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新城

新城

春秋晉國曲沃之別稱。在今山西聞喜縣東北。《史記·晉世家》: 獻公二十一年 (前656),“申生自殺於新城”。《索隱》: “ 《國語》 云: 申生乃雉經於新城廟。韋昭云: 曲沃也,新為太子城,故曰新城。” 《左傳》: 僖公四年 (前656),“太子奔新城”。即此。

②春秋宋邑。在今河南商丘縣西南。《春秋》: 文公十四年 (前613) 六月,“公會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晉趙盾。癸酉,同盟於新城”。杜註: “宋地,在梁國谷熟縣西。”

③春秋鄭邑。一名新密。在今河南新密市東南三十里。《春秋》: 僖公六年 (前654),“夏,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伐鄭,圍新城”。杜註:“新城,鄭新密,今滎陽密縣。” 秦取新城後,秦昭王時為新城君羋戎封邑。《戰國策·韓策三》 有 “段產謂新城君” 章。

④春秋秦邑。在今陝西澄城縣東北二十里。《左傳》: 文公四年 (前623),“晉侯伐秦,圍邧、新城,以報王官之役”。即此。

⑤戰國趙邑。在今山西朔州市西南。《史記·秦本紀》: 莊襄王三年 (前247),大將蒙驁 “攻趙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正義》: “ 《括地誌》: 新城一名小平城,在朔州善陽縣西南四十七里。”

⑥一作襄城。戰國楚邑,在今河南襄城縣。《史記· 秦本紀》: 昭襄王七年 (前300),“拔新城”。《正義》: “ 《年表》 云: ‘秦敗我襄城,殺景缺。’ 《括地誌》 云: ‘許州襄城縣即古新城縣也。’ 按 《世家》、《年表》,則 ‘新’ 字誤作 ‘襄’ 字。”

⑦戰國韓邑。在今河南伊川縣西南。《戰國策·秦策一》: 張儀曰,“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漢置新城縣。

⑧在今天津市東南,海河南岸。地近大沽海口,為海防要地。清光緒 《畿輔通志》 卷93: “同治十三年於大沽後路三十里之新城地方建築新城,與大沽炮台前後接應。” 《李鴻章建築新城炮台疏》: “新城濱海河,為洋船入口所經,實屬海防門戶最要關鍵。”

北魏建。在今河北無極縣西二十八里。《魏書·地形志》: 毋極縣 “有新城”。又 《資治通鑑》:唐光啟元年 (885),“李克用自將投無極,敗成德兵,成德兵退保新城,克用復進擊,大破之,拔新城,追至九門,斬首萬餘級”。

⑩高句麗置,即今遼寧撫順市區北高爾山城。一說在撫順市。《資治通鑑》: 東晉鹹康五年 (339),(慕容) 皝“擊高句麗,兵及新城”。即此。

(11)在今江蘇江都市西北邵伯鎮南。《晉書·謝安傳》: 會稽王道子專權,“安出鎮廣陵之步丘,築壘曰新城以避之……及至新城,築埭於城北,後人追思之。名為召伯埭”。即此。

(12)在今江蘇泰州市北五里。《方輿紀要》 卷23泰州: 新城,“宋端平中,州守許堪別築堡城於湖盪沮洳中,周二百丈。德祐二年,元阿術遣兵拔新城,留屯以逼泰州。元末,張士誠入泰州,壞其城,乃修築新城,設義兵元帥府及州治於此。既而士誠將夏思恭等據守,並葺舊州城而守之。明初徐達兵至泰興,水道不通,乃自大江口挑河十五里,直抵州之南門灣,思恭等退保新城。達因東築海安城,以絕通州之援,遂克之。城今圯”。

(13)在今江蘇睢寧縣南。《方輿紀要》 卷22邳州睢寧縣: 新城在 “縣南五十里。相傳宋韓侂胄所築”。

(14)亦稱合肥新城。在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十里雞鳴山東麓古城村。為三國魏青龍元年 (233) 揚州都督滿寵所築。《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青龍二年(234),“孫權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權攻新城,將軍張穎等拒守力戰,帝軍未至數百里,權遁走”。即此。

(15)指諸全州新城,元末李文忠築。在今浙江諸暨市西南六十里。《明史·李文忠傳》: 文忠 “用 (胡)深策去諸全五十里別築一城,以相犄角。(張) 士誠遣司徒李伯升以十六萬眾來攻,不克。逾年,復以二十萬眾攻新城,文忠帥朱亮祖等馳救,去新城十里而軍”。均此。

(16)即今浙江嘉興市西北二十八里新塍鎮。春秋時槜李四城之一。《方輿紀要》 卷91嘉興府: 新城“《志》 云: 唐會昌初,嘗壘土為城,謂之新城。今曰新市,有新城稅課局”。後改為新塍。

(17)一名新堡。在今湖北襄樊市東南。《元史·阿術傳》: 至元五年 (1268),“遂築鹿門、新城等堡”。六年 (1269),阿術大敗南宋援兵於此。

(18)即今貴州興仁縣。清愛必達 《黔南識略》 卷28貞豐州: “西北由龍場汛自巴林、新城、安姑塘至安南 (今晴隆縣) 盤江汛出關嶺,亦為赴省大道。”

(19)在今青海門源回族自治縣北北山鄉老虎溝口。《舊唐書·王忠嗣傳》: 開元二十六年 (738),“河西節度使杜希望謀拔新城……詔追忠嗣赴河西。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衛郎將,專知行軍司馬。是秋,吐蕃大下,報新城之役……三軍翼而擊之,吐蕃大敗”。

(20)一名即支城。唐築,即今新疆若羌縣西南瓦石峽鄉。《新唐書·地理志》 引賈耽 《四夷路程》: 石城鎮 “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謂之弩支城,(康) 艷典所築”。


(1)春秋時晉國曲沃的別稱。在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因新為太子城,故名。《史記·晉世家》:晉獻公二十一年(前656年),晉太子“申生自殺於新城”,即此。(2)古邑名。(1)春秋宋邑。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春秋》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公會宋公、陳侯等七國諸侯“同盟於新城”,即此。《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吾愛宋與愛新城、陽晉同。”(2)春秋秦邑。在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北。《左傳》文公四年(前623年):“晉侯伐秦,圍邧、新城。”即此。(3)又作新密。在今河南省新密市東南。戰國曾為楚國新城君羋戌封邑。(4)又作襄城。戰國楚邑。即今河南省襄城縣。《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七年(前300年),“拔新城,樗里子卒”。即此。(5)在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戰國韓邑。《戰國策·秦策一》:“秦攻新城。”即此。漢置新城縣。(6)戰國趙邑。在今山西省朔州市西南。《史記·秦本紀》: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蒙驁“攻趙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即此。(3)古城名。(1)北魏太武帝南巡時築,在今河北省無極縣西。《魏書·地形志》中山郡毋極縣有新城、廉台,即此。唐光啟初,李克用敗成德軍於無極,成德軍退保新城。(2)即今遼寧省撫順市北高爾山山城。唐李世勣征高麗,於新城西南據山築柵,且攻且守,即此。(3)即今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置威戎軍於此。(4)即“弩支城”。(5)在今湖北省襄陽縣南。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夏貴救援襄樊,率舟師趨新城,即此。(4)集鎮名。(1)在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中北部、新通揚運河與鹵汀河交匯處東北。屬西郊鄉。人口2100。南宋端平年間知州許堪修州城,別築堡城於湖盪沮洳中,謂新城。元末張士誠毀州城,移州治於此。明初徐達兵至,夷平新城。今址為1962年後新建,以地處古城遺址而名。有紙盒等廠。通公共汽車。(2)在雲南省石屏縣中東部、白花龍河東岸。新城鄉人民政府駐地。人口370。因由阿烏寨搬來新建成的村子,取名新成,後訛為今名。產稻、玉米、竹等。有竹器編織業。高松公路經此可接楊雞公路。(3)在雲南省盈江縣東部偏南、檳榔江與南底河交匯處、幫弄山西麓台地。新城鄉人民政府駐地。人口 2180。清乾隆中期乾崖宣撫司衙門遷此,稱鳳凰城,與原駐地相對而言,此稱新城。產稻、小麥、豆類、甘蔗等。有公路東南接保瑞公路。(4)在甘肅省清水縣東北部、樊河谷地西側。新城鄉人民政府駐地。人口380。原名八狼峪。北宋開寶年間置八狼寨,太平興國中改為舊城鎮。1961年更今名。附近有磁鐵、大理石礦。有水泥廠。有公路接清張公路。(5)在甘肅省臨潭縣城東部、南門河兩岸。新城鄉人民政府駐地。人口2000,多為回族。自明初至1956年曆為洮州衛、洮州廳、臨潭縣治。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於此築城,相對舊城(今城關鎮)得名新城。產小麥、青稞、油菜籽等。有水泥、麵粉等廠。為縣中部農貿集市。岷合公路經此,新冶公路起點。(6)在甘肅省通渭縣東南部、牛谷河北岸。碧玉鄉人民政府駐地。人口610。漢為平襄縣、天水郡治。附近盛產黨參。為縣東南部主要農貿集市。天巉高速公路經此。(7)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城南部,臨北川河。屬橋頭鎮。人口1200。因建於古城之後,故名。產春小麥、蔬菜,是自治縣蔬菜生產基地之一。有橋頭火力發電廠、白雲石礦點。寧張公路經此。(5)村名。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西部。屬昌化鎮。人口1390。清鹹豐七年(1857年)知縣胥運斤發動民兵以石片砌牆成城,今城牆保存較好。為了與昌城區別,故稱新城村。產稻、甘薯、花生、西瓜。土特產西瓜子。有公路通鄉駐地。

新城字典分解

新的解釋 新 xīn 剛有的,剛經驗到的;初始的,沒有用過的,與“舊”、“老”相對:新生。新鮮。新奇。新貴。新綠。新星。新秀。新聞。新陳代謝。 性質改變得更好,與“舊”相

城的解釋 城 chéng 圍繞都市的高牆:城牆。城池。城圈。城郭(“城”指內城牆,“郭”指外城牆)。城樓。城堞(城上的矮牆,亦稱“女兒牆”)。城垛。 都市:城市。城鎮。城

看一看:新州【歷史地名】

①南朝梁武帝置,治所在新興縣 (今廣東新興縣)。隋大業初廢。唐武德四年 (621) 復置。轄境相當今廣東新興縣及雲浮市東南地。天寶元年(742) 改為新興郡,乾元元年 (758) 復名新州。元至元十六年 (1279) 升為新州路,十九年 (1282)仍降為新州,屬江西行省廣東道宣慰司。明洪武初廢。②南朝梁普通中置,治所在新陽縣 (今湖北京山縣)。西魏廢帝二年 (553) 改為溫州。③南朝梁末置,

新城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