘囚之囚犯二百多人,以及他們之賓客、兄弟私入探望的也有二百多人。義縱把私入探獄之人一律逮捕逼訊,冤誣說:“替死刑犯解脫刑具”。這天上報一共殺死四百多人。從這以後,定襄郡人在天氣不寒冷的氣候下而怕得渾身發抖,奸猾狡詐之人反而幫助官吏進行治理。

【出典】:

《史記》卷122《酷吏列傳·義縱》3146頁:“定襄吏民亂敗,於是徙縱為定襄太(一郡最高行政長官)。縱至,掩(乘人不備而進襲或逮捕)定襄獄中重罪輕系(嚴重犯罪被從輕拘囚)二百人,及賓客、昆弟私入相視亦二百餘人。縱一(一起)捕鞠(逮捕審訊),曰:‘為死罪解脫(誣指私入探監之人為死囚解脫刑具,以此將探監人定死罪。漢法,囚犯私自解脫刑具,罪加一等;為人解脫,與之同罪)’。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慄,猾(huá滑,狡詐)民佐吏為治。”

【例句】:

漢·班固《漢書·楊惲傳》:“下流之人,眾毀聽歸,不寒而慄。” 宋·呂祉《東南防守利便繳狀》:“臣聞事君之義,犯而不欺,今此路未夷,國威未振,中徂以思,不寒而慄。” 清·汪琬《西郊泛雪倡和詩序》:“甚矣余之畏雪也,至今偶一追維,猶不寒而慄。” 清·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大人面若冰霜,比到寢,遂有不可問之處。豈果脂粉之氣,不勢而威?胡乃骯髒之身,不寒而慄?”


其他 並不寒冷而直發抖。形容非常恐懼。語出《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慄。”西門丁《大毒宴》:“夜間水度黝黑,如同九幽地獄,令人不寒而慄。”△多用於害怕方面。→戰戰兢兢 膽戰心驚 毛骨悚然 ↔無所畏懼臨危不懼

詞語分解

  • 不的解釋 不 ù 副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無術。不速之客。 單用
  • 栗的解釋 栗 ì 落葉喬木,果實為堅果,稱“栗子”,味甜,可食:栗色。火中取栗。 發抖,因害怕或寒冷肢體顫動:戰慄。 堅實:“縝密以栗”。 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歷史典故推薦:朗朗乾坤

元·李文慰《燕青博魚》第一折:“清平世界,浪蕩乾坤,你怎么當街里打人。”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不寒而慄歷史

相關歷史

不寒而慄_不寒而慄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