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烏江

烏江

歷史字典解釋:

①在今安徽和縣東北四十里烏江鎮附近。《史記·項羽本紀》:楚漢之際,項羽兵敗垓下,“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即此。《清一統志·和州》:烏江浦“在州東北四十里。土多黑壤,故名”。

溈水支流。源出今湖南湘鄉市北豐山,東北流入寧鄉縣南入溈水。《方輿紀要》卷80寧鄉縣“玉潭江”條下:烏江“臨江有石如烏,故名”。

③即今廣西陸川縣之陸川河,為九州河上游。《清一統志·郁林州》:烏江“在陸川縣南一里。上流名妙洞水,源出分水山,南流繞城東合文龍山水,又繞城南,匯妙洞岩水,又南流合水車江,名烏江,復南流匯龍化江,流入廣東石城縣界,合九州江”。

④在今廣西平南縣西。《寰宇記》卷156平南縣有大烏江。《清一統志·潯州府》:烏江,“《舊志》:在縣西半里。小舟泝流,可三四十里至古城,其源直透縣西北瑤山地界,下流入龔江。春夏此河水清,則大江水濁,秋冬大江水清,則此水濁”。

⑤古名延江水、涪陵江、黔江、巴江、更始水、水德江。在今四川、貴州兩省境, 為長江南支流。《元史·文宗紀》:天曆二年(1329),“潘州萬戶引四川賊兵至烏江峰,官軍敗之。八番元帥脫出亦破烏江北岸賊兵,復奪關口。諸王月魯帖木兒蒙古、漢人、答剌諸軍及民丁五萬五千,俱至烏江”。《明史·地理志》 四川遵義軍民府遵義縣:“又東有烏江, 源自貴州水西, 即涪陵江上源。”源出貴州西北烏蒙山東麓,北源六衝河出赫章縣北;南源三岔河威寧縣東,會合後稱鴨子河,東北流至息烽縣烏江渡下始稱烏江,經思南、沿河入四川,折而西北流經彭水、武隆,於涪陵市東注入長江。


又稱黔江、涪陵江。長江上游支流。在貴州省北部和重慶市南部。《明史·地理志》:“北有烏江,源出水西,與四川遵義府分界,北流至四川彭水縣(今屬重慶),入涪陵江。”北源六衝河出貴州省赫章縣北,南源三岔河出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兩源至黔西縣化屋匯合後稱鴨池河,東北流到遵義市烏江渡以下始稱烏江。經思南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至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龔灘,折向西北流,在涪陵入長江。長 1018 千米,流域面積8.84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295米3/秒。主要支流有貓跳河、清水江偏岩河南明河、六池河、洪渡河、芙蓉江等。上游經石灰岩地區,多溶洞、伏流;中游穿行在大婁山武陵山間,谷深水急,險灘相接。經多次整治,中、下游可通航。烏江天然落差 2036 米,水力資源豐富。建有烏江渡、貓跳河等水電站。1935年1—3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曾多次強渡烏江。

詞語分解

  • 烏江的解釋 長江上游南岸的重要支流。發源於黔西北山區,向北在涪陵入長江,全長公里,谷深水急,富水能資源詳細解釋水名。在今 安徽省 和縣 東北。附近原有 烏江亭 ,相傳為 項羽 兵敗自刎處。《史記·項羽本紀》:
  • 烏的字典解釋 烏 (烏) ū 指“烏鴉”:烏白馬角(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烏飛兔走(喻日往月來,時間流逝)。烏合之眾。 黑色的:烏亮。烏雲。 無,沒有:化為烏有。 文言疑問詞,哪,何:烏足道哉? 古同“嗚”,嗚乎。
  • 江的字典解釋 江 ā 大河的通稱:江山。江河。江天。江乾(乶 )(江邊)。江心補漏(喻錯過時機,補救已遲)。 特指中國長江:江防。江漢。江淮。江左(古代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亦指東晉、宋、齊、梁、陳各代的全部地區)。

歷史地名推薦:濝關

即箕關。在今河南濟源市西,王屋山南。《水經·河水注》: 濝水 “夾山東南流,徑故城東,即濝關也。漢光武建武二年遣司空王梁北守濝關、天井關,擊赤眉別校,皆降之。獻帝自陝北渡安邑,東出濝關。即此關也”。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