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847年>> 4月12日

容閎前往美國留學

1847年4月12日

1847年4月12日,容閎前往美國留學,到達紐約。容閎(1828-1912),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屬珠海)人,字達萌,號純甫,出身貧苦農民家庭。先後在澳門英人古特拉富夫人的教會國小和香港馬禮遜教會學堂讀書,從小即受西方文化教育。馬禮遜學堂校長美國傳教士繆爾·勃朗因病歸國,容閎隨勃朗夫婦同行(同行赴美的還有黃寬、黃勝。黃寬後轉英國學醫,成為中國第一個留英學生)。容閎先入美孟森中學,後考入耶魯大學。通過勤工儉學和刻苦攻讀,1854年,容閎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學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個留美畢業生。容閎一生的政治思想和社會實踐有幾點值得重視:一、容閎是中國近代提出“教育救國”主張的第一人。他主張“借西方文明之學術以改造東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國一變為少年新中國。”二、1898年,他參加了維新派變法活動。戊戌政變發生,他逃出北京。1900年,在上海他又參加唐才常主持的“中國國會”,被推為會長,從事反清起義活動,為清政府懸賞通緝,經香港逃往美國。1910年,邀請孫中山赴美商談,支持革命。容閎能夠與時俱進,而不僅僅囿於改良主義立場,尤其可貴。三、容閎是中國近代留學生運動的奠基人。容閎在大學畢業時便擬定了一個派遣留學生的“教育計畫”,準備勸說清政府實行。為此,他放棄在美進一步學習的機會,毅然回國。經多方活動努力,到1868年,通過江蘇巡撫丁日昌向清政府提出建議,其中心是選派“穎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學,以為國家儲蓄人材。”1872年至1875年間,容閎曾任留美學生監督和駐美副使,受命主持選派幼童赴美留學,前後四批,共120名。四、積極支持辦洋務。1863年,容閎入曾國藩幕,籌建江南製造局並赴美購買機器。他在通過丁日昌向清政府提出的建議中,尚有開採礦產、修鐵路、禁止教會幹涉民間訴訟等內容。五、特別是1860年11月他專程去南京,向太平天國提出七項建議,希望太平天國能吸取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優點以進行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教育的改革。可惜這一套比較系統的方案未得到採納。容閎把太平天國看作一個新生的政權,並寄予很大希望,這一點是當時乃至稍後一些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所不能比擬的。容閎死後葬於美國康乃狄克州哈特福特城。著有《哥爾頓民地文學》、《西學東漸記》等。

4月12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