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歌易水

歷史字典解釋

指荊軻(Kē科)在易水(今河北省西部,水源出易縣境)邊慷慨高歌。後以此典比喻慷慨悲壯、視死如歸之氣概;或比喻士人別離的悲涼場面。荊軻(?——前227年),字公叔,戰國衛國(都帝丘,今河南濮陽縣西南)人。喜讀書擊劍。秦於公元前209年滅,荊軻逃亡到燕(Yān煙)國(都薊,今北京城西南)。經田光推薦,受燕國太子姬丹重託,懷拚命之心,赴秦(都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刺殺秦王政(即秦始皇)。臨行,燕國太子姬丹和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去送他。到易水邊上,祭路神,然後上路,高漸離用竹尺敲打弦樂築,荊軻和著節拍唱歌,發出變徵的音調,人們都流淚哭泣。又一邊前進一邊唱道:“風聲蕭啊易水寒,壯士一去啊不再還!”又發出慷慨激昂的羽聲,人們都怒目圓睜,頭髮直立沖頂帽子。於是荊軻上車離去,終於連頭也不回往前走。此典又作“氣成虹蜺”、“詠易水”、“貫日”、“寒水之悲”、“壯士不還”、“燕丹客”、“義貫白日”、“長虹貫日”、“日貫虹”、“白虹貫日”、“寒風易水”、“易水蕭蕭”、“氣貫虹”、“燕荊歌易水”、“易水寒”、“精貫白虹”、“送客白衣冠”。

【出典】:

《史記》卷86《刺客例傳·荊軻》2534頁:“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本是喪服,燕太子姬丹知道荊軻一去難返,所以象喪那樣送他,也含激勵意)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古人出行祭祀路神),取道,高漸離擊築(如琴,用竹尺敲打之弦樂器),荊軻和而歌,為變徵(zhǐ紙,古代音律,分為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七聲,即西樂所用C、D、E、F、G、A、B七調,此相當於F調,音調蒼涼,適於悲歌)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象聲詞、風聲、草木搖晃聲)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相當於A調,此調音調高亢,其聲激昂慷慨)忼(通“慷”),士皆瞋(chēn抻)目(睜大眼睛),發盡上指冠(發直立,沖頂帽子,夸說法)。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例句】:

三國·曹植《七啟》:“揮袂則九野生風,慷慨則氣成虹蜺。” 晉·陸機《七徵》:“奏商荊之高嘆,詠易水之清角。” 南朝梁·江淹《齊太祖高皇帝誄》:“陰圖食昴,潛謀貫日。” 北周·庾信《小園賦》:“荊軻有寒水之悲,蘇武有秋風之別。” 庾信《哀江南賦》:“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 唐·駱賓王《送少府入遼共賦》:“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唐·王維《與工部侍郎書》:“豈非侍郎忠節蓋世,義貫白日,垂名竹帛,為一代宗臣。” 唐·李白《擬恨賦》:“至如荊卿入秦,直度易水。長虹貫日,寒風颯起。” 李白《結客少年場行》:“羞道易水寒,徒令日貫虹。” 唐·沈彬《結客少年場行》:“重義輕生一劍知,白虹貫日報仇歸。” 宋·楊億《涅》之二:“寒風易水已成悲,亡國何人見黍離。” 宋·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 宋·樂雷發《謁李梅亭》:“力拔鯨牙氣貫虹,玉堂歸只貧窮。” 宋·汪元量《讀文山詩稿》:“燕荊歌易水,蘇李泣河梁。” 清·王崇簡《新秋感興》:“西風欲訴明妃怨,千載空歌易水寒。” 清·沈磬《陳靖獻公祠》:“精貫白虹隨落日,魂歸丹陛起悲風。” 清·李載《遙贈閻古古先輩》:“笑我從軍紅抹額,憐君送客白衣冠。”

詞語分解

  • 荊軻的解釋 ?;前 年 中國戰國末年刺客。衛國人。好讀書擊劍,結交名人。至燕國後,由田光介紹,被燕國太子丹拜為上卿。當時,秦軍來滅亡韓國,趙國兵臨燕國南境,燕太子丹十分恐懼,決定派他去秦國,以進獻燕國督亢今河北
  • 易水的解釋 .水名。在 河北省 西部。源出 易縣 境,入 南拒馬河 。 荊軻 入 秦 行刺 秦王 , 燕太子 丹 餞別於此。《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 易水 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北周 王褒 《 *

歷史典故推薦:玉樹蘭

比喻優秀子弟。明湯顯祖《牡丹亭·延師》: “杜母高風不可攀,甘棠遊憩在南安。雖然為政多陰德,尚少階前玉樹蘭。” 參見:○芝蘭玉樹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荊軻歌易水歷史

相關歷史

荊軻歌易水_荊軻歌易水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