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36年>> 1月5日

中國地質學家丁文江逝世

1936年1月5日

1936年1月5日中國地質學家丁文江逝世_歷史上的今天

丁文江,字在君,1887年4月13日生於江蘇泰興縣,1936年1月5日卒於長沙。是中國地質科學的創始人之一。

丁文江1902年秋(15歲)東渡日本留學。1904年夏,由日本遠渡重洋前往英國。1906年秋在劍橋大學學習。1907-1911年在格拉斯哥大學攻讀動物學及地質學,獲雙學士。1911年5月離英回國,回國後在滇、黔等省調查地質礦產。1911-1912年在上海南洋中學講授生理學、英文、化學等課程,並編著動物學教科書。丁文江從事地質事業自與章鴻釗相識始。

1911年9月應京師學部留學生考試,他與中國早期地質事業創始人章鴻釗相識。

1913年2月再次赴北京、擔任工商部礦政司地質科科長,其後不久,與章鴻釗等創辦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培養地質人才,並任所長,1914年辭去所長職務,再度於1914年2月至1915年1月赴雲南進行野外調查。

1916年他與章鴻釗、翁文灝一起組建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擔任首任所長。

1917年丁文江隨梁啓超赴歐洲考察,並列席巴黎和會。丁文江向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建議聘請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及當時在英留學的李四光到該校任教。

1921年丁文江辭去地質調查所所長職務後,兼任名譽所長,擔任北票煤礦總經理。

與胡適等人於1922年創辦了《努力周報》,發表大量文章力促“好人”出來從政。在《少數人的責任》一文,他果決地聲明:“要認定政治是我們唯一的目的,改良政治是我們唯一的義務。不要再上人家的當,說改良政治要從實業教育著手。”“我們中國政治的混亂,不是因為國民程度幼稚,不是因為政客官僚腐敗,不是因為武人軍閥專橫,--是因為‘少數人’沒有責任心而且沒有負責任的能力。”

1923年,與張君勱展開“科玄論戰”,他是當時的科學派主將。

1929年春負責對西南諸省的地質調查,並開始兼任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譽主任。1931年任北京大學地質學教授。

1933年6月丁文江離上海赴華盛頓出席第16屆國際地質大會,與葛利普、德日進同行。其後再次到歐洲考察,9至10月訪問蘇聯。

“九一八”事變的爆發,使一度消沉的丁文江深受刺激,再度振作起來,又與胡適等人創辦了《獨立評論》。然而歷經近十年的風雨坎坷後,他們心境已變,了無當年創辦《努力周報》時急欲實際從政的熱情與信心,僅希望“不倚傍任何黨派”以“獨立”的身份評論政治。丁文江在從事科學研究的同時,又對“天下事”廣發議論。在《假如我是張學良》一文中為張學良設計作戰方案,儼然一位軍事學家;在《假如我是蔣介石》一文中苦心勸蔣“立刻完成國民黨內部的團結”,“立刻謀軍事首領的合作”,“立刻與共產黨商量休戰,休戰的唯一條件是在抗日期內彼此互不相攻擊”。但這,仍是一廂情願。

丁原是個精英主義者。他在《努力周報》時期就撰文強調“少數人的責任”。他認為,“天下的事業,沒有哪一件不是少數人做成功的”。他所說的“少數人”,“不但有知識而且有能力,不但有道德,而且要做事業”。丁文江當然自視為“少數人”中的一份子。所以他一生都有干政的志趣。他說:中國的前途,全看我們少數人的志氣。我們打定主義,說中國是亡不得的,中國就不會亡。

這樣一個精英主義者,在當時民主與獨裁的爭論中,明確地主張實行“新式的獨裁”。他認為,中國沒有實行民主政治的起碼條件。(例如他指出,中國文盲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他的“新式的獨裁”,是主張少數人能夠充分結合起來,共同為國家盡職盡責。具體有四條:1)獨裁的首領要完全以國家的利害為利害; 2)獨裁的首領要徹底了解現代化國家的性質;3)獨裁的首領要能夠利用全國的專門人才;4)獨裁的首領要利用目前的國難問題來號召全國有參與政治資格的人的情緒與理智,使他們站在一個旗幟下。

丁文江在創辦及擔任地質調查所所長期間,非常重視野外地質調查、提倡出版物的系列化、積極與礦冶界協作和配合,並熱心地質陳列館及圖書館的建設。他擔任《中國古生物志》主編長達15年,在地學界極有影響。

丁文江為中國地質學會創立會員,1922年1月在北京西城兵馬司9號主持召開了第一次籌備會議。1923年當選第二屆會長。

1936年元月5日,時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的丁文江在湖南譚家山煤礦考察時因煤氣中毒遽爾長逝。訊息傳來,知識界為之震動。其後,便是一片冷寂。除胡適在50年代匆匆寫就《丁文江的傳記》以慰追思之情和偶有幾篇零星文章外,這個名字逐漸被人淡忘。但是,這卻是一個不應忘卻的名字。

1月5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