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性善論

性善論

孟子的人性學說。認為人生來具有別於其他動物的理性與道德觀念,即生而性善。根據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之說,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人天生具備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是仁義禮智之端,故曰:“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品行惡者並非其性亦惡。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以性善論作為其“仁政”的理論基礎。唐李翱著《復性書》,認為人性善,而“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至宋,張載、二程、朱熹則認為性有“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之分,“天地之性”至善,人之惡者均由“氣稟”昏濁所致。

性善論字典分解

性善的解釋 戰國 時 孟子 的觀點之一。認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是一種先驗的人性論。《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滕文公

論國語字典 論 (論) lùn 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論斷。論點。論辯。論據。論者。議論。討論。辯論。 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論和言論:理論。輿論。專論。社論。 學說,有

也學習下:性法自然論【歷史知識】

篇名。南朝陳朱世卿撰。假設寓茲先生與假是(氏)大夫問答,作“盛辯自然”與“高陳報應”之爭。指出:“夫萬法萬性,皆自然之理也。夫唯自然,故不得而遷貿矣。”認為“殊形異慮,委積充盈,靜動合散,自生自滅。動靜者莫有識其主,生滅者不自曉其根,蓋自然之理著矣”。“故榮落死生,自然定分。若聖與仁,不能自免”。反對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善惡報應”觀點。論出,遭僧人真觀作《因緣無性論》駁難

性善論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