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之際月表

作者:司馬遷 朝代:兩漢

秦楚之際月表原文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於天,然後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餘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後乃放弒。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於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鋤豪傑,維萬世之安。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奮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詩詞問答

問:秦楚之際月表的作者是誰?答:司馬遷
問:秦楚之際月表寫於哪個朝代?答:兩漢
問:秦楚之際月表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問:司馬遷的名句有哪些?答:司馬遷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太史公研讀關於秦楚之際的記載,說:最早發難的是陳涉,殘酷暴戾地滅掉秦朝的是項羽,撥亂反正、誅除凶暴、平定天下、終於登上帝位、取得成功的是漢家。五年之間,號令變更了三次,自從有人類以來,帝王受天命的變更,還不曾有這樣急促的。
  當初虞舜、夏禹興起的時候,他們積累善行和功勞的時間長達幾十年,百姓都受到他們恩德的潤澤,他們代行君主的政事,還要受到上天的考驗,然後才即位。商湯、周武稱王是由契、后稷開始講求仁政,實行德義,經歷了十幾代,到周武王時,竟然沒有約定就有八百諸侯到孟津相會,他們還認為時機不到。從那時以後,才放逐了夏桀,殺了殷紂王。秦國自襄公時興起,在文公、穆公時顯示出強大的力量,到獻公、孝公之後,逐步侵占六國的土地。經歷了一百多年以後,到了始皇帝才兼併了六國諸侯。實行德治像虞、夏、湯、武那樣,使用武力像秦國這樣,才能成功,統一天下是如此艱難!
  秦稱帝之後,憂慮過去的戰爭所以不斷,是由於有諸侯的緣故,因此,對功臣、宗室連一尺土地都沒有分封,而且毀壞有名的城池,銷毀刀箭,剷除各地的豪強勢力,打算保持萬世帝業的安定。然而帝王的功業,興起於民間,天下英雄豪傑互相聯合,討伐暴秦,氣勢超過了三代。從前秦國的那些禁令,恰好用來資助賢能的人排除創業的患難而已。因此,發奮有為而成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說沒有封地便不能成為帝王呢?這就是上天把帝位傳給所說的大聖吧!這難道不是天意嗎?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如果不是大聖,誰能在這亂世承受天命建立帝業呢!

注釋
1.秦:
指秦二世胡亥。楚:指西楚霸王項羽。表:是《史記》創立的一種體例,它用表格的形式來表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史記》中的表一般為年表,因秦楚之際天下未定,變化很快,就採取按月記述,把當時發生的大事列為月表。
2.太史公:
司馬遷自稱。因司馬遷曾任漢太史令,所以自稱太史公。作難(nàn):作亂; * 。陳涉:名勝,字涉,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人。他同吳廣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
3.虐戾(nüèlì):
* ,兇狠。項氏:這裡指項羽。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縣西)人。秦二世時,陳涉首先發難。項羽和叔父項梁起義兵,大破秦軍,率領五國諸侯入關滅秦,分封王侯,自稱“西楚霸王”。
4.踐:
登上,踏上。祚(zuò):通“阼”,帝位。
5.三嬗:
三次更替。指陳涉、項氏、漢高祖、嬗(shàn),通“禪”。更替,變遷。生民以來:謂有人類以來,即有史以來。斯:這,這樣。亟(jí):急切,急速。也:用在句末,表示堅決的語氣。
6.洽:
融洽,悅服。攝行:代理。
7.湯:
即商湯王,名履,放逐夏桀,建立商朝。武:即周武王,姓姬,名發,西伯姬昌之子。誅殺商紂(zhòu),建立周朝。契(xiè):帝嚳之子。虞舜之臣,封於商,賜姓子氏,為商朝的始祖。后稷:虞舜時農官名。棄掌管其事,因亦稱棄為后稷,為周朝的始祖。孟津,地名,在今河南省孟縣南,又名河陽渡。周武王伐紂,曾在這裡會集八百諸侯。《書·武成》:“既戊午,師逾孟津。”放弒(shì):指商湯王放逐夏桀,周武王誅殺商紂,《孟子·梁惠王下》:“湯放桀,武王伐紂。”
8.襄公:
秦襄公,周平王東遷時始列為諸侯。章:顯著,顯赫。文、繆(mù):秦文公、繆公,春秋時候秦國兩個國君。繆,一作“穆”。獻、孝:秦獻公、孝公,戰國時期秦國兩個國君。蠶食:像蠶吃桑葉般慢慢地吞併。並:兼併。冠帶之倫:高冠大帶之輩,指六國諸侯。一說,比喻習於禮教的人民,別於夷狄而言。
9.彼:
指虞、夏、商、周。此:指秦。
10.兵革不休以有諸侯:
這是一個表示前果後因的句子,意即“所以兵革不休是因為有諸侯的緣故”。以,因。墮(huī):毀壞。銷:溶化;鋒:刀刃。鏑(dí):箭頭。維:同“惟”。度量,計算。
11.閭巷:
里巷。合從(zòng):即“合縱”,謂聯合各路軍隊。軼(yì):勝過。三代:謂夏、商、周三代。
12.鄉:
通“向”。從前。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為”後省賓語“之”(代賢者)。難,謂困難。耳,而已,罷了。無土不王:這裡用的是一句古語。
13.“此乃……乎?”句:
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這是……吧?”疑問句。傳(zhuàn):謂書籍記載。
14.“豈非……哉?”句:
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難道不是……嗎?”反詰句。用否定表示肯定。
15.“非……孰能……者乎?”句:
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不是……誰能……的呢?”反詰句。

詩文賞析

《秦楚之際月表》,是司馬遷《史記》中的一表。“表”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創立的一種史書體例,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現某一時期的史事、人物的。秦楚之際是指秦二世在位時期和項羽統治時期。時間雖短,但事件變化多端,所以按月來記述,稱為“月表”。本文是司馬遷在《秦楚之際月表》前面所寫的序言。這篇序言概括了秦楚之際政治形勢的特點:即陳涉發難、項羽滅秦、劉邦稱帝,而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時間內發生的。文章回顧了歷史上一些帝王統一天下的艱難歷程,分析了秦楚之際“號令三嬗”,而漢高祖終於稱帝的原因,結論有獨到之處。

標籤:古文觀止

詩詞推薦

  • 深慮論

    方孝孺明代〕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
  • 諫院題名記

    司馬光宋代〕古者諫無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無不得諫者。漢興以來,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
    秦楚之際月表原文_秦楚之際月表的賞析_古詩文
  • 臧僖伯諫觀魚

    左丘明先秦〕春,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
  • 子革對靈王

    左丘明先秦〕楚子狩於州來,次於潁尾,使盪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楚子次於乾溪,以為之援。
  •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宋代〕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
  • 縱囚論

    歐陽修宋代〕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
  • 陳情表

    李密魏晉〕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
  • 方山子傳

    蘇軾宋代〕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
  • 呂相絕秦

    左丘明先秦〕夏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禍晉國,
  • 桐葉封弟辨

    柳宗元唐代〕古之傳者有言:成王以桐葉與小弱弟戲,曰:“以封汝。”周公入賀。王曰:“戲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戲。
  • 滄浪亭記

    歸有光明代〕浮圖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
  • 報任少卿書 / 報任安書

    司馬遷兩漢〕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
  • 與於襄陽書

    韓愈唐代〕七月三日,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韓愈,謹奉書尚書閣下。  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之士、負
  • 寺人披見文公

    左丘明先秦〕呂、郤畏逼,將焚公宮而弒晉侯。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後余
  • 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唐代〕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
  • 唐雎說信陵君

    佚名先秦〕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  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
    秦楚之際月表原文_秦楚之際月表的賞析_古詩文
  • 獄中上樑王書

    鄒陽兩漢〕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
  • 三槐堂銘

    蘇軾宋代〕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後。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
  • 伯夷列傳

    司馬遷兩漢〕夫學者載籍極博。尤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
  • 王孫圉論楚寶

    佚名先秦〕王孫圉聘於晉,定公饗之。趙簡子鳴玉以相,問於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對曰:“然。”簡子曰:“其
秦楚之際月表原文_秦楚之際月表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