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怎么寫好看

吏部侍郎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官名。①兩晉北朝吏部郎資深勤能者可轉侍郎。參見“吏部郎”。② 隋初吏部長官。隸吏部尚書。初為六品上,文帝開皇三年(583)升從五品。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名“選部郎”。③ 吏部次官。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始置,員一人,唐增為二員,居六部侍郎之首,正四品上。高宗、武則天、玄宗時曾隨本部改名司列少常伯、天官侍郎、文部侍郎,尋各復舊。初分掌八、九品文官銓選,稱東、西銓,睿宗景雲(710—711)以後,與尚書通掌六品以下文官銓選。時尚書常由宰相兼任或為外官帶職,部務實由侍郎主持。中唐以後,職權日輕。五代因之。北宋初為四品寄祿官,表示品級俸祿,不預部務,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後,始成為職事官,置二員,從三品,協理部務,分侍郎左、右選,掌較低級文武官員的銓選,各設郎中員外郎佐之。詳見“侍郎右選”、“侍郎左選”。或命官兼攝,亦稱左選侍郎、右選侍郎。南宋又稱侍左侍郎、侍右侍郎。遼朝為南面朝官。金朝置一員,元朝置一至三員不等,皆協理部務,正四品。明朝沿置,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以後定置左、右侍郎各一員。


官名,三國置。魏改選部為吏部,其長官為尚書,其下轄有吏部曹,其主官稱侍郎、郎中、或吏部郎,掌選舉和祠祀事。後世多沿置;隋煬帝定製侍郎為六部尚書的副長官;唐沿隋制。《新唐書·百官一·吏部》:“侍郎二人,正四品上……掌文選、勛封、考課之政。以三銓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書、、德行、才用、勞效較其優劣而定其留放,為之注擬。”

詞語分解

  • 吏部的解釋 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長官為吏部尚書。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時韓愈吏部權 京兆。;;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吏部擬用左通政。;;清; 張廷玉《明史》 又道改南京吏
  • 侍郎的解釋 中國古代官名,明清時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長,地位次於尚書兵部侍郎詳細解釋.古代官名。 秦 漢 郎中令的屬官之一。《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門戶,有丞。 武帝 太初 元年更

歷史官職推薦:右武郎

官名。宋徽宗政和二年 重定武臣階官名,改西上閤門副使置,從七品。 武階官名。宋政和中改西上閤門副使為右武郎,秩從七品。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吏部侍郎歷史

相關歷史

吏部侍郎_吏部侍郎介紹_歷史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