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33年>> 1月16日

東北義勇軍進擊通遼日軍

1933年1月16日

1933年1月16日東北義勇軍進擊通遼日軍_歷史上的今天

各地民眾舉行示威遊行的場面

1933年1月16日,延邊的抗日義勇軍發動了對重鎮通遼的進攻,沉重打擊了侵略東北的日本侵略軍。義勇軍是一支怎樣的軍隊呢?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號召人民武裝抗日,並派出了大批黨員幹部出關。劉少奇、羅登賢、陳潭秋等先後來到東北,領導滿洲省委,組織東北人民的抗日武裝。從1931-1933年,在東北的一部分抗日愛國軍隊,如黑龍江的馬占山、蘇炳文,遼寧的鄧鐵梅、唐聚五,吉林的王德林、李杜、丁超等,以及各地的許多由農民自發組織的“大刀會”、“紅槍會”,都投入了抗日鬥爭。這些抗日武裝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1932年已發展到30萬人。
  這些抗日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都曾給日本的侵略行動以相當的打擊。如1933年黑龍江義勇軍馬占山部在北滿嫩江橋一帶,給日軍以很大的打擊,延緩了日軍迅速占領東北的侵略計畫。1932年自衛軍李杜、丁超等部在松花江沿岸的抗日鬥爭,抗日救國軍在吉東的活動,唐聚五部在遼寧通化一帶的進擊,鄧鐵梅部在鳳凰城附近的抵抗,都給日軍以很大的威脅和殺傷。總計在1932年一年中,遼吉兩省的重要城市被義勇軍襲擊的達三十餘次,單瀋陽一處,便被襲擊11次,瀋陽和哈爾濱的飛機場被義勇軍焚毀,撫順煤礦的發電廠也被義勇軍破壞。
  但是,這些部隊中的許多國民黨軍官不依靠人民的力量,而且內部矛盾重重。至1933年春簽訂的《塘沽協定》以後,日軍集中力量對付東北義勇軍,使義勇軍的活動遭到很大困難。抗日義勇軍大都潰散,只有一部分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繼續堅持戰鬥,後來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的組成部分。

1月16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