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馬跡山

馬跡山

①即今江蘇無錫市西南,太湖北岸之馬山。《輿地紀勝》卷6常州:馬跡山“在州東太湖中,岩壁間有馬跡隱然,世傳秦王游幸,馬所踐”。《方輿紀要》卷25常州府武進縣:馬跡山“其西麓地名西青,石壁屹立,下有馬跡,因名。上有避暑宮,相傳吳王闔閭故址也。宋置馬跡山寨。建炎中,赤心隊將劉晏,保馬跡山以捍寇。元時亦置巡司。明初下常州,俞通海以舟師略太湖,入馬跡山,破張士誠水砦,即此”。原系太湖中主要島嶼,1969年圍湖造田,始與北岸連線成半島。

②在今江蘇丹徒市東南三十五里。《輿地紀勝》卷7鎮江府:馬跡山“在城東南三十餘里。有青童君馬跡,故名。又有靈洞,抱朴子丹井存焉”。《清一統志·鎮江府一》:馬跡山,“《府志》:在今紫府觀,即道書第四十九福地”。

③在今江西波陽縣東北。明《寰宇通志》卷42饒州府:馬跡山“在府城東二十里。一名馬蹄。晉王煉丹其上, 後人即其處建仙壇”。《明一統志》卷50饒州府:馬跡山,“道書為第五十二福地。晉王遙煉丹其上。有斗壇、煉丹井、石藥盂遺蹟”。

④在今湖北大冶市西南。《輿地紀勝》卷81壽昌軍:馬跡山“在武昌縣南百八十里。石上有雙馬跡”。

⑤在今陝西旬陽縣北。《水經·沔水注》:“(旬陽)縣北山有懸書崖,高五十丈,刻石作字, 人不能上,不知所述。山下有石壇,上有馬跡五所,名曰馬跡山。”


又稱馬山。在江蘇省無錫市西南太湖北岸一半島上。山體主要有砂岩、花崗岩構成。“太湖七十二峰”之一,海拔263.5米。《讀史方輿紀要》稱,山“西麓地名西青,石壁屹立,下有馬跡,因名”。一說世傳岩壁間馬跡為秦始皇游幸馬所踏,故名。山上古蹟眾多,有吳王闔閭避暑宮、西施伴吳王夫差處盤馬灣、東漢光武帝劉秀避難地、清乾隆帝南巡駐蹕處的唐貞觀時建祥符寺、南宋韓世忠避難處梅梁小隱(又稱三老屋)和戰鼓墩等。宋置寨,元置巡司。為太平天囯侍王李世賢屯兵抗清之地。抗日戰爭時為太湖地區革命根據地。峰巒起伏,古木參天,風景優美。昔為島嶼,1969年圍湖造田後,始成半島。山產果品,橘和楊梅尤佳。

馬跡山字典分解

山國語字典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

也學習下:馬合鎮【歷史地名】

在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西部。面積180平方千米。人口8130。鎮人民政府駐馬合,人口2410。清同治年間漢民移此建居,以蒙古語“芒罕”諧音演變為村名。1949年設馬合鄉,196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7年設鎮。主產玉米、小麥。有農場、林場。柳編業興盛,產品供出口。榆烏公路經此。

馬跡山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