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九斿

九斿

旌旗名。因垂扎九條飄帶,故名。典籍記為周天子或上公所用。《荀子·禮論》:“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龍旗九斿,所以養信也。”《周禮·秋官·大行人》:“上公之禮,……建常九斿……。”

九斿字典分解

九斿的解釋 見“ 九旒 ”。

九的解釋 九 jiǔ 數目,八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玖”代):九歸。 泛指多次或多數:九死一生。九霄雲外。 筆畫數:2; 部首:丿; 筆順編號:35

斿的解釋 斿 liú 古同“旒”:“建大常,十有二斿。” 斿 yóu 古同“游”,邀游,從容行走:“泛泛滇滇從高斿。” 筆畫數:9; 部首:方; 筆順編號:41533

多學一學:九經科【歷史官職】

五代、北宋貢舉科目名。九經即《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周禮》、《儀禮》、《春秋》、《公羊傳》、《穀梁傳》。考其帖書、墨義。宋神宗時罷。 科舉常科科目之一。五代後唐始置,宋沿置,為明經科中的一科。九經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周禮》、《儀禮》、《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應試者須帖經一百二十條,試墨義六十條。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規定九經及

九斿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