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62年>> 5月19日

梅貽琦(1889-1962),著名教育家。

1962年5月19日

1962年5月19日梅貽琦(1889-1962),著名教育家。_歷史上的今天

梅貽琦,字月涵,為梅曾臣長子,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1889年12月29日生於天津。1904年南開中學第一期學生,與周恩來交往甚密。當時周恩來經常到梅家找梅貽琦溫習功課,有時候通宵達旦。1908年梅貽琦入保定高等學堂,“庚子賠款”留學美國,獲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回國後於1916年擔任清華大學任教清華大學物理教授,先後任教務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1931年—1948年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抗日戰爭時,清華與北大、南開三校合併為西南聯合大學,梅暫時以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身份主持校務。1937年任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翌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1945年日本投降後,回北平籌備復校。1953年任中華民國教育部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1955年奉召返台,在台灣新竹將清華大學復校,並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1958年7月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兼清華大學校長。1959年兼任中華民國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副主席。
梅貽琦晚年居住在美國和台灣,並在台灣新竹恢復國立清華大學。其夫人韓詠華,應周總理之邀,1977年由美國回到北京定居,受到鄧穎超的熱情接待。宴請時,特意由天津狗不理的名廚師做了一桌天津菜。八年抗戰期間,梅貽琦仍是清華大學校長,並主持西南聯合大學的校務(任聯大常委)。西南聯大的存在和發展,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抗戰勝利後,清華大學回到北平,梅貽琦繼續擔任校長,直到1948年12月清華園解放前夕。在他任校長的17年裡,清華大學得到長足發展,全校設有文、理、工、法、農等5個學院26個系,在校師生2400多人。梅貽琦於1955年由美去台灣,用清華基金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後擴展為新竹清華大學)。1960年5月患病入台大醫院療養。1961年2月奉準辭教育部長,仍兼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1962年2月當選中研院院士。1962年5月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962年5月19日病逝於台北。
梅貽琦個性沉靜,寡言、慎言,葉公超用“慢、穩、剛”三個字形容他。“身教重於言教”及“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教育名言身為世人推崇。梅校長對清華大學的成長貢獻巨大,受到所有清華人的崇敬。

5月19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