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的荀彧是誰荀彧簡介 荀彧與曹操是什麼關係

若不是曹操,恐怕荀彧這個名字都要被歷史忘記了,荀彧有一個非常美且極富詩意的名字,荀彧,彧字指有文采 、趣味高雅的,談吐文雅的,有教養的意思。他字文若,從名到字都美好到無以復加。不僅如此,荀令君還是個愛薰香的男子,久而久之身帶香氣。《襄陽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之後“留香荀令”與“擲果潘郎”一樣,成為美男子的代名詞,歷來便被作為美男子的經典典故。三國戰火連天,這充斥著血腥氣的殺伐亂世,卻再也難覓那一縷清沁肺腑的衣香了。

謙謙君子 留香荀令

三國演義里的荀彧是誰荀彧簡介 荀彧與曹操是什麼關係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荀彧出生並不差,他的祖父很出名,他的父親曾任濟南相,當時宦官當權,其父忌憚宦官,因此讓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因為荀彧的才華和名氣,才避免了遭人非議。永漢元年,被舉孝廉,當此之時,奸臣董卓主宰朝政,荀彧棄官歸鄉,為了躲避戰亂又舉家遷往冀州。

荀彧出身名門,少時便被譽為“王佐之才”,駐守冀州的袁紹見到荀彧到了冀州,就跟撿到了寶貝一樣,袁紹出身高貴,能禮賢下士,將荀彧奉為上賓,荀彧對袁紹的第一印象還不錯,感覺是個能靠得住的主公,然而荀彧卻在袁紹勢力最盛的時候預料到了他的敗亡,毅然放棄了勢傾天下的袁紹,轉而投奔勢力還比較微弱的的曹操,真是讓袁紹沒有想到,也令曹操有點摸不著頭腦。荀彧是誰,“王佐之才”,他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初平二年,荀彧離袁紹而投曹操。曹操見荀彧來投,大悅,說:“這是我的子房啊!”於是任荀彧為別部司馬,荀彧時年二十九歲。荀彧在曹操大的政治規劃中,的確像是劉邦當年的張良,做規劃統籌,而且也能施展具體的謀略。計間呂布和劉備,使得兩人互相攻斗,就是他的功勞。

荀彧是曹操的軍事,他長期堅守在曹操的後方,極少親臨戰場,這讓曹操多少沒有什麼後顧之憂。興平元年,是曹操征戰生涯里最慘敗的一年,這年曹操的家人老小都被陶謙手下大將張闓所殺,曹操痛心疾首,親自率領軍隊前往徐州報仇,這個仇還沒報完,又聽說自己的大後方兗州,被呂布給鑽了空子,曹操便要落入進退不得,無家可歸的境地,卻是年輕文弱的荀彧挽狂瀾於既倒,馳召夏侯惇,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終使情勢安定下來。

王佐之才 仁義之心

關羽單刀赴會被贊其至勇,而荀彧不會武功但是他謙雅言談之間的勇決果毅,卻是千千萬萬的虎賁驍將也難以企及。“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說的不也是荀彧嗎?面對數萬大軍兵臨城下,荀彧鎮定自若,隻身與郭貢出城相見,沒有半分懼色,郭貢見到荀彧這般鎮定,心裡起疑,便不敢輕舉妄動,不日便退兵了。真可謂“智者無惑,勇者無懼”。荀彧就像個神人,他能清晰預見事情的結果,他能在一個人最勢盛的時候睹見他的敗亡,亦能在一個人籍籍無名的時候預見他未來的輝煌,他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卻不絕不袖手旁觀,而是指引著曹魏集團順勢而為,終而統一北方。

曹操曾說:“天下之定,彧之功也”,雖然荀彧比曹操小七歲,但曹操卻將他視為師長,敬重有加。曹操對他與其他謀士不同,他在荀彧的面前很謙卑很恭敬,無論軍國大事,必寫信向後方的荀彧請教才做定奪。荀彧很少隨軍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雖然在外征戰,但軍國之事都由荀彧調度籌劃。自曹操迎奉漢獻帝後,引起了袁紹的不滿。時袁紹雄居北方。曹操則東憂呂布,南拒張繡。建安二年,袁紹給曹操來信滿是傲慢,曹操心裡氣不過,說與荀彧聽,讓他拿個定準。荀彧說袁紹這人貌似寬容而內心狹窄,疑心太重,而這樣的人是終究不能成大業的,相反作為主公的曹操能夠唯才是舉,決斷大事,隨機應變,在謀略和人格生都要比袁紹走得遠些,即使他現在勢力強大,但是這種強大就是虛空的,遲早會崩潰,而曹操的軍隊會越來越龐大。曹操聽完後非常高興,荀彧有建議曹彩趁此機會先平定山東之,關西的事情可以託付給鍾繇,讓曹操安心出征。

建安三年,曹操大敗張繡;十二月,曹軍攻入下邳,誅殺呂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曹操擊斬依附袁紹的眭固,據有兗、豫、徐等州,勢力逐漸強大起來,終於可以和袁紹等人相抗衡了。建安五年,官渡之戰爆發,曹軍一開始處在劣勢,糧草耗盡不說軍隊士兵也有些疲乏,曹操寫信給荀彧尋求幫助,荀彧很快為曹操獻上一良計,曹操遂採納其建議,堅守待機,以奇兵襲烏巢殲滅袁軍7萬餘人,袁紹剩餘的部隊倉皇而逃,從此一蹶不振,此戰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建安七年,袁紹因兵敗慚憤,嘔血而亡,子承父業,他的兒子們繼續加入到這場爭奪天下的角逐中,後來有人對曹操說:“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曹操將要從之,荀彧卻反對,曹操也就聽從了荀彧的話。兩人不僅合作親密無間,就連曹操的女兒也嫁給了荀彧的兒子為妻,可見曹操對荀彧的重視和信任。最難能可貴的是,荀彧不但謀略絕世,功高無儔,品行更是潔白清皓如梅上初雪。群雄逐鹿,多少人打著匡扶“興復漢室”的幌子,實則做了些禍害蒼生的事。荀彧不同,他一心“匡扶漢室”以仁義為先,將一團亂的局勢處理得清清楚楚的,站在仁與義的地位上,堅守著作為謀士的操守。

“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就對君子作出了很完美的詮釋,何為君子?光有一身膽識和謀略還不足以稱之為君子,懷著一顆仁者之心,救濟蒼天匡扶君主,使天下重歸和平,讓大漢王朝延續下去,這是荀彧的理想。這是君子的最高境界,站在最高境界的荀令君,當然是君子。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