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龜山

龜山

①在今江蘇盱眙縣東北三十里。《輿地紀勝》卷44盱眙軍:龜山“在盱眙縣北三十里。其西南上有絕壁,下有重淵。《廣記》:龜山,禹治水以鐵鎖鎖淮渦水神無支奇於龜山之足。唐永泰中,李湯以牛五十引鎖出之,鎖末有一青猿,高五丈許,復拽牛沒水”。《方輿紀要》卷21盱眙縣:龜山,“《志》雲,山有二:上龜山在縣治西南,下龜山在此。……宋嘉定十二年,山東時青來附,處之龜山”。即此。

②在今江蘇銅山縣東北。《魏書·地形志》:彭城有龜山。《清一統志·徐州府一》 引《舊志》:龜山“在州東北三十餘里。有石洞深晦莫測,俗稱仙人洞”。

③亦名怪山。即今浙江紹興市西南塔山。《越絕書》卷8:“龜山者,句踐起怪游台也。東南司馬門,因以炤龜。又仰望天氣,觀天怪也……一曰怪山。怪山者,往古一夜自來,民怪之,故謂怪山。”《水經·漸江水注》:怪山“遠望此山其形似龜,故亦有龜山之稱”。

④即龜頭山。在今安徽巢湖市西北十五里。《隋書·地理志》:廬江郡襄安縣有龜山。

⑤一名龜洋山。在今福建莆田縣西二十里。《新定九域志》卷9興化軍:龜山,“《院圖經》雲,僧無了嘗隱於此,遇一神龜,躡四小龜而行,無了異之,遂居其地為院”。產茶為縣之最。

⑥在今江西安福縣西。《輿地紀勝》卷31吉州:龜山“在安福縣西。有石屹然,望之如伏龜。龍泉縣亦有龜峰”。《清一統志·吉安府一》:龜山“多奇石,其下一山,狀如斧劈,兩岸垂下如帷幄,惟亭午見日。一名九日岩,一名壁峽。後有洞,虛曠可容數十人”。

⑦在今山東新泰市西南四十里。《詩經·魯頌·閟宮》:“奄有龜蒙。”《春秋》:定公十年(前500),“齊人來歸鄆、灌、龜陰田”。杜註:“泰山博縣北有龜山。”《水經·汶水注》:“龜山在博縣北十五里,昔夫子傷政道之陵遲,望山而懷操,故瑟操有龜山操焉。”

⑧一名武當山。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南。《名勝志》:龜山“上有䃰䃰石,襄人以三月三日來游,臥擦其上,謂可免災。山麓有劉先主亭”。

⑨古名大別山、魯山、翼際山。在今湖北武漢市漢陽城區東北。隔江與今武昌城區蛇山相望。毛澤東《菩薩蠻·黃鶴樓》 詩:“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指此。

⑩在今湖南辰溪縣西南一里沅江南岸丹山。《方輿紀要》卷81辰谿縣:龜山“在縣西隔江。山盤礴高聳,下鐘鼓洞,深里許”。

(11)在今廣東樂昌市南。《清一統志·韶州府》:龜山“在樂昌縣南半里。環抱縣治,橫截武水,為一邑關鍵”。

(12)在今四川合川市東嘉陵江南岸。明萬曆《合州志》卷1:龜山“在州治東過江十里,與釣魚山相對,如龜形,故因名。元憲宗攻合州,駐蹕於此”。

(13)一名三台山。即今四川涪陵市東北雨台山。《輿地紀勝》卷174涪州:龜山“本涪州東岸之山,今州治一小山,其形如龜。龜陵之稱,得非取此”。南宋鹹淳二年(1266)移涪州治此。

(14)即今雲南路南彝族自治縣東南圭山。《方輿紀要》卷115師宗州“思容山”條下:“州西南七十里有龜山,極高峻,去(廣西)府城亦七十里,為夷㑩之藪。萬曆四十八年築土城於此,周一里有奇,謂之督捕城,府通判駐守其地。”

(15)在今雲南師宗縣西。《清一統志·廣西州》:龜山“在師宗縣西七十里。山極高大, 為苗㑩之藪。明萬曆四十八年,築督捕城,通判駐紮於此。今廢”。

(16)在今陝西富縣西。《方輿紀要》卷57鄜州:龜山“在州城西”。

(17)在今甘肅天水市東四十里。《清一統志·秦州一》:龜山“周五里,中間突起如龜背,南臨渭水,右濱清水。其麓為社樹坪。有阜自山南循藉水而西,止於州東十里,謂之沙隴”。


(1)曾名翼際山、魯山、大別山。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漢水匯入長江處南岸,與蛇山隔長江對峙。古為軍事要地。因形似伏龜得名。由石英砂岩構成。海拔91米。東有禹功磯伸入長江,已重建禹稷行宮和晴川閣。西端山頂有向警予烈士墓。(2)即“湯山(1)”。

龜山字典分解

龜山的解釋 (1).山名。在 山東省 泗水縣 東北。《詩·魯頌·閟宮》“奄有 龜 蒙 ” 唐 孔穎達 疏:“ 魯 境又同有 龜山 、 蒙山 ,遂包有極東之地。” 唐

龜的解釋 龜 (龜) guī 爬行動物的一科,腹背都有硬甲,頭尾和腳能縮入甲中,耐饑渴,壽命很長:烏龜。龜甲(龜的腹甲,可入藥,古人又用以占卜,亦用作貨幣。亦稱“龜板”)

山的解釋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

也學習下:龜手裂地酬【歷史典故】

比喻才淺酬多。宋劉筠《許洞歸吳中》詩: “荊山待價何憂晚,龜手猶期裂地酬。” 參見:○不龜手藥

龜山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