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

歷史字典解釋

即今台灣省台北市。清光緒間為台北府所在地。王詩琅、王國藩主修 《台北市志》 稱: 艋舺譯自番語,意即獨木小舟。


在今台灣省台北市西龍山、雙園一帶(今屬萬華區),地瀕淡水河。為早期先民繫船處。俗呼獨木舟為艋舺,因以為名。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移淡水都司於此。嘉慶末至同治年間,為台灣對大陸貿易的重要港口。道光時最繁榮,有“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之稱。同治末年以後,因河床淤塞逐漸衰落,港市移向下游近鄰大稻埕一帶。光緒元年(1875年)置淡水縣,為台北府治。

詞語分解

  • 艋的字典解釋 艋 ě 〔舴艋〕見“ 舴”。 筆畫數:; 部首:舟; 筆順編號:
  • 舺的字典解釋 舺 á 〔艋( 船。噉 )舺〕舊地名,在今中國台灣省台北市。 筆畫數:; 部首:舟; 筆順編號:

歷史地名推薦:蒼梧郡

①西漢元鼎六年前置,治所在廣信縣今廣西梧州市。《異物志》:蒼梧即刺桐,“嶺南多此物,故以名郡”。轄境相當今廣西都龐嶺、大瑤山以東,廣東肇慶、羅定以西,湖南江永、江華以南,廣西藤縣、廣東信宜以北地。南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艋舺歷史

相關歷史

艋舺_艋舺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