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875年>> 7月26日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瑞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現代心理學的鼻祖之一(-1961年)

1875年7月26日

1875年7月26日卡爾·古斯塔夫·榮格,瑞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現代心理學_歷史上的今天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在世界心理學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是現代心理學的鼻祖之一。著有《無意識過程心理學》、《心理類型》和《記憶、夢、思考》等。
  1875年7月26日生於瑞士圖爾高州。少年榮格靦腆而敏感,常常與父母的信念,老師的要求相悖。他和同學相比很特別,脆弱而且容易受傷害。1902年榮格獲得蘇黎世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05年任該校精神病學講師。後來辭職自己開診所。1911年被推選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第一任主席。後因與弗洛伊德的分歧退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自創分析心理學。本世紀20年代,曾到非洲、亞利桑那、新墨西哥等地進行幾次旅行考察,開始研究種族潛意識的性質與現象,廣泛考察了古代神話及祭祀儀式。1961年去世。
  榮格在人格結構問題上,提出把人格分成三個層次,即意識、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榮格畢生致力於人類心靈奧秘的探索。他的一生著述浩繁,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研究學貫中西。他所創立的分析心理學不僅在心理治療中成為獨樹一幟的學派,而且對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教育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榮格對東方文化和宗教一直很感興趣,並借用到了自己的理論當中。在他生前,曾寫過幾篇文章,論及心理學和東方宗教。他的涉獵很廣,藏傳佛教,印度瑜伽,中國的道學和易經,日本的禪學和東方的冥想,都有過深入的思考。他還曾引用過中國鍊金術的理論和佛教的曼陀羅圖治療過精神病。
  榮格在西方的“正統”心理學中,堪稱是異教徒。榮格雖然師承佛洛依德,也確從佛洛依德身上得到不少本事,佛洛依德甚至私下說“榮格是天才”,初期兩人都有英雄惜英雄的悸動,佛洛依德寫信給榮格時說:“如果我是摩西,你就是約書亞,將要擁有精神醫學允諾之地。”蜜月期很快過去,1912年榮格發表了《里比多的變化與象徵》,與弗洛伊德產生了分歧,主要分歧在於對里比多的解釋。弗洛伊德認為里比多完全是性的潛力,榮格則認為它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表現於生長和生殖,也表現於其他活動。由此,榮格全盤推翻了佛洛依德的理論。
  榮格曾不諱言的說,他的心理學理論,除了一部分來自“臨床心理學經驗”之外,另一部分則是來自外部渠道與途徑,它包括了東方宗教在內的所有學問。 榮格的著作《心理學與宗教:西方與東方》,算是他對禪佛學問的最佳注釋。
  早在2500年前,在古希臘的德爾斐太陽神廟①前一座石碑上銹刻著一行字:“人啊,認識你自己。②”千百年來,站在世界思想山巔的思想者們一次次地探詢著“認識人”之謎。然而,認識人是多么困難,以至於關於人的知識是如此貧乏。盧梭曾經說過:“我覺得人類的各種知識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備的,就是關於‘人’的知識。”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1875年出生於瑞士。他的思想也在這美麗的祖國上漸漸地成長和成熟,最終滋潤了歐洲的心理學界和思想界。榮格理論發展的大致輪廓是從精神病學通過心理分析學轉向分析心理學,從原型理論⑥轉向宗教動機心理和東方哲學的心理機制。榮格年輕時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門生,後來由於對研究的核心問題持不同看法,像阿德勒一樣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分道揚鑣。不過在早期榮格深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響。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榮格終於創造出其獨特的心理認識和實踐方法,自然而然產生了榮格自己的心理學領域,其思想非常豐實和具有魅力。
  歷史上,唯有極少數的靈魂擁有寧靜的心靈,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而開創分析心理學的大師-榮格,便是這少數之一。他是佛洛伊德最具爭議性的弟子,並將神話、宗教、哲學與靈魂等佛洛伊德忽略的問題,引入了分析心理學派中。他,是現代思潮中重要的變革者和推動者之一。忽略了他,便忽略了與現代社會緊密攸關的整個思想。
  榮格心理學的人格面具和人格
  榮格所指的人格面具⑦是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分界點,人格面具這個概念把人際交往的方式上升到了理論層面,成為一種心理分析的工具。榮格認為:“人格最外層的人格面具掩蓋了真我,使人格成為一種假象,按著別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並不一致。人可靠面具協調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決定一個人一什麼形象在社會上露面……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種象徵。”我們戴著人格面具表現著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在社會中的角色。人格面具是靠我們的Body language、衣著、裝飾等所體現。我們以此告訴外部世界我是誰,用人格面具去表現我們理想化的我。但在另一方面,人格面具的作用在於它維護了人的虛偽與怯懦,這種反應來自於自身對未知事物或人的恐懼,從而啟動了心理防衛機制,使人不自覺地步入了與真實人性不同的心境。人格面具又是一種嚴格的檢查機制,使人的行為在檢查的過程之後得到完成。但是我們並不必因此感到自責,人格面具的產生是合理的,它是一種社會的產物。
卡爾·榮格名言
  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純粹的自在的黑暗中點亮一盞燈。——榮格
  性格決定命運。—— 榮格
  思想的動搖並非正確與錯誤之間左右不定,而是一種理智與非理智之間徘徊。 —— 榮格
  當愛支配一切時,權力就不存在了;當權力主宰一切時,愛就消失了。兩者互為對方的影子。 ——榮格
  適用於一切的生活處方並不存在。--榮格
  由於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邁出了動物界。 —— 榮格
  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 榮格
  沒經過激情煉獄的人從來就沒克服過激情。 ——榮格
  文化的最後成果是人格。——榮格
  I+We=Fully I,(我+我們=完整的我)。 ——榮格
  外向直覺型個性適合於當今許多革新領導人物。 ——榮格
  少年時代
  榮格1875年出生於瑞士的康斯維爾,一個對宗教相當熱衷的家族,他八個叔叔及外祖母都是擔任神職人員,父親則是一位虔誠的牧師,幾乎把信仰當成他生命的全部。自小他便具有特別的個性,是個奇怪而憂鬱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遊戲自娛。到了6歲之後,除了父親開始教他拉丁語課外,也開始他上學的生涯,藉著和同學們的相處,榮格慢慢發現家庭之外的另一面。多年之後回想起來,他將自己分成了兩個人格-一號和二號。一號性格是表現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時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學念書、專心、認真學習;另一人格猶如大人一般,多疑、不輕易相信別人,並遠離人群,靠近大自然。
  十二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確實改變命運的事情。一個初夏的中午他等待同學時,一個男孩猛然推倒了他,腦部受到了重擊。接下來的幾個月內,似乎有種神秘的咒語縈繞在榮格的腦中,每當必須回到學校或者面對功課時,便陷入了昏厥的狀態。這種狀況的持續使其父母憂心不已,從各處請來的醫生亦無法提出有效的治療方法,甚而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癲癇的狀態。但慢慢的,他用意志力來面對這個問題:一開始,在認真十分鐘後,暈眩的感覺襲上心頭,但榮格未放棄,持續地強迫自己繼續看著父親的拉丁文書,經過了幾個星期的努力後,一切又回復了原狀,彷佛一切都沒有發生過。日後回憶起這件事,他視其為經歷一次「精神官能症」。這個精神官能症對他而言是個秘密,一個可恥的秘密。但它卻誘發了榮格一種非同尋常的勤奮,每天五點準時起床,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並非做做樣子罷了。
  同一時期內,榮格還有一段重要的經歷。這段經歷就如同剛從濃密的雲層探出頭來一般,他找到了他自己,開始擺脫了以別人的意志來過生活,對自己有絕對的權威,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學校和都市生活則是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時間。漸漸地,他越來越認同一號人格以及所發現的新自我,二號人格的世界則慢慢地消逝,二號人格容易讓他感到沮喪,他從二號人格的先入之見中解脫出來。他亦開始接觸西方哲學史,系統性的探討自己所擬定的問題,深深為柏拉圖、畢達歌拉斯、恩培多克勒所吸引。對榮格而言,他們的思想很美,富有學術氣息,不像亞里斯多德式的唯智論令人生煩。在其中,最令榮格興趣的莫過於叔本華(Schopenhauer)的著作,他對世界陰暗面的描述相當的符合榮格的看法:對於上帝,他們皆認為上帝樂於喚起人們的陰暗面更勝於光明且積極的一面,這對自幼便開始懷疑上帝是否為完美的榮格而言,無疑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
  正式走上醫學研究之路
年紀越大,榮格越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中游移不定,雖然將真理建立在事實上的科學頗受榮格的青睞,但是和比較宗教學有關的一切,像是希臘、羅馬、埃及史學考古亦吸收了他的注意力,並對埃及和巴比倫的一切感到興趣,而想成為一個考古學家。就在進退兩難時,他憶起了曾祖父曾經是個醫生,而學醫至少可和科學結緣,醫學的範圍又相當廣,以後也有許多機會專攻某項領域,所以他一腳踏入其中。
  大學生活對榮格而言是一段美好的時光,他結交了許多和一樣對叔本華、康德有興趣的朋友,在幾次兄弟會會議中,他亦發表了關於神學和心理學的演說。大一時,他對某位神學家論述精神現象的書發生了興趣,這本書詳述了「唯靈論」的起源,書中都是小時候耳熟能詳的例子,像鬼魂這類的描述。對榮格而言,這個新天地為他的生活帶來一片色彩,雖然連最親的朋友都認為這比他沉迷於神學還糟糕。畢業後,榮格選習精神醫學方面的課程和臨床實習,但課程內容卻不是那樣的讓人感興趣。在當時的醫學界中,精神醫學並未有完整的發展,醫生們和門外漢差不了多少,精神疾病就猶如無藥可治的絕症一般。就在一次參加國家考試的經歷中,他掀開了由埃賓所編的教科書,映入眼帘的序言「大概是由於精神醫學的發展還未完全,精神醫學的教科書或多或少被貼上了主觀的烙印。」震撼了他的心靈,作者將精神病患歸類為人格方面有問題,在這一閃即逝的啟示中,榮格獲得清晰的概念,認識到精神醫學是一生中唯一的目標。1900年的12月,他在蘇黎世的伯戈爾茨利精神病院謀得了助理醫師的執照,離開充滿腐朽傳統氣息的巴塞爾,
  這所嚴格一如修道院的精神病院開啟榮格的精神醫學之旅。頭幾年,他一直對「精神病患的心中到底在想些什麼」這個問題感到好奇,但是身邊的人卻無法完整的回答他,和這個問題比起來,如何去診斷這些人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以當時的趨勢而言,病人的人格和個性是毫無關係的;病人們按照他的診斷病歷和詳細紀錄而硬性分類,病患們的心理狀況無法吸引醫師們的興趣。1904年至1905年期間,榮格並積極的參予由布雷勒領導的一個實驗計畫,主題是如何治療早發性痴呆的問題,後來布雷勒則將它改名成精神分裂症。在布雷勒的指導下,榮格進一步的發展了「字詞聯想」的測驗方式,藉著病患們對一連串經過挑選的字詞的回答方式和反應時間,來分辨出不同型態的心理情結及其原因。接著,他也嘗試將電壓檢流計探測皮膚和和線的方式來量度病患們的心理狀態,試著把字詞聯想測驗使用在偵測罪犯上。1905年,榮格的努力獲得了回報,他升任為蘇黎世大學的精神醫學講師,並在同年升格為精神科醫院的資深醫師,主講精神心理學,也講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原始人心理學。隔年,他寄給佛洛伊德有關於字詞聯想的研究結果,為生命帶來了另一項轉捩點。
  和佛洛伊德的師生之誼及決裂
  經過一段時間的書信往來,榮格決定親身一訪這位大師,1907年3月,兩人正式在維也納會面,並長談了足足13個小時。對榮格而言,佛洛伊德是他所遇見最重要的人,沒有人可以和他相比;對佛洛伊德而言,榮格非猶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猶太人才關心心理分析的偏見,而他在伯戈爾茨利醫院的心理醫療背景和經驗,他的智慧和日漸高漲的名聲,更讓他成為心理分析陣營的新星。數年之後,他被推選為國際心理分析學會第一屆的會長,同時也是該協會第一本心理分析期刊的主編。
  慢慢的,他們兩個人的思想出現了差距,除了對心理學的看法不同之外,佛洛伊德有如父親式的權威亦讓榮格受不了。在一次的交談之中,佛洛伊德說:「榮格,我要你答應我一件事,就是永遠不要放棄性的理論,我們要讓它變成一種教條,一種不可撼動的堡壘。」但榮格對佛洛伊德的性的理論抱持著許多疑點,更無法認同「教條」及「堡壘」這樣的字眼,彷佛要壓下所有對性理論的懷疑,而這一切和科學判斷扯不上關係,只是個人的權威的擴張罷了。在這次的談話過後,榮格便知道兩人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了,佛洛伊德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聽話的乖孩子,能毫無保留的接受他的理論,但榮格需要的卻是一個能和他切磋琢磨,將心理學發揚光大的夥伴,並且他不想犧牲自己思想的獨立性。
  1909年3月,就在榮格拜訪佛洛伊德的最後一個晚上,佛洛伊德認命榮格為心理分析運動的繼承者,並開始對他描述自己的看法,但每當榮格問及對靈學的看法時,佛洛伊德卻常常以物質主義者的偏見來反駁,斥為無稽之談。而對於佛洛伊德淺薄的實證主義,榮格有好幾次想做出尖銳的辯解。就在這受封為繼承人的夜晚,榮格竟然嘗試要推翻整個佛洛伊德理論的架構。這次的交談,對他們的關係有著致命性的打擊。心理分析學派也面臨分裂成維也納和蘇黎士──也就是佛洛伊德和榮格兩派的危機,直到桑德˙法蘭茲發表了著名的聲明:「榮格正式不再信仰佛洛伊德。」,分裂方告公諸於世。
  跟佛洛伊德決裂之後,榮格開始了他的危險歷程。此時的他,39歲,猶如走入一條死胡同,朋友和同事們背棄了他,他也對科學書籍不感興趣,在1914年時,他辭掉了職位,開始了一連串的旅行,並專心的去探討自己的潛意識。1918年,他踏上面對潛意識的道路,竭力尋找歷史人物心路歷程的資料,以避免因自身的個人偏見對病人產生誤判。他認真研究諾斯替教派作家的作品,因為它們最早正視潛意識世界,並探討其內容和受到直覺世界影響的種種意象。他又從鍊金術學中找到和諾斯替教派的歷史關聯,並發覺這個奠基於中世紀的自然科學其實可稱為古代和現代的潛意識心理學溝通的橋樑。榮格發現,分析心理學以一種奇特方式和鍊金術學不謀而合;在閱讀古老的書本時,他發覺所有的事物都能各得其所,包括各種幻想意象、他在實踐時所累積的經驗和知識、以及他從其中所得到的結論。在榮格的看法,意識心理學能滿足對現實生活的解釋,但如果要解釋精神官能症,一份既往病史則是必須的,因為它比意識里的知識更深刻地反映一個人;另外,每當需要作非比尋常的決定時,我們就會做夢,如何詮釋這個夢,也需要比個人記憶中更多的知識才行。
  成立分析心理學派之路
自1916年開始,他為自己的研究結果出版著作或是應邀演講,在巴黎就自我和潛意識的關係發表了一次講座:並於1921年出版了「心理類型」一書,他希望能藉著這本書來界定自己的觀點和佛洛伊德及阿德勒是有所出入的,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個人對世界、他人、和事物的關係,並討論了五花八門的意識層面,亦即意識頭腦對於世界可能產生的態度。接著,他就宗教和心理學的關係發表著作,出版「基督教時代」,嘗試解釋基督的出現如何符合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對基督現象的研究,讓榮格重新思考如何依據個人的體驗來表達自身的現象問題,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互動作用,從潛意識到意識的發展,以及人格對每個人的衝擊。
  慢慢的,他將心中的思緒結合,合成了他分析心理學的大綱。他的意識心理學研究的是心靈的結構和動力,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兩部分,後者扮演補償意識型態的角色,如果意識太過於偏執相對的,無意識便會自動的顯現,以矯正平衡。潛意識可以透過內在的夢和意象來調整,也可能成心理疾病,它的內容可以外顯出來,以投射作用的方式出現我們的周遭生活。找到心靈力量的動向則是心理分析人員最重要的工作。他指導許多前來求診的人,讓他們接受並學習他的方法,成為心理分析家。但是他常告訴他的學生們:「分析是面對面的參與,每一個病人都是獨特的例子,而且,只有受過傷的醫生才知道要如何助人。並且記住,不要追問病人嬰兒時期的記憶,不要忘了靈性方面的問題,更不可忘記病人的秘密故事。」
  晚年的榮格繼續為尋找現代人面臨的精神矛盾找尋答案,他隱居於在蘇黎士湖旁,完全按照自己設計規劃的塔樓式住屋中。他在這個安靜、能和大自然合而為一的地方默默的思考著,陪伴的是在1925年前往東非途中所遇到的英國女人露絲.貝利,太太艾瑪早在1955年就過世了。1961年6月5日,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他飲下最後一瓶葡萄酒,這位當代思潮中最重要的變革者和推動者,安然的病逝於湖上的家中。
  參考資料
  1. <心理推理>系列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 張老師文化
  2. 啟蒙學叢書 思潮與大師經典 漫畫 榮格, 立緒出版社
榮格的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中最底層的部分它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沉澱物,包括人類的活動方式和人腦結構中的遺傳痕跡。如人對黑暗的恐懼。個體潛意識的內容是曾經有被意識過但被壓抑後從意識中消失,而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從來沒在意識中出現過,是完全通過遺傳而得來的。集體潛意識主要組成部分是原型,即一種本原的模型。榮格認為原型是遺傳的先天傾向,不需要任何幫助,就可使一個人的行動在一定的情況下與人類祖先的行動相似。原型有多種,但是最重要,最突出的有四種:人格面具(Persona)、阿妮瑪(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暗影(Shadow).?Persona:人格面具(persona),這個詞來源於希臘文,本義是指使演員能在一齣劇中扮演某個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也被榮格稱為從眾求同原型(conformity archetype)。人格面具的形成是普遍必要的,對現代人的生活來說更是重要的,其產生與教育背景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它保證了我們能夠與人,甚至是與那些我們並不喜歡的人和睦相處。為各種社會交際提供了多重可能性,人格面具是社會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礎,人格面具的產生不僅僅是為了認識社會,更是為了尋求社會認同。也就是說,人格面具是以公眾道德為標準的,以集體生活價值為基礎的表面人格,具有符號性和趨同性。Anima:阿妮瑪(Anima),拉丁文原來的意思是“魂”,男人的靈魂。阿尼瑪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徵,是男性無意識中的女性補償因素,也是男性心目中一個集體的女性形象。榮格說:“在男人的無意識中,通過遺傳方式留存了女人的一個集體形象,藉助於此他得以體會到女性的本性。”他又說:“‘阿尼瑪’是一種原始模型形式,它的涵義是指這一事實:一個男人身上會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徵或女性基因。它在男人身上既不呈現也不會消失,但始終存在於男人身上,並起著女性化的作用。” 榮格後來給阿尼瑪所下的定義便是“在男性無意識中起著一種基本的或原始意象作用的女性特徵的表現。”當一個男人積極地對待阿尼瑪所傳遞的情感、心緒、憧憬和幻想時,他會將它們轉化為某種固定的形式:文學、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等。如果一個人長期孜孜不倦於這種轉化,他的個體化過程就會不僅是一種幻覺,而且會逐漸成為一種實在,固定於這個人身上。這樣,便會在文學、繪畫音、樂等方面表現出特殊的才華。?Animus:阿妮姆斯(Animus),拉丁文原意也是“魂”,是指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徵。榮格認為,正如男性身上存在著無法消除的女性意象阿尼瑪一樣,在女性的身上也不可避免地保存著某種男性意象。這種雌雄同體的現象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著,只不過由於人格面具的作用,每個人身上的異性傾向潛藏在集體無意識之中而已。阿尼姆斯也是從遺傳中獲得了男性的集體形象;女性在與男人的不斷接觸中獲得了自身對男性的體驗。母親是男性的阿尼瑪化身;與此相應,父親是女性的阿尼姆斯化身。它傾向於呈現一種隱秘的“神聖” 信念。當某個女人以百折不撓的信念有所堅持時,當她運用某種強硬的方式和手段時,她內心中潛在的阿尼姆斯便顯現出來。
  顯然,阿尼姆斯有著它積極的一面,它給予婦女勇氣以及某些時候必不可少的好鬥性,並在女性無意識自我和創造性活動中建起一座橋樑。阿尼姆斯如果不失去控制,對於女性是頗有好處的,能促進婦女對知識及真理的追求,並將她領向自覺自愿的活動。它給予女人精神信仰,給她一種隱而不見的內心支撐力,以補償她外在的柔弱。 ?Shadow:暗影(Shadow),原型是指人格的最內層、具有動物性的低級的種族的遺傳,包括一切不道德的欲望、情結和行為,類似於弗洛伊德所說的 “本我”,它是本性中的原始部分。在個體眾多原型中,陰影原型是最強大、最危險的,也容納著人的最基本的動物性,是人格中卑劣的部分。榮格說,絕大多數的人對自己或對他人都沒有他們所表現的那么善良正直。我們所有的人都比我們自己認為的要更霸道、更放肆、更貪婪、更喜歡妒忌,並認為人身上的一切邪惡的根源存在於陰影之中,所以人若要避免邪惡,就必須壓抑和排斥陰影中的獸性一面。然而,陰影卻驚人地堅忍不拔,不會被徹底征服的。人格中被抑制和壓抑的陰影總是暫時退隱到無意識之中,並且伺機進行反撲。陰影一旦進行反撲或突破,就會導致人格的分裂、甚至激發戰爭的欲望。而自我一旦接受了陰影並把它整合到整個精神中去,就會顯得富有活力並且極具創造性,甚至顯得瘋狂。
榮格對夢的解析
  夢的研究中,另一位大師級的人物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榮格釋過數以萬計的夢,對夢有極為深刻的理解,但他的觀點與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同,他不認為夢僅僅是為了滿足願望,也不認為夢進行了什麼偽裝。榮格認為“夢是無意識為靈自發的和沒有扭曲的產物……,夢給我們展示的是未加修飾的自然的真理”在弗洛伊德看來,夢好像一個狡猾的流氓,拐彎抹角地說下流話。而在榮格看來,夢好像是一個詩人,他用生動形象峋詩的語言講述關於心靈的真理。這種夢所用的類似於詩的語言就是象徵。
  象徵不是為了偽裝,而是為了更清楚地表達。這正如我們在給別人描述一個新奇的東西時,為了說清楚,需要利用比喻來加以說明。
  夢的基本目的不是經過偽裝滿足欲望,而是恢復心理平衡。榮格稱為夢的補償。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個性發展不平衡,當他過分地發展自己的一個方面,而壓抑自己的另外一些方面時,夢就會提醒他注意到這被壓抑的一面。例如,當一個人過分珍重自己的強悍、勇敢的氣質,而不承認自己也有溫情,甚至也有軟弱的一面時,他也許就會夢見自己是個膽怯的小女孩。
  他還認為,夢展示出做夢者自己內心的被忽視被壓抑的一面,因此往往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榮格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女士,平時剛愎自用、固執偏激、喜歡爭論。她做了一個夢:“我參加社交聚會。女主人歡迎她說:‘真高興您來了,您的所有朋友都在這兒等您吶’。然後,女主人領我到門口,幫我開門。我走進去一看,是牛欄。”
  由這個夢可以看出,做夢者內心的另一面是謙虛的,它提醒這位女士,你平時的表現就像一隻犟牛。榮格還有一種觀點,他認為人類世世代代經歷的事件和情感,最終會在心靈上留下痕跡,這痕跡可以通過遺傳傳遞。例如,當一個人想到太陽,他就會想到偉大、善良、光彩照人,如同一個英俊的男子。想到月亮,就會想到溫柔。
  美好,如同一個少女。這是因為一代代的人都看到太陽和月亮,一代代人對太陽和月亮的情感通過遺傳傳到了每一個人心裡。一個現代人想到智者時,很容易在心裡浮現出一個白髮長須的老者形象,而不太可能浮現出一個活潑的少女形象來,這就是因為在過去的世世代代,最聰明的人是那些飽經滄桑的老人。
  榮格把這種遺傳的原始痕跡稱為原型。他說原型本身不是具體的形象,而只是一種傾向,但是原型卻可以通過一種形象出現。在夢裡,有時會出現一些奇異的情節和形象,這些東西用做夢者自身生活的經歷解釋不了,那么,這就是表現原形的形象。
  有一個10歲的女孩做了一系列夢,夢中有極古怪不可思議的形象和主題。她把這些夢畫成了畫冊,畫冊上畫了這樣一些畫面:
  1.邪惡的蛇樣怪物出現,它有角,殺死並吃掉其它動物。但上帝從四面來到,(畫上是4個上帝),讓所有動物再生。
  2.升天,上面異教徒在跳舞慶祝。下地獄,天使們在行善。
  3.一群小動物恐嚇她,小動物變大,其中一個吞吃了她。
  4.一個小耗子為蟲子、蛇、魚和人所穿透。耗子變人。
  這描繪人類開始的四個階段。
  5.透過顯微鏡看一滴水,她看到水中有許多樹。這描繪了世界(或者說生命)的誕生。
  6.一個壞孩子拿著一塊土,他一點點扔向過路人,過路人便都變成壞人。
  7.一醉婦落水,起來又成新人。
  8.美國,許多人在蟻堆上滾並被螞蟻攻擊,一害怕,這個小女孩掉到河裡。
  9.月亮上有個沙漠。她往下沉沉入地獄。
  10.有個閃光的球。她碰它它便冒蒸氣,裡邊出來一個人把她殺了。
  11.她自己病危。突然肚子裡生出鳥來,把她蓋住了。
  12.大批昆蟲遮住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唯一一個沒有被遮蓋的星星落到她身上。
  榮格認為,這些夢的思想帶有哲學概念。比如以上每個夢中都有死亡和復活的主題,這種主題也存在於許多宗教思想之中,而且是全球性的。第四、五個夢包含著進化論的思想,第二個夢反映了道德相對性的思想。總的來說,這一系列夢思考了一組哲學問題:死亡、復活、贖罪、人類誕生和價值相對性。反映了“人生如夢”的思想和生死的轉化。
  那么,一個10歲的女孩子怎么可能懂得這些呢?又怎么會想到這些呢?榮格認為,她能懂,是因為世世代代祖先的思考,已通過原型遺傳給了她。她要想這些,是因為她面臨了這個問題,她可能就要死了。
  這個做夢的女孩,當時雖然沒有病,卻在不久後因為被傳染而病故。
  在榮格眼中,原型並不是一些固定的形式,而更像一些潛藏在我們心靈最深處——榮格稱之為集體潛意識——的原始人的靈魂。這些原始人在夢中以種種不同的形象出現,當我們遇到難題時,他幫我們想主意,當我們面臨危險時,他警示我們。由於他有幾百幾千代的生活經驗,他的智慧和直覺遠遠超過我們意識中的思想。
  榮格認為“我們心中的原始人”是用夢來顯示自己,表達自已的。我們如果能理解夢,就如同認識了許多“原始人”朋友,他們的智慧可以給我們極大的幫助。
  榮格認為,不是所有的夢都有同等的價值的,有些夢只涉及瑣事,不大重要,而另一些夢——原型介人了夢——則震撼人心,如此神秘和神聖,如此奇異陌生,不可思議,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這些夢是更重要的。
  夢不是願望的滿足,而是啟示,是對未來的預測或預示,所以,我們應重視夢的智慧。

7月26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