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山

大黑山怎么寫好看

大黑山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在今河北隆化縣北一百里。海拔1673米。《清一統志·承德府二》:大黑山“在府北一百八十里。當三營西北,周百餘里,復嶂懸崖,煙巒蒸郁,遙望黝然,伊遜河自北來流繞其足”。

②在今遼寧大連市金州區金州鎮東。《明史·地理志》金州衛:“東有大黑山, 小沙河出焉。”《方輿紀要》卷37金州:大黑山在“衛東十五里。絕頂有城,四面懸絕,惟西面一路可通,中有井,昔人避兵處也”。又乾隆《欽定盛京通志》卷25寧海縣:大黑山“上有古城,相傳為唐太宗駐蹕處”。

③一名打虎山,又名大虎山。即今遼寧黑山縣東南大虎山鎮。民國《黑山縣誌》卷2:大虎山鎮“在縣城南十八里。清初為大黑山堡”。1948年在解放戰爭中,為遼瀋戰役重要戰場。

④在今吉林永吉縣西南。清光緒《吉林通志》卷18:大黑山在“(吉林)城西南一百里。高三里”。

⑤在今雲南昭通市西南四十里。《清一統志·昭通府》:大黑山“在恩安縣西南四十里。為擦拉河源”。集鎮因山為名。

⑥即今青海中部偏南之巴顏喀喇山。《清一統志·青海厄魯特》:古爾坤山“其土石黑色,多野獸,饒水草,又產金銀礦。蒙古謂黑為喀喇,謂富貴為巴顏,故名巴顏喀喇山”。

⑦指今印度與緬甸交界之那加山脈。一說指緬甸的阿拉乾山脈。是古代從中國西南邊境通天竺道上的重要山嶺。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1:“從那爛陀東行五百驛,皆名東裔,乃至盡窮,有大黑山,計當土蕃南畔,傳雲是川西南,行可一月余便達斯嶺。”《新唐書·地理志》 附“安南通天竺道”作黑山。


(1)山名。(1)又稱大赫山、大和尚山、老黑山。在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東7.5千米。海拔664米,山勢崇峻,為市內第一高峰。山中怪石嶙峋,松螺擁翠,景致幽奇,有勝水寺、響水寺、卑奢城等勝跡。勝水寺在東北山腰怪石下,為僧人德新、方影山於明洪武初年在舊剎址上重建。有山門、正殿、觀音閣等。現存觀音閣一楹,前臨懸崖。院中有大石一方,光明似鏡,能鑒人形。閣後山腳往西為響水寺。有正殿3楹,後依峭壁。殿東山岩下有瑤琴洞,深約37米,清泉自洞中涓涓流出,經院中縈迴水道,至牆外泄入山澗,水鳴谷應,如撫瑤琴,故有響水之名。在懸崖陡谷之上,有 * 時期的卑奢城,山城城牆沿山脊用石塊砌成,蜿蜒起伏,扼水陸要衝。隋唐征遼東時,曾征戰於此。(2)在吉林省中部,北端伸入到黑龍江省五常市境,南端延伸到遼寧省開原市境。東北—西南走向。長約320千米,寬10大黑山15千米,海拔300大黑山400米。為花崗岩低丘。同名主峰在伊通滿族自治縣西北,海拔583米。為吉林省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稱大黑山線。礦藏有煤、鐵、銅等。土們嶺附近有穿山隧道。(2)集鎮名。在雲南省綠春縣西部、壩灑河北側山麓。大黑山鄉人民政府駐地。人口360。因四周山為大森林,故名。1966年在此辦橡膠場,漸成居民點。1975年三楞公社(後改稱大黑山鄉)機關遷此。產稻、玉米、茶葉、橡膠、紫膠等。有橡膠場。晉思公路經此。

詞語分解

  • 山的字典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歷史地名推薦:瀏河

亦作劉河。即婁江。在今江蘇崑山、太倉市境內。元、明時為海運要道。 又稱劉家河。在江蘇省東南部。源出太湖鮎魚口,東北流經蘇州、崑山、太倉等市,到太倉市瀏河鎮東北入長江。長千米,河寬~米。前身曾名婁江,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大黑山歷史

相關歷史

大黑山_大黑山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