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

武舉怎么寫好看

武舉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專為選拔軍事人才而設定的科目。相對於文科而言,又稱為“武科”。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始置。應試者稱武舉人,於每年十月由州府舉選送至京師,十一月於尚書兵部進行考試,內容為長垛、騎射步射、馬槍、翹關(舉重)、言語、材貌等。考試合格者,或送吏部參加銓選,或授予散官。德宗時曾一度停廢,憲宗元和三年(808)復置。五代時,皆以軍卒為將,故武舉久廢。宋承唐制,北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置,又稱“右科”。皇祐元年(1049)罷,治平元年(1064)復置,迄宋末不改。三班使臣、諸色選人不曾犯贓及私罪情輕者,許於兵部投狀應試;無官人由朝廷命官保薦,亦可應試。考試分比試、解試、省試、殿試四級,一般先試弓馬,再試策及《》、《吳》等兵書的墨義(熙寧後改為大義)。殿試合格者,分別賜“武舉及第”、“武舉出身”。其授官,北宋時,武藝和策皆優者授右班殿直,其餘以次授三班奉職三班借職、三班差使等。南宋時,武舉之法漸與進士科相仿。其殿試第一人賜武舉及第,授保義郎(即北宋的右班殿直);余並賜武舉出身,授承節郎(即三班奉職)、承信郎(即三班借職)等。金代亦置,分府試、省試、程試 * 。以射貼弓、遠射、射鹿弓、《孫》《吳》書為考試內容。分三等就試,後改為試中以三等為次。中選者授以武職。元廢。明承唐宋舊制,於天順八年(1464)設,武臣子弟於各直省應試。成化十四年(1478)定,武科鄉、會試例,均仿文科。弘治六年(1493)定,武舉六歲一行;十七年,改三年一試。崇禎四年(1631)始行武舉殿試。清沿明制,鄉、會、殿試均同文科之例。其舉人、進士、狀元等名目亦與文科同,僅加“武”字以示區別。光緒二十七年(1901)廢。參見“武解試”、“武鄉試”、“武省試”、“武會試”、“武殿試”。②武舉人之簡稱。

詞語分解

  • 武舉的解釋 指武舉人,明代各省武生在省城鄉試,考中的叫武舉人 武舉黃略守東門。;; 邵長蘅《青門剩稿》詳細解釋.指科舉制度中的武科。《新唐書·選舉志上》:“﹝ 武后 ﹞ 長安 二年,始制武舉。其制,有長垛、馬射
  • 武的字典解釋 武 ǔ 關於軍事或技擊的,與“文”相對:武裝。武器。武警。武林。武壇。武生。武旦。武丑。武淨。武舉。 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斷。武士。武夫。 半步,泛指腳步:步武。踵武。行(妌 )不數武。 姓。
  • 舉的字典解釋 舉 (舉) ǔ 向上抬,向上托:舉頭。舉手。舉重。舉棋不定。 動作行為:舉止。輕而易舉。 發起,興辦:舉義。舉辦。創舉。 提出:舉要。舉例。 推選,推薦:推舉。薦舉。 全:舉國。舉世。舉家。 古代指科

歷史知識推薦:司直郎

官名。明代詹事府所屬左、右春坊置,左、右二人,從六品。掌彈劾糾舉。不常設。又置為內官散官,以授從八品宦官。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武舉歷史

相關歷史

武舉_武舉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