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石龍鎮

石龍鎮

(1)在湖北省京山縣西南部。面積206平方千米。人口6.9萬。鎮人民政府駐豐谷街,人口 3560。石龍一名,來自“趕山填海,趕石龍過江”的神話傳說。建國初為第七區。1975年石龍撤區並社時,改名為石龍公社。1984年設區建鄉時恢復為石龍區。1987年改為鄉,1999年建鎮。主產稻。有著名的屈家嶺文化遺址。(2)在廣東省東莞市北部。面積10平方千米。人口6.6萬。鎮人民政府駐石龍太平路,鎮區人口5.8萬。其地原是多石河灘,依石築堤,名石隆堂,後稱石隆圩或石龍圩。清康熙年間設游擊防守。乾隆年間東莞縣縣丞移駐此。1958年建石龍公社,1968年設鎮。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區東緣。以產蔬菜和淡水魚養殖為主,為市韭黃出口基地。是珠江三角洲重點工業衛星鎮。有煙花、米粉、電子、製衣、火柴等廠。京九鐵路經此並設站,石龍港是外貿港。被譽為“舉重之鄉”和“游泳之鄉”。(3)在廣東省高州市中東部、石骨水庫東面。面積93平方千米。人口2萬。鎮人民政府駐石墳圩,人口460。1961年設石墳公社,1983年改區,1987年建鄉。1988年置石龍鎮。地處雲霧山脈西側低山區。西部的谷地受水庫淹沒。山丘產松、杉、毛竹、茶。水力資源較豐富。有水電站和建材、農機、木材等廠。有公路接素水公路。(4)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西部。面積281平方千米。人口6.7萬,72%為壯族。鎮人民政府駐石龍圩,人口 3600。因駐地處龍山東南麓之石嘴龍口處,故名。1950年為桂平縣五區。1958年設石龍公社,1962年改區,1966年復公社,1984年改鄉,1990年置鎮。產稻、玉米、甘蔗、大豆、花生、薯類、煙、黃麻、柑橙、油茶、茶葉等。有農具、木材加工、造紙、被服等廠。桂平、貴港邊境集市。公路通桂平、貴港等地。(5)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象州縣西南部、柳江與紅水河匯合處以北。面積132平方千米。人口2.3萬,19%為壯族。鎮人民政府駐石龍街,人口 4400。因駐地附近石山形似長龍,故名。1950年為石龍區。1953—1962年為石龍縣、象州縣治。1958年改公社,1962年改區,1966年復公社。1984年置鎮。產稻、甘蔗、花生、菸葉、木薯等。有製糖、農機、紅磚、澱粉、石灰、副食品加工等廠。商業、手工業、水運業興盛。209國道經此。水路通柳州、梧州等地。(6)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鐘山縣南部。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人民政府駐石龍街,人口750。鎮區明末建。因駐地北河中有直徑5米圓石,兩岸有形似蛟龍石脈伸向圓石,形如二龍戲珠,故名。1950年為石龍鄉。1958年設東方紅公社,1960年屬鳳翔公社。1962年為石龍區,1968年復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置鎮。主產稻、甘薯、花生。有農機、糧油加工、採礦等廠礦。為農貿集市,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二月初二為最大圩日,趕集人數達10萬人,交易以農家開春用具為大宗。古蹟有石龍橋。(7)在重慶市巴南區東南部。面積110.8平方千米。人口3.3萬。鎮人民政府駐石龍場,人口960。因場位於形狀似龍的石樑上得名。清末置石龍鄉,1958年改公社,1982年復鄉。1993年長嶺鄉併入建石龍鎮。2001年花石鎮大部和清石鄉部分併入。產稻、玉米、小麥、蠶繭、生豬等。有建材、木器等。魚長公路經此。(8)在四川省閬中市中部偏南。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1.7萬。鎮人民政府駐石龍,人口250。以地形如龍為名。1949年為石龍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2年置鎮。水庫、堰塘密布。產棉花、蠶繭。有石油等礦藏。土陶為傳統產品。公路北接保土公路。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在此設區、鄉蘇維埃政府。

石龍鎮字典分解

石龍的解釋 (1).龍形的巨石。 宋 辛棄疾 《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岩石浪》詞:“石龍舞罷松風曉,喚起 湘纍 歌未了。”(2).蜥蜴的別名。(3).植物名。即葒草。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不妨一看:石壩鎮【歷史地名】

即今廣東博羅縣東北石壩鎮,北近河源市界。清乾隆《博羅縣誌》卷3:“墟市”有石壩墟。 (1)在安徽省明光市中部。面積111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石壩,人口 2500。相傳附近有十道石頭壩,故名。1949年設石壩鎮,1956年改為鄉,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1年析置石壩公社,1983年復為鄉,1992年置鎮。主產稻、小麥、芝麻、油菜籽等。有麻油廠、水稻良種場、針織廠、魚苗場等。集市

石龍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