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大名縣

大名縣

歷史字典解釋:

五代漢乾祐元年(948)改廣晉縣置,為大名府治。治所在今河北大名縣東北大街鄉(舊府城)。北宋熙寧六年(1073)併入元城縣紹聖三年(1096)復置,屬大名府。政和六年(1116)徙治南樂鎮(今大名縣南舊治鄉)。金復還故治大街鄉(舊府城),與元城縣同為大名府治。元至元九年(1272)又移治南樂鎮,屬大名路。明洪武十年(1377)省入魏縣。十五年(1382)復置,為大名府治。治所在大街鄉(舊府城)。永樂九年(1411)復移南樂鎮,屬大名府。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因水患移治今縣。


河北省南部,東臨山東省,南臨河南省。屬邯鄲市。面積1045平方千米。人口74.8萬。轄6鎮、14鄉(含1回族鄉)。縣人民政府駐大名鎮。戰國公子元之食邑。秦屬邯鄲東郡。漢為魏、元城兩縣地,屬魏郡。三國魏元城縣改屬陽平郡。東魏天平二年(535年)析館陶縣西部置貴鄉縣。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元城、平邑二縣省入貴鄉縣,魏縣省入昌樂縣北周建德七年(578年)貴鄉縣改屬昌樂郡。隋開皇三年(583年)貴鄉縣改屬魏州,並為州治,六年析貴鄉縣復置元城縣,析昌樂縣復置魏縣,兩縣均屬魏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屬魏郡。唐貞觀十七年(643年)元城縣省入貴鄉縣,聖歷二年(699年)復置,屬魏州。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貴鄉縣改名廣晉縣,元城縣改名興唐縣,魏州改興唐府。晉興唐縣復名元城縣,興唐府改廣晉府。漢改廣晉府為大名府,乾祐元年(948年)廣晉縣改名大名縣,為大名府治。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建為北京。熙寧六年(1073年)大名縣省入元城縣,紹聖二年(1095年)復置,政和六年(1116年)徙治南樂鎮(今縣南)。金代大名縣徙舊治。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大名縣復徙治南樂鎮,憲宗二年(1252年)徙治府城,至元二年(1265年)重治南樂鎮,屬大名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大名縣省入魏縣,十五年復置,三十一年徙治元城縣城(今大名鎮)。永樂九年(1411年)又徙治南樂鎮,屬大名府。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魏縣省入大名縣,並徙治今大名鎮,屬直隸省大名府。1913年屬直隸冀南道,次年改屬大名道,元城縣省入。1928年直隸河北省。1940年魏縣析出。1941年屬晉冀魯豫邊區。1949年屬邯鄲專區。1958年魏縣省入。1960年改屬邯鄲市,次年復屬邯鄲專區,魏縣同年復置。1968年屬邯鄲地區。1993年劃歸邯鄲市。地處河北平南部,有漳河衛河馬頰河流經。屬南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農產小麥、玉米、花生、棉花。有機械製造、釀酒、化肥、造紙等工業。邯常鐵路及106國道、邯大、大和等公路經此。古蹟有宋五禮碑、狄仁傑祠堂碑等。

詞語分解

  • 大名的解釋 ∶某人的正式名字 ∶對方名字的敬稱 ∶顯赫的名氣詳細解釋.謂尊崇的名號。《逸周書·諡法》:“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朱右曾 校釋:“名謂號諡。”《史記·陳涉世家》:“且壯
  • 縣的字典解釋 縣 (縣) à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á 古同“懸”。 筆畫數:; 部首:厶; 筆順編號:

歷史地名推薦:義泉

在今四川奉節縣東北臥龍山。《方輿勝覽》卷夔州:義泉“源出臥龍山”。南宋王十朋《題臥龍山觀音泉二十韻呈行可元章》詩云:“曰汲臥龍水,屢頳擔夫肩。……官費接筒竹,民蠲沽水錢。丁零後來者,莫負義名泉。”

大名縣_大名縣介紹_歷史知識
大名縣_大名縣介紹_歷史知識糾錯

猜你喜歡:


大名縣_大名縣介紹_歷史知識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