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七十二賢人有哪些 他們的分別是什麼人排名怎樣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當我們坐在教室里,或是聽著稚嫩的童聲朗誦出一句句耳熟能詳的《論語》時,思緒仿佛又回到了從前,也是在一間小屋裡,此時的孔子還不是聖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他和學生們坐在一起討論著,“仁”、“人”、“義”等的含義,而讓孔子沒有想到的是他與學生們之間的對話,會在他死後對整箇中華民族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

孔子七十二賢人有哪些 他們的分別是什麼人排名怎樣孔子生活在春秋時代,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雖然當時的統治者沒有採納孔子的學說,然而在他死後,儒家成為顯學。雖然在秦朝時期,儒家學說一度受到了秦始皇的壓制,但是在漢朝,儒家學說和儒生卻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儒家學說也如洪水猛獸般迅速占領了各種學說的高地,成為當時社會主流的思想。他對人生的關係深刻了解,他的學說並不是他所創立的,嚴格來說,他只是及中華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視個人的倫理道德和行為的現世的思想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曾從事“儒”(貴族喪事贊禮者)的職業,中年時開辦私學。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四年後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後率弟子周遊列國,經十三年,晚年歸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論語》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紀錄。因為孔子開辦私學,讓許多平民子弟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於是,更多的窮人孩子,為了改變命運,而紛紛來到學校求學,私學的創立極大地擴大了平民入仕的機會,也促使了一種更加公平的人才篩選渠道、機制的形成,那就是考試。

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中國科舉制度,始於漢朝。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們對孔子禮教的理解程度。由於科舉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徑,所以由漢朝開始,一直到十九世紀,中國幾乎所有的知識 分子,都在孔子的四書五經中打轉。知識分子窮一生精力從事研究他的學說,一生都跳不出這個圈子。不得不說,由於這種儒學的薰陶,中國逐發展出一種和諧的社會生活,追求智識崇尚智慧的狂熱,以及穩健的文化。中國雖經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繞,而且還能同化異族。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對民族的影響,但是儒家學說作為一種思想,它又不是萬能的,教條主義下的社會,難免會有思想受到桎梏、保守的弊端。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三千徒眾立,七十二賢人。”這是出自古時家教經典之作《名賢集》中的幾句話,其中“三千徒眾立,七十二賢人”兩句指的是:“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就是說孔子有學生三千多,真正學出點名堂的只有七十二人。說起“七十二賢人”的由來,民間有這么一段傳說:孔子帶著弟子三千,周遊列國。一路上走散的走散,留在列國當差的當差,後來到達陳國時,只剩下七十二人啦。他們前腳到,跟後就被陳蔡之兵圍困起來,絕糧七天七夜。他們帶的糧食都吃光了,能夠食用的只有幾袋子鹹鹽。弟子們餓急了,就吃鹽粒、喝鹽水,這樣一連吃喝了好幾天。孔子見狀,不由地仰天長嘆:“我的七十二弟子都快成鹹人啦”由於鹹、賢同音,“七十二賢人”就這么叫開了。

其實七十二弟子之說歷來眾說紛紜,通常認為是虛指。《史記?孔子(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中記載了孔子大部分比較有名的賢良弟子,但有詳細記載的遠遠不足七十二個,很多都只是有一個名一個字,勉強湊夠七十七個,並不是七十二個,原文是:“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其他的多源於民間傳說,真實性不高,所以七十二弟子應該是虛指。至於三千弟子相信也只是唐宋是世人誇大孔子的說法,春秋戰國時並沒有孔子有三千弟子的相關記載。

有道德的弟子:顏淵、冉伯牛、仲弓。

擅長政務的弟子:冉有、季路。

辯才出眾的弟子:宰子我、子貢。

精通文章的弟子:子游、子夏。

還有:端木賜、曾參、子謇、高柴、仲由、冉雍、言偃、子張、子羽、子賤、子思、曾皙、公冶長、南宮括、季次、顏路、子木、子羔、子開、子周、子牛、子遲、子華、子旗、叔魚、子柳、子魯、子循、子析、子石,這些人都是史書有記載的

還有四十二人沒有什麼記載,只知道姓名:子產、子之、子南、子斂、子驕、子徒、漆雕徙父、子徙、商澤、子明、任不齊、子正、子裡、秦冉、公夏首、子中、奚容剱、顏祖等。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從他與弟子之間的交流,言語之間我們又認識到了,孔子原來也是個平凡人,他善良、正直、堅守道義,在自己學說行不通的情況下乾脆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言行之間又體現出了他的率真和可愛。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