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

重慶市怎么寫好看

重慶市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1927年由巴縣、江北二縣析置,屬四川省治所即今四川重慶市。1938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遷都於此,後定為陪都。次年升為中央直轄市。1945年 * 黨與國民黨在此舉行和平談,簽定了“雙十協定”。1946年6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1949年11月30日解放,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降為四川省轄市。


簡稱渝。在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與嘉陵江匯合處。面積8.24萬平方千米(市轄區1.13萬平方千米,其中城區184平方千米)。人口3130.1萬(市轄區1010.1萬,其中城區229.7萬)。轄渝中、渝北、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萬盛、雙橋、巴南、長壽、萬州、涪陵、黔江15市轄區,江津、合川、永川、南川4縣級市,17縣和4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渝中區。春秋時為巴國。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滅巴國置巴郡,治江州縣(今重慶市區嘉陵江北岸,三國漢移治南岸)。東漢益州,興平二年(195年)分置巴、永寧郡、固陵郡。建安六年(201年)改永寧郡為巴郡,析置巴東屬國。建安末改巴東屬國為涪陵郡。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改固陵郡為巴東郡,並屬益州。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平郡,屬荊州西晉巴、巴東、涪陵三郡屬梁州,建平郡屬荊州。南朝宋、齊時巴、涪陵二郡屬益州,巴東、建平二郡屬荊州。齊置東宕渠郡(一說宋元嘉置),屬益州;建元二年(480年)分荊州之巴東、建平,益州之巴、涪陵四郡置巴州;永明元年(483年)廢,各歸屬。梁普通四年(523年)分益州置於巴東郡信州,巴東、建平二郡屬之;梁大同六年(540年)置臨江郡,屬并州;武陵王於巴郡置楚州,東宕渠、涪陵二郡屬之。西魏開州,大統十七年(551年)改楚州為巴州;廢帝二年(553年)於臨江郡置臨州;恭帝三年(556年)改東宕渠郡為墊江郡,置合州北周置安鄉郡,後改為萬川郡,並置南州;帝元年(557年)改巴州復為楚州,又置七門郡,與巴、涪陵二郡同屬楚州;明帝二年(558年)置永安郡,屬信州,巴東、建平二郡屬之;保定四年(564年)置奉州;天和元年(566年)置萬世郡,屬開州;建德三年(574年)改奉州為黔州。隋開皇初諸郡皆廢而存州,改楚州為渝州;開皇末改合州為涪州;大業初改渝州為巴郡,改涪州為涪陵郡,改信州為巴東郡,改黔州為黔安郡,廢南州、臨州、開州;義寧二年(618年)置臨州、萬州。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巴郡為渝州,改涪陵郡為合州,分渝州置涪州,改黔安郡為黔州,改巴東郡為信州;次年改信州為夔州,改萬州為開州,置南浦州;武德八年廢南浦州,置浦州;貞觀八年(634年)改浦州為萬州,改臨州為忠州,夔、萬、忠三州屬山南東道,渝、合、涪三州屬劍南東道,黔州屬黔中道。五代屬蜀。北宋開寶六年(973年)置雲安軍、大寧監。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與夔州、涪州、黔州、忠州、萬州、開州雲安軍、大寧監並屬夔州路,合州屬梓州路(重和元年〔1118年〕改為潼川府路)。南宋宗封趙惇為恭王於恭州;淳熙十六年(11 * )趙惇即帝位,以恭州為光宗潛藩,自詡“雙重喜慶”,升為重慶府,重慶得名於此。一說據《大明一統志·四川名勝志》:“以介乎順、紹二慶之間也”,以介於順慶府(治今南充市)、紹慶府(治今彭水縣)之間而得名。又因隋、唐時曾置渝州,故簡稱“渝”。紹定元年(1228年)升黔州為紹慶府,景定中置石柱安撫司(元改為軍民安撫)。鹹淳元年(1265年)升忠州為鹹淳府。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夔州為夔州路,萬州、開州、雲安軍屬之;次年改重慶府為重慶路,又改鹹淳府為忠州,與涪州、合州並屬重慶路;二十年升雲安軍為雲陽州。重慶、夔州二路屬四川行省。元末明玉珍建夏國,以重慶為國都。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重慶路為重慶府,改夔州路為夔州府,屬四川省;八年改元石柱軍民安撫司為宣撫司。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屬夔州府。天啟元年(1621年)升石柱宣撫司為宣慰司。清襲明制,稱重慶府、夔州府,雍正四年(1726年)置黔江廳屬重慶府;十一年升忠州為直隸州,升黔江廳為黔彭直隸廳乾隆元年(1736年)裁黔彭直隸廳,置酉陽直隸州;二十二年改石柱宣慰司為石柱廳,二十七年升石柱廳為直隸廳。1913年置川東道,1914年改川東道為東川道,1928年屬四川省。1929年設重慶市,為四川省省轄市。1937年國民黨中央政府遷重慶,1939年重慶升為直轄市,1940年定為“陪都”,1946年國民黨中央政府還都南京。1950年設西南軍政委員會駐此;重慶為中央直轄市,置川東行署區。1952年撤銷川東等四行重組四川省。1954年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重慶改為省轄市。1983年重慶成為首批計畫單列市,並將永川地區併入。1988年分涪陵地區五個自治縣成立黔江地區。1994—1995年萬縣地區、涪陵地區相繼改為地級市。1997年重慶成立中央直轄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從四川省劃歸重慶市管轄。1998年調整政區,撤銷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改置萬州區和涪陵區;另設萬州移民開發區和黔江開發區。前者代管巫山、巫溪、奉節、雲陽、開縣忠縣六縣;後者代管秀山、酉陽、黔江、彭水、石柱五自治縣。2000年6月再調政區,撤銷萬州移民開發區和黔江開發區,代管各縣由重慶市直轄。同時撤銷黔江自治縣設立黔江區。2001年改長壽縣長壽區。至2004年,全市合計15市轄區、4縣級市、17縣和4自治縣。地處四川盆地東南緣和川東平行嶺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金佛山、華鎣山等環繞東南北三面,西北開豁,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長江由西而東橫貫市境,嘉陵江由北向南流經城區匯入長江,烏江由南至北經涪陵區流入長江。長江切穿巫山,形成長江三峽。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後,將形成600多千米河道型水庫,淹沒1000多平方千米陸地,動態移民120多萬人,其中85%在重慶庫區。屬中 * 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8℃,1月平均氣溫8℃,7月平均氣溫29℃。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農業主產稻、小麥、玉米、薯類、油菜籽、烤菸、苧麻、蠶繭、柑橘、茶葉、油桐、生豬、中藥材等。礦產有煤、天然氣、鐵、錳、鍶、汞、鋁土、岩鹽、石灰石、大理石等。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西南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商業重鎮、金融中心、對外貿易港口及交通通信樞紐。形成以重工業為主體,汽車機車、冶金、化工為支柱產業的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強的綜合工業體系。以成渝、襄渝、渝黔三條鐵路幹線、長江航運和上海—重慶—成都、重慶—北海一橫一縱國家快速公路幹道為主骨架,輔以公路、航空、管道運輸,初步構成水陸空綜合運輸網路。有重慶大學、西南師範大學等高等學校和科研所、設計院,為西南重要文化、教育、科技中心之一。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有南溫泉、北溫泉、縉雲山和長江三峽、大寧河小三峽、金佛山、四面山、芙蓉洞、大足石刻、豐都名山等。紀念地有紅岩革命紀念館等。

詞語分解

  • 重慶市的解釋 重慶市重chóng : 中央直轄市。在中國西南部、長江與嘉陵江流貫,成渝、川黔、襄渝三鐵路交會境內。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隋初置渝州,故重慶別稱“渝”。年設市。面積萬平方千米,人口萬年。為西南地區經濟
  • 重慶的解釋 四川省省轄市,簡稱渝,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大城市,地處長江和嘉陵江匯合處,市區人口萬,連郊區 萬,年統計,市區面積平方公里,為長江和成渝、襄渝、川黔鐵路相匯的重要水陸交通樞紐,輕重工業
  • 市的字典解釋 市 ì 做買賣或做買賣的地方:開市。菜市。市井(街,市場)。市曹。市儈(舊指買賣的中間人、唯利是圖的奸商;現泛指貪圖私利的人)。 買:市義。市恩(買好,討好)。 人口密集的行政中心或工商業、文化發達的

歷史地名推薦:便橋

即便門橋。在今陝西鹹陽市南渭河上。《三輔黃圖》 卷橋: “便門橋,武帝建元三年初作此橋,在便門外,跨渭水,通茂陵。” 注曰: “長安城西門曰便門,此橋與門對值,因號便橋。” 即“西渭橋”。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重慶市歷史

相關歷史

重慶市_重慶市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