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888年>> 7月23日

美國著名偵探小說家錢德勒出生

1888年7月23日

1888年7月23日美國著名偵探小說家錢德勒出生_歷史上的今天
雷蒙德·錢德勒

錢德勒是世界小說史上最偉大的名字之一。他是艾略特、加謬、錢鍾書、村上春樹等文學大師最崇拜的小說家。被稱為“文學大師崇拜的大師”。
  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被寫入經典文學史冊的偵探小說大師。他的作品被收錄到《美國文庫一》中。
  他共創作了七部長篇小說和20部左右的短篇。錢德勒被譽為硬漢派偵探小說的靈魂,代表著硬漢派書寫哲學的最高水平。他是美國推理家協會(MWA)票選150年偵探小說創作史上最優秀作家的第一名,他塑造的偵探菲利普•馬洛被評為最有魅力的男人。在四十年代好萊塢男演員以能扮演菲利普•馬洛為榮,其中以亨弗萊• 鮑嘉扮演的馬洛最為成功。
  錢德勒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編劇,他為好萊塢締造了激動人心的“黑色電影”。他與比利•懷爾德合作的《雙重賠償》被稱為黑色電影的教科書。自1942年到1947年,他的4部小說6次被搬上銀幕,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都只能給他當助手,與他合作過的大牌導演有希區柯克、比利•懷爾德、羅伯特•艾特曼等。似乎至今沒有一個作家享有好萊塢如此的厚愛。
  “雷蒙德•錢德勒是我的崇拜對象。我讀了十幾遍《漫長的告別》。”
  ——村上春樹(2006年村上春樹親自把《漫長的告別》譯成日文出版,在日本掀起錢德勒閱讀狂潮)
  “雷蒙德•錢德勒,每頁都有閃電。”
  ----比利•懷爾德
  作者:王肖婧、慈玉鵬
  錢德勒不是管理學家,但他的貢獻對於管理學不可或缺。作為企業史學者,他令人信服地描述了大公司的發展歷程。他的三部巨著《戰略與結構》、《看得見的手》、《規模與範圍》,被學界譽為經典。他在《戰略與結構》中提出的分部制企業結構,被歐美學者稱為“錢氏模型”。錢德勒的著作不是給我們講歷史故事,而是通過嚴密地經濟學分析來闡述故事背後的世界大勢,這一大勢的走向就是現代人類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在經濟學界,有人聲稱,錢德勒關於企業組織與管理的經濟學分析,可以使經濟學中的一般均衡理論轟然坍塌,他的成就是任何經濟學家都繞不過去的高山(見路風為《戰略與管理》寫的中文版序言)。對管理學而言,多數管理學家往往著眼於管理之“器”,而程度不同地忽視了管理之“道”,錢德勒則立足於管理之“道”的探求,給人們揭開了管理現象背後的形成機理。從錢德勒的著作中,可以感受到企業史對於管理學發展的沉甸甸的份量。
  世家出身的企業史大師
  小艾爾弗雷德.杜邦.錢德勒(Alfred Dupont Chandler Jr.,1918-2007)以企業史的研究而著稱。在很大程度上,企業史(美國人稱之為商業史)這一研究領域就是他開創的。在英文縮略語中,BC為公元前,AC為公元後,而美國的《商業周刊》曾借用這一辭彙讚譽錢德勒:“在商業歷史中,BC意味著在錢德勒之前(Before Chandler)。”所以,商業史時代也被稱為AC(After Chandler)。與錢德勒的AC相提並論,有人把德魯克也拉出來,稱管理學時代為AD(After Drucker)。由此,不難看出錢德勒的學術地位。據說,當錢德勒開始研究企業史的時候,全美只有13名相關學者,但當他2007年去世的時候,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有1300名學者。如果說,德國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為管理學提供了理想的組織模型,那么,美國的企業史學家錢德勒則為管理學提供了現實的組織演變軌跡。
  錢德勒出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60天,也就是1918年的9月18日。這一時期,正是美國公司走出國門、進軍歐亞的時期,錢德勒後來立志研究美國企業的發展與擴張史,正迎合了時代大潮。
  錢德勒的身世對他的學術生涯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的母親卡羅爾?錢德勒是杜邦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女兒(錢德勒姓名中的“杜邦”即源於此),父親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激情和理想的海員。這位海員曾率領全家用一年的時間,沿著當年查爾斯.達爾文追蹤物種起源的路線,駕船航行到厄瓜多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也許正是他父親的這種探索精神,影響著錢德勒追蹤企業進化史達六十餘年。而錢德勒的曾外祖父,就是在管理學史上十分著名的《美國鐵路雜誌》主編亨利.瓦農.普爾(Henry Varnum Poor)。在所有的親屬中,普爾對錢德勒的學術影響是最直接的。當年錢德勒進行企業史研究所依賴的第一手原始資料,就是普爾的遺產。另外,錢德勒還是美國歷史上傳奇人物、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的遠親。時間再近一些,錢德勒的外祖父, 1903年至1916年間一直擔任杜邦公司的首席化學工程師,曾幫助杜邦公司完成了歷史上的首次改組。錢德勒出生於一個跟這么多企業名人“沾親帶故”的家庭,他對大公司的看法自然會帶上家族的烙印。釐清大公司的來龍去脈,解讀大公司的發展奧秘,或許就是日後錢德勒進行企業史研究的原動力。
  錢德勒生來是一個擅長文字敘述的天才,青少年時代他就脫穎而出。六歲(也有人說是七歲)時,父親給了他一本適合國小六年級水平閱讀的美國歷史讀本。據他自己後來回憶說,他當時讀了19遍,並且在當時就決意要成為一名歷史學家。
  青少年時代的錢德勒是一塊璞玉,尚需要高人的指點才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大師。學生時代,錢德勒先後就讀於埃塞克特學院、北卡羅來納大學和哈佛大學。1940年錢德勒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參加了美國海軍,服役於大西洋艦隊攝影特遣隊。在軍隊里,錢德勒的具體工作是分析判讀航空照片,這種工作既需要對整個航拍區域進行巨觀把握,又需要不遺漏每個局部,並敏銳地觀察具體細節。這種工作方法上的訓練,對他後來的企業史研究不無裨益。另外,在服役於軍隊的這一段時間內,錢德勒深刻感受到了政府科層制體系的效率,使他對大型組織的運作有了切身的認識。
  二戰結束後,錢德勒帶著妻子和三個孩子重返哈佛研究生院。哈佛的學術氛圍和治學傳統,鑄就了錢德勒獨特的學術品質和深厚的史學修養。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師從著名的社會學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在帕森斯的指導下,錢德勒攻讀了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埃米爾.迪爾凱姆(Emile Durkheim,也譯為涂爾幹)的著作,從而產生了對社會學的強烈興趣。尤其是帕森斯提出的“角色理論”和“結構功能理論”對他的影響最大,這為他後來運用社會學理論研究企業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他還參加了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建立的企業家歷史研究中心,成為一名年輕的研究助理,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尤其是“創新”理論,也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天賦、家庭背景、經歷、名師等,鋪墊著錢德勒的學術道路。在哈佛攻讀博士期間,他住在曾外祖父普爾的家中,普爾留下的許多當年鐵路建設的一手資料,促使錢德勒把博士論文的選題確定為普爾的傳記。於是,一部以自己的曾外祖父為題材的論著《亨利.V.普爾:商業編輯、分析家和改革家》誕生了。表面上看,這是一部人物傳記,實際上其內容則遠遠超出了人物傳記的範疇,是美國早期企業發展史的一部力作。1956年,這部著作由哈佛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普爾傳記的寫作中,錢德勒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歷史歸納”和“比較研究”方法。歷史學本身離不開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基本素養,他在這方面又得益於帕森斯和熊彼特。普爾當年絕不會想到,他留下的那一大堆資料,成為後代子孫躋身學術殿堂的階梯。博士論文寫作是錢德勒治學的開始,在讀博期間,他還參與了《羅斯福書信集》的編輯工作。
  1952年錢德勒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日子裡,錢德勒的學術風格逐漸成型。除了修改出版普爾的傳記外,他還幫助通用汽車公司總裁小艾爾弗雷德.斯隆撰寫自傳—《我在通用汽車公司的歲月》。
  1962年,錢德勒出版了《戰略與結構:美國工商企業成長的若干篇章》。這一巨著後來被人們稱為錢氏三部曲的第一部,從此他在學術界聲名鵲起。該書以杜邦公司、通用汽車、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和西爾斯公司為代表,論述了分部制管理結構的產生完善過程。當早期美國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和橫向合併兩種戰略競爭市場份額時,集權的職能制結構得以逐步確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美國企業大規模走出國門,實行海外擴張和多元化戰略,管理結構也隨之改變,這就是上述四家公司發明的分部制管理結構。
  1963年,錢德勒轉到霍普金斯大學執教。在霍普金斯執教的日子裡,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從事企業史研究工作,寫出了《鐵路:美國的第一個大企業》,並參與了《艾森豪文集》的編輯。1971年,錢德勒被哈佛大學重新召回研究生院,負責該校的企業史研究。1977年,他出版了錢氏三部曲的第二部—《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這部書通過引證大量原始資料,論證了美國企業誕生壯大過程中的關鍵變化—等級制管理團隊的出現和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兩權分離。在這種變化背後,支配這種變革的是企業對降低成本,進而提高競爭力的追求。錢德勒認為,在管理協調的效率大於市場協調的效率前提下,會導致企業管理層級制的產生。
  從“進步運動”時期開始,美國人對大公司就充滿了警惕。在美國多數人眼裡,大公司的發家史滲透著罪惡。這種“為富不仁”的看法,倒符合馬克思關於資本來到世上每個毛孔都流著血和骯髒的東西這一論斷。但錢德勒在《看得見的手》中,以翔實的資料和分析表明,美國的大企業,既不是惡棍式的強盜,也不是天使般的善人,它們僅僅是追求在市場競爭中獲勝。公司的各種戰略和策略,不外是適應市場的狀況做出各種調整而已。當市場不穩定的時候,企業會傾向於縱向一體化和橫向聯合;當市場較穩定時,如果市場的效率提高,企業會傾向於剝離非核心業務。
  經過學術上的長期積累,1994年,錢德勒出版了他的三部曲最後一部—《規模與範圍: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此時,錢德勒已經是一位近八十歲的老人了,他把研究的視野擴展到了全球領域。經過詳細的考證,他論述了19世紀80年代到二戰結束這一段時期內,美、英、德三國企業興衰的原因,提出了“組織能力”的概念。他認為,組織能力是通過對生產、行銷和管理三方面的持續投資來獲得的,只有企業獲得了強大的組織能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建立起強大的進入壁壘或者突破先行者建立起來的進入壁壘。一旦企業獲得了這種組織能力,即使因為戰爭等原因而暫時失去市場,也會在短期內迅速恢復市場占有率。這可以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和德國企業在世界市場上表現的巨大反差看出來。
  從1993年開始,錢德勒將眼光放到了完成現代轉型後的四個高技術行業:消費電子工業、計算機工業、化學工業和製藥工業。在這項研究中,錢德勒以他一貫嚴謹的作風,詳細考證了這些行業在20世紀中期到21世紀初的發展,使他的研究更加具有了現實意義。在高技術行業的研究中,錢德勒將他創立的“組織能力”概念進一步深化,強調基於三種知識類型—技術、功能和管理的組織能力。在錢德勒的語境中,現代企業的成功越來越多地依靠以技術和功能為基礎的“綜合學習能力”,這並非說管理變得不再重要,而是在分部制管理結構和經理人地位確立後,管理不再是企業進行競爭的一個主要變數。在錢德勒看來,現當代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在於綜合學習能力的獲得和維持。獲得了學習能力,企業就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勝,否則就會被淘汰。
  在2005年出版的《塑造工業時代:現代化學工業和製藥工業的非凡歷程》一書中,錢德勒為他的企業史研究做出了總結。他認為,縱觀三次產業革命,可以得出如下兩個結論。首先,每一次產業革命的長期領先者都是遵循優勢戰略而獲得成功的,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20世紀70~80年代美國大公司的大規模收購和剝離活動的內涵。其次,各個產業(尤其是高技術產業)的成型需要五十年左右的時間,在這一段時間裡,企業必須抓住機遇進行相關投資,形成並維持自身的綜合學習能力,構築進入壁壘,一旦錯過機遇,成功進入這個行業的機會就會非常渺茫。
  2005年完成這四個高科技產業的專門研究時,錢德勒已經是87歲的耄耋老人了,然而,這位企業史專家並沒有因為年齡而放棄創作,他依然孜孜不倦地進行相關研究。2007年5月9日,他在整理妻子的祖父威廉.拉姆塞(William Ramsay)的傳記時,不幸仙逝,享年90歲。
  老友記主角之一:錢德勒.賓
  馬修·派瑞(Matthew Perry)
  錢德勒·賓(Chandler Muriel Bing) 公司主管,自以為有很強幽默感,有時缺乏自信。
  馬修影視作品
  
  2008年
  電影《Numb》
  電影《Laws of motion》(Matthew perry Hilary swank, lauren graham合作)
  2007年
  電視劇《日落大道60號演播室》(Studio 60 on the Sunset Strip)
  2006年
  《熱血教師》(《The Ron Clark Story》)
  2005年《Friday Night Lights Lost Scene》
  2004年
  電視劇《實習醫生風雲》(《Scrubs》)
  《整十碼》(《整九碼》的續集)
  2003年
  《白宮西翼》The West Wing (Matthew在這裡為客串性質)
  2002年
  《為莎拉效勞》(Serving Sara)
  2000年
  《小孩》(The Kid)
  2000年
  《殺手不眨眼》(The Whole Nine Yards)
  1999年
  《三人探戈》(Three to Tango)
  1998年
  《幾近英雄》(Almost Heroes)
  1997年
  《傻愛成真》(Fools Rush In)

7月23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