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85年>> 7月8日

俄裔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出生

1985年7月8日

1985年7月8日俄裔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出生_歷史上的今天

第三屆獲獎者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GNP(國民生產總值)之父
  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可以定義為這個國家向她的人民提供經濟商品的能力的長期提升,這個增長中的能力,基於改進技術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調整。
  ——西蒙·庫茲涅茨
  蒙·史密斯·庫茲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
  1901年4月30日,出生在沙皇統治下的俄羅斯國土上。小庫茲涅茨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在出生地哈爾科夫市度過了幼年時代。十月革命之後,他進入了列寧格勒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
  1920年,庫茲涅茨告別故土,只身前往異邦,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院插班學習。
  庫茲涅茨在學習經濟之餘,對數學也有濃厚的興趣。1923年畢業時,他獲得了經濟學和數學兩個專業的學士學位。但庫茲涅茨並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隨後又考入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院進一步學習經濟學。
  1924年,庫茲茨涅僅用一年時間就取得了碩士學位,受到學界前輩的重視。美國制度經濟學派創始人米切爾教授,對他很賞識,把庫茲涅茨招到自己的門下,親自擔任他的指導老師。從此,他開始了對制度經濟學的研究。
  制度學派創始人之一米切爾教授的學術思想,著重從社會制度的角度論述制度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他強調製度諸因素對經濟生活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庫茲涅茨繼承了他的學術思想,於1925年發表了《美國零售和批發貿易的周期波動》的長篇博士論文,這集中地表達了制度學派和米切爾思想的精髓。從此,庫茲涅茨正式登上學術論壇。同時,他加入了美國國籍。
  1926年,經米切爾推薦,庫茲涅茨來到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任職。在這裡,他整天忙於處理繁雜的事務,加之制度經濟學超出了傳統經濟學規定的研究範圍,容易使人失去明確的研究對象,因此,他辭掉理事會的工作,並逐漸遠離制度學派,庫茲涅茨的這一決定,是他學術生涯中的轉折點。此後,他利用自己已經掌握的制度學派研究方法,結合自己的特點,形成了新的思想體系,創立了經驗統計學。
  庫茲涅茨認為,具體而真實的數據最能反映問題的實質,最富有說服力,所以,他利用工作之便,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訪問了許多總經理、總會計師和經濟法庭的律師,同時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如各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工農業生產與銷售狀況,從而獲得幾十萬個真實的數據,並做了幾萬張卡片,為他的研究創造了好的條件。
  1927年,庫茲涅茨到設在紐約的全國經濟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他的才華得到充分的發揮。從那時開始,他收集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20世紀的歷史資料,對國民收入進行研究,分析比較各國經濟成長速度。若干組數字,再現了有關國家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準。
  1930年,庫茲涅茨到賓夕法尼亞大學任經濟學、統計學的助理教授、副教授,並發表了《生產和價格的長期運動》的論文,文中匯集了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奧地利等國50年間的生產水平與經濟成長情況。他考察了這些國家的60種工農業產品,列出了35種工農業主要產品價格變動的時間數列,該數列由幾萬個投資、原料、生產、銷售等數據組成。他避開了一般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成長周期問題上關於時間的短程、中程周期波動的概念,著重分析了有關數列點,後來被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庫茲涅茨周期”。
  1933年,庫茲涅茨在《工業和貿易的季節性波動》一書中,對俄國經濟學者尼古拉·康德拉捷夫預測經濟成長的長周期為50年的提法做了修正,對經濟波動作了進一步闡述。但他完全撇開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只是單純地用技術發展、黃金供求和價格變動等,甚至用戰爭來解釋他的長周期的根源,這當然是不全面的。然而,在立論時,庫茲涅茨對歷史統計資料所進行的整理和分析,反映了近百年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的某些特點,這是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的。1938年,他的《商品流量與資本形成》問世。至此,他關於經濟成長論的思想體系基本形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他的長周期理論也逐漸被西方所接受。
  1941年,庫茲涅茨出版了《1919~1938年國民收入與債務支出》和《國民收入及其構成》等書。1946年,他又出版了《1869年以來國民生產總值》一書,書中深化了前兩書的內容,吸取了其他經濟學家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經濟收入方面的成果,把長達90年的歷史資料分類、綜合,使之系統化,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進行嚴密論證。
  庫茲涅茨提出貨幣計算的各種非生產收入應歸到國民收入中去,而政府人員、軍隊、警察、法官及家眷的再分配收入,也應納入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之內,使之成為一個整體而進行處理。庫茲涅茨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核算及統計的系統研究,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庫茲涅茨被美國政府任命為華盛頓戰時生產局計畫統計處副處長。戰後,他被派往中國擔任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的顧問。從1946年起,他遊歷了中國的大中城市和農村,走訪了許多銀行、企業、公司、錢莊及交易所,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考察已開發國家對不已開發國家進行經濟滲透,給這些地區在經濟成長及國民生產總值方面帶來的影響。他於1948年底回到美國,1949年被美國統計學會選舉為會長。1950年,他被派往印度,任印度國民收入機構總局的顧問。庫茲涅茨兩次總計8年的東方之行,使他目睹貧窮落後國家的經濟狀況,深知帝國主義國家對半殖民地經濟侵略的後果,這為他研究經濟成長史積累了豐富的材料。
  1954年,庫茲涅茨卸任回國,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同年,在美國經濟學年會上發表了《高收入階層在收入和儲蓄中占有的份額》的論文,受到與會者的高度評價,被推舉為會長。 1960年,庫茲涅茨接受哈佛大學聘請,任經濟統計學教授。這是他研究國民生產總值的經濟的高潮時期。1961年,他60歲誕辰之際發表了《美國經濟中的資本》一書。他在書中介紹了自己多年研究國民收入及國民收入分配與經濟成長方面的成果,建立起“收入革命”的理論。這一理論是他關於福利經濟學和資本積累理論的主體。1966年,他又出版了《現代經濟成長》一書,書中涉及美國經濟成長過程的分析、增長率的變動、資本的供給(儲蓄)和需求(投資)、資本形成的作用、經濟結構的變化、人口和生產率的增長以及收入分配的變動等。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喬治·墨菲曾這樣評價這本書:“庫茲涅茨出色地運用他高超的技巧,從紛亂的資料中整理出許多有用的數據,恰如其分地用它來表達他需要的意思。這書有許多附屬的和有見識的結論,它確實是很有價值的產物。”1969年,英國劍橋大學授予庫茲涅茨經濟學、經濟統計學榮譽教授。
  庫茲涅茨長期致力於各國經濟統計資料的收集、整理、比較和分析,是經驗統計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國民收入研究領域走在前列,建立了現代國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結構,為西方現代總量經濟學奠定了基礎;提出了各國經濟成長的長周期平均為20年的觀點,並證明這種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口增長率變化的影響,人稱“庫茲涅茨周期”;運用大量歷史統計資料闡釋各國經濟成長的特點和各種變數的變化趨勢及相互關係,並對如何實現經濟成長提出了許多深刻見解,在經濟成長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西方經濟學界有著廣泛影響。
  1926年,庫茲涅茨發表博士論文《零售和批發貿易的周期波動》,在學術界嶄露頭角。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他主要研究經濟變化的類型(周期波動和季節性變化)。1930年,在《生產和價格的長期運動》一書中運用經驗統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美、英、德、法、比、奧等國50年來工農業主要產品數量和價格的長期消長過程,得出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存著長度從15~25年不等,而平均長度為20年的“長期消長”的結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他側重研究國民收入核算問題。1941年,他發表了重要著作《國民收入及其構成》,把以往對國民收入的研究系統化、理論化,詳細闡述了國民收入及其構成的含義及運用現有資料估算國民收入的過程,為西方現代國民收入核算體系奠定了基礎,被稱為GNP之父。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他把注意力放在經濟成長領域,用國民收入的概念和計量法研究各國經濟成長,形成現代西方經濟成長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1954年,他在美國經濟學年會上發表論文《高收入階層在收入和儲蓄中所占的份額》,受到高度評價。1961年,他在《美國經濟中的資本》一書中介紹了多年研究國民收入及國民收入分配與經濟成長方面的成果,建立起“收入革命”理論。曾先後發表《關於經濟成長的六篇演講》(1959)、《現代經濟成長》(1966)、《各國的經濟成長》(1971)等一系列研究經濟成長的著作,通過對大量歷史統計資料的整理和比較,闡述了人口增長和人口結構、國民總收入、生產率、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產品使用結構、國際經濟流量等經濟變數在經濟成長過程中的變化趨勢、變化特點及相互間的聯繫,為經濟成長研究領域提供了權威性的統計資料,對經濟成長過程作了以經驗為依據的解釋,指出經濟成長是通過技術進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相應調整而實現的。
  由於庫茲涅茨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成長和收入分配關係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1971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主要學術貢獻
  強調經驗主義
  庫茲涅茨認為“所謂一個理論,意味著是在各種經驗上可以識別的因素之間的可經驗證的關係的表述,這些因素和關係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等條件下是相對穩定的。這種各國經濟成長的理論是我們從來沒有掌握過的,顯然,我們現在沒有掌握,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還沒有準備去掌握它……在目前環境下,這種理論會是人性的一些先驗特性的教條主義的反映……或是經濟成長機制的形式主義模型的反映,對正確關係的得出以及公式中經驗常數所要求的數據缺乏完全的保證……看來我們更應該限制自己去從事一項太雄心勃勃的任務,比如,從經驗記錄中提出一些建議……以便作為進一步數據研究以及所從事的可驗證的理論分析方向的嚮導。”
  由於理解經濟現象的基礎是大量的測定,因而對所獲數據進行周密的、系統的檢驗便成為庫茲涅茨方法論中的第一步。作為一個嚴謹的學者,庫茲涅茨為了得到關於根本的經濟制度上的必然觀點以及為了能從一系列長期運動中分離出短暫現象,需要掌握早期的數據,而這些數據通常是不完全的。從各種不同來源所取得的數據必須經過分類、整理、精巧地結合,並對這些原始資料的錯誤性進行評估。理察·古德溫在他的評論文章中所採用的豐富多彩的比喻是十分貼切的,他說:“庫茲涅茨教授將樁子深深打入經濟因素的海綿似的沼澤中,他編制了一個巨大的木排,承受住了由他逐漸周密地建築起來的一座結實的拱座。”
  庫茲涅茨方法論中和第二步,是進行特徵的分類,這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韋斯利·米切爾稱之為“分析說明”。為了能推測出數據與所表示的變數之間的關係,以及為了檢驗一致性和合理性,必須對數據進行分類、安排的重新布置。解釋是經過判斷而推測出來的。以經濟分析概念為指導,將分散的、不完全的數據轉換成計量,來補充理論上的框架,最大限度地用來檢驗各經濟變數之間的關係。
  庫茲涅茨周期理論 
  經濟周期的發現、測試和解釋是美國國家經濟局最初研究計畫的重點。經濟周期只限於循環出現,而不是許多經濟活動中同時出現的定期的波動——擴張或收縮。經濟周期為5~6年,但也有可能為10~12年。它被清晰地指出是一個長期的趨勢。目前已經從經濟周期和長期趨勢中識別出了三個具有平均持續期的周期,儘管對它們持續有效性還有所爭論。中周期通常被稱為是庫茲涅茨周期。庫茲涅茨周期的結論除了取自於原始資料外,還得益於他從前的一位學生兼同事摩西·阿布拉莫維茨的兩篇文章。由於周期性的運動具有自發性,阿布拉莫維茨根據庫茲涅茨的經驗提出了用“擺動”與“波動”來替代。
  在排除了美國和其他8個國家的趨勢和周期性對所生產出的商品的35%價格與65%產品數列產生影響後,庫茲涅茨發現了“第二個長期運動”,其擺動的平均持續期為22年。經濟活動總體中周期的存在,是阿瑟·F?伯恩斯經過研究首先發現的,並證實了庫茲涅茨關於個別商品的結論。庫茲涅茨將經濟活動中的被動與相應的移民波動、人口增長率以及勞動力的增長聯繫起來,在分析經濟與人口統計的變動時的關係時,他對經濟科學做出了重大的開拓性的貢獻。人口是經濟活動的主要決定因素,而經濟活動可以表現為對人口增長的影響。然而,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人口是外生變數,例如在指明作為每單位成本的產出的生產量時,就被視為是外生變數,也就是說,由於人口因素而需要調整數據。其實,在克萊因-戈德柏格的經濟計量模型的表象研究中,就已產生了微弱的庫茲涅茨周期。
  國民收入核算理論
  庫茲涅茨總是細心地對待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有爭議的概念和統計問題,仔細地注意基本假設的分類。他特別留心那些數據使用者不易辨別的主觀因素和那些被錯誤輸送的精度。在庫茲涅茨的許多著作中都討論了假設、定義以及所公布數據的說明。例如,國民生產總值是對經濟活動的一個全面的衡量,也是企業和政府決策的基礎,但是,卻排除了一些產品和勞務,因為它們並沒有明顯的標誌,家務服務也沒有被包括在內,一些非法的活動也被排除掉了。庫茲涅茨解釋道:“例如,‘訛詐’服務明顯地造成了補償的報酬,它的價格取決於市場上對這種服務的供求情況,因而它們是我們經濟體制中的一個部分,但如果將它們包括在國民生產總值內,就無法解釋對社會極為有用的、作為經濟體制的貢獻的那部分。”
  此外,他還涉獵了在國民收入著作以及許多國內及國際會議中有爭論的社會哲學問題。例如,最終與中間、總產值與淨產值的區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了避免重複計算,國民生產總值只包括最終產品。例如,用於最終產品麵包生產的麵粉的價值,就不能計入國民生產總值內。然而,基於同樣的理由,被計入最終產品的工人的運輸成本,可以被視為工人生產的產品與勞務的中間成本。國民收入賬戶還包括了生產出的汽車的價值以及套用於生產汽車的新機器的價值,也包括由於生產而貶值了的那部分機器的價值。國民生產淨值(國民生產總值減去資本存量的折舊)的估計,並沒有解決這一問題,而且由於一部分消費品用以維持勞動力,因而勞動力資源也同樣會貶值。庫茲涅茨認為,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制定經濟活動的最終目標的協定來解決。假如社會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增加資源的供給,則可以獲得一個界限;假如最終目標是消費者滿足,就可以獲得另一界限……用這種方法制定國民收入概念的一個正當理由是,由於普遍動機,必須衡量為滿足作為一個效用最大化消費者整體的國家的當前和未來需要的經濟體系所作的積極貢獻。這種消費最大化的動機主要是從商品是為人而存在,而不是人為商品而存在這一角度出發的。在這個問題上,庫茲涅茨繼續進行了研究,並對最終產品和產出的市場價值的定義作了修改。羅伯特·S?艾思納和一個協會根據庫茲涅茨的概念和觀點編輯了《賬戶的總收入體系的估計》一書。國民收入統計所提供的框架對現代政策的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這種框架在過去50年裡已被全世界廣泛套用。庫茲涅茨還幫助幾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起來的國家編制了最初的收入估計。而且,國民收入賬戶也是消費、儲蓄、投資等數據以及其他用以檢驗由政府、教育和研究的經濟學家所建立的巨觀經濟模型所需的數據的來源。庫茲涅茨為這個經濟和統計領域也做了主要貢獻。
  經濟成長理論
  庫茲涅茨在1930年出版的《生產和價格的長期運動》一書中,提出了長期動態增長過程在深化經濟現象的理解中的核心地位。在庫茲涅茨看來,把經濟分析局限於靜態均衡理論,會阻礙它理論上的發展。庫茲涅茨毫不妥協地堅持長期考察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我們既不知道需求和供給賴以發生反應的變化總過程,也不知道前者對後者可能已經施加的影響,那么,我們對需求和供給的瞬間的、靜態的反應的研究怎么可能是全面的呢?”在經濟成長的研究中,庫茲涅茨的方法是很明顯的:將一個國家或一組國家各個時期增長的數量加以比較,將一些國家在發展不同階段上的特徵曲線的某一特定時點上的橫斷面數據加以比較,還有對相關因素及其相互關係的研究。儘管庫茲涅茨也研究地區間增長模式的差異,但他認為“國家”是研究的最合適單位,這主要是因為占統治地位的政府,有能力推行促進或阻礙經濟成長的政策。
  1971年12月,庫茲涅茨在斯德哥爾摩作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所作的演講中,提出了現代經濟成長的六個相互關聯的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總產量和人口的快速的增加;第二個最重要的因素是生產效率的增長率;第三個方面的經濟結構從農業生產上中主導地位向製造業和服務業占主導地位的改變;第四個方面是社會結構和思維方式的轉變;第五個方面則是通訊和運輸技術改變引起的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最後一個方面是,世界經濟中的分化跡象。
  著作點擊
  庫茲涅茨的主要著作有:
  《美國零售和批發貿易的周期波動》(1925);
  《生產和價格的長期運動》(1930);
  《工業和貿易的季節性波動》(1933);
  《商品流量與資本形成》(1938);
  《國民收入及其構成》(1941);
  《1869年以來的國民總收入》(1946);
  《經濟的變化》(1954);
  《關於經濟成長的六篇演講》(1959);
  《美國經濟中的資本》(1961);
  《現代經濟成長》(1966);
  《各國的經濟成長》(1971);
  《人口、資本和增長》(1973);
  《增長、人口和收入分配》(1979)等。 

7月8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