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門鎮

土門鎮怎么寫好看

土門鎮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即今湖南臨湘市南桃林鎮。明置巡於此。

②即今湖北鄖西縣西北土門鎮。清有把總駐防。


(1)在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北部。面積126.6平方千米。人口2.7萬。鎮人民政府駐土門,人口2950。因古有土門洞得名。1949年屬臨汾縣五區,1953年設土門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臨汾市、縣合併,1984年置鎮。2001年西頭鄉併入。主產小麥、玉米、穀子、棉花,特產柿子。有煤礦、鑄鋼、水泥等廠。公路通洪洞、臨汾等地。古蹟有明晉王墳、土門石橋、土門堡等。(2)在山東省沂源縣境西北部。面積120平方千米。人口2萬。鎮人民政府駐上土門,人口 1500。據《劉氏譜》載:“明初氏于山西洪洞縣遷魯村北官莊,其長支復遷於此。”以村東有一過往行人的土丫口似門,與下土門對應取名上土門。1944—1957年分屬歷山區、魯村區。1957年由工區析設土門鄉。1958年建九會公社。1966年設土門區,後改公社。1984年置鎮。境內有魯山,主產小麥、玉米、薯、煙等。有金屬回收加工、沂源第四水泥、軋鋼等廠及建安公司等。博沂公路縱貫鎮境。“沂源猿人”頭骨化石在騎子鞍山東側的下崖洞旁出土。境內多石灰岩溶洞,有石龍洞、九天洞、珊瑚洞等。(3)在湖北省鄖西縣中東部。面積217.6平方千米。人口3.2萬。鎮人民政府駐土門,人口 2510。因昔街頭築有土城門,故名。1948年屬鄖西縣土門區。1949年劃入第二區。1955年兩區合併為土門區。1958年改為黎明公社。1961年恢復土門區。1975年撤區,析置土門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改置鎮。2001年將所轄的上北隅、下北隅、紅廟、王家坪四村劃歸城關鎮轄,同時茅坪鄉併入。有天河、匯河、麥峪河、水洞河等。主產小麥、玉米,盛產油桐、油茶、核桃等。建有小水電站2座。有小五金廠。鄖漫公路經此。(4)在四川省綿竹市西南部。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土門,人口 3500。清代以土柵子得名。1949年為土門鄉,1958年為土門公社,1984年復鄉,1988年置鎮。有食品、磚瓦、制茶、鑄造、釀酒等廠。為農副產品集散地,菸葉交易為大宗。綿金公路經此。名勝古蹟有祥符寺和三箭水、三溪寺、困牛山水庫等。(5)在四川省儀隴縣西北部。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3.5萬。鎮人民政府駐土門,人口3150。明設驛站。因明代興場時修有一道土門,故名。1949年為土門鄉,1952年更名將軍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85年置鎮。1992年改置土門鎮,大華、銅鼓二鄉併入。1994年銅鼓鄉劃出。產棉花、蠶繭、油菜籽。有農機、釀酒、紙箱等廠。唐巴公路經此。(6)在陝西省丹鳳縣南部。面積125平方千米。人口1.7萬。鎮人民政府駐王家村,人口1940。以駐地北側山崗昔日被山洪沖刷,形成土洞如門,故名。1949年設土門鄉,1961年設公社,1984年復設鄉。1996年龍王廟河、古路河二鄉合併置土門鎮。主產玉米、小麥、稻,盛產板栗、山茱萸、龍鬚草、核桃、油桐、柿餅。有公路通山商公路。(7)在甘肅省古浪縣西北部、騰格里沙漠南緣。面積110平方千米。人口2.6萬。鎮人民政府駐土門村,人口 1360,鎮以駐地名。名哨馬營,明正統三年(1438年)改稱土門,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築堡稱土門堡。1955年為土門鄉,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置土門鎮。盛產瓜果、蔬菜,蘋果以色艷味甜出名。有掛麵廠。為古浪西北重要農貿集市。雙景公路經此。古蹟有明玉祖台、清羅漢樓、三義殿及落落墩漢墓群,漢、明長城遺址。

詞語分解

  • 土門的解釋 * 厥 第一代可汗名 土門 。也寫作 吐門 。意為“萬夫長”。《周書·異域傳下·突厥》:“ 突厥 者,蓋 匈奴 之別種,姓 阿史那氏 ……其後曰 土門 ,部落稍盛,始至塞上市繒絮,願通中國。 大統 十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觀音寺

①在今四川新津縣西南永商鎮永興場、商降場南九蓮村九蓮山上。清嘉慶《四川通志》卷新津縣:觀音寺“在縣東九蓮山。宋建。康熙五年知縣常九經重修”。今存毘盧、觀音兩大殿,為明代建築。觀音殿石刻香爐三座, 上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土門鎮歷史

相關歷史

土門鎮_土門鎮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