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齧雪吞氈

齧雪吞氈

歷史字典解釋:

蘇武(?——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西漢大臣。天漢元年(前100年),漢武帝派蘇武以中郎將(皇帝的侍官,秩二千石)身分持節出使匈奴。匈奴單于(chányú纏俞,匈奴最高首的稱號)驕橫,藉故扣留了他,並多方威脅誘降,但蘇武始終堅貞不屈。單于為了逼迫蘇武投降歸順,把他囚禁在地窖里,幾天不給食物和飲水,但蘇武靠吃雪和吞咽毛居然沒有餓死。匈奴把蘇武押到荒無人煙的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讓他放牧公羊。蘇武來到北海,匈奴不給口糧,只得掘野鼠、取草籽充飢。每天放羊時,手持漢節,日夜不離手。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因匈奴與漢和好,蘇武才回到漢都長安。昭帝讓蘇武以最隆重的祭禮拜謁武帝陵廟,任命他為典屬國(掌管與少數民族交往事務的大臣)。蘇武在匈奴被扣留19年,出使時年富力強,歸來時鬚髮完全雪白了。後以“蘇武牧羊”為典,稱頌忠貞不屈的高尚品行。

【出典】:

漢書》卷54《蘇武傳》2462、2463頁:“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

【例句】:

宋·梅堯臣《釋滯》:“帝在蒼梧妃泣竹,蘇武餐毛海西曲。” 宋·蘇軾《次韻蘇臣源寄漣水李盛二著作》:“漱石先生難可意,齧氈校尉久無朋。” 宋·陸游《雪中作》:“屬國餐氈真強項,翰林煮茗自風流。” 宋·辰翁《憶秦娥》:“白頭臥起餐氈雪,餐氈雪,上林雁斷,上林書絕。” 元·高明《琵琶記·糟糠自厭》:“齧雪吞氈,蘇卿猶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侶。這糠呵,縱然吃些何慮?” 明·若庸《玉塊記·攄忠》:“蘇武餐氈阨數窮,巡嚼齒竟成空。” 明·張煌言《祭四叔父文》:“侄自倡義以來,屢蹶屢奮,幾於嚼雪吞氈,臥薪嘗膽。” 清·尤侗《贈項生》:“齧同蘇武氈,吞比豫讓炭。” 清·張存標《步步嬌·詠雁》:“吞氈齧雪寒上,寄帛書上苑相將。”


並列 齧,咬。比喻身處困境,過著艱難的生活。語本《漢書·蘇武傳》:“(單于)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元·高明《琵琶記》:“齧雪吞氈,蘇卿猶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侶。這糠啊,縱然吃些何慮。”△多用於形容在極其困難的物質條件下頑強地生活下去。也作“齧雪餐氈”。

詞語分解

  • 齧雪的解釋 謂嚼雪以止渴充飢。常比喻生活極端艱苦而堅貞不屈。《漢書·蘇武傳》:“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 武 置大窖中,絶不飲食。天雨雪, 武 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 元 丁鶴年 《自詠》之十:“齧雪心危天日遠,看雲
  • 吞氈的解釋 漢 蘇武 於 武帝 天漢 初出使 匈奴 , 匈奴 欲降之, 武 不屈,被幽大窖中。斷飲食, 武 齧雪,與氈毛併吞之。後徙 北海 ,杖節牧羊十九年。及還,鬚髮盡白。事見《漢書·蘇武傳》。後以“吞氈”

歷史典故推薦:禮宗

《後漢書.列女傳.皇甫規妻》載:規妻善文能書。規卒時,妻猶年盛而色美。董卓為相,以重禮聘娶,規妻乃輕服詣卓門,辭請。卓威逼之曰:“孤之威教,欲令四海風靡,何有不行於一婦人乎!”規妻知不免,乃立罵卓。遂

齧雪吞氈_齧雪吞氈介紹_歷史知識
齧雪吞氈_齧雪吞氈介紹_歷史知識糾錯

猜你喜歡:


齧雪吞氈_齧雪吞氈介紹_歷史知識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