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卿

太常卿怎么寫好看

太常卿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漢、晉、南朝宋、齊、北魏為“太常”的尊稱。南朝梁定為官名,十四班,掌宗廟祭祀禮樂賓客車輿天文學校陵園等事,明堂、二廟、太史、太祝、廩犧、太樂、鼓吹、乘黃、北館、典客館等令、丞,陵監、國學及協律校尉、總章校尉監、掌故、樂正等。因之,三品、中二千石北齊置為太常寺長官,三品,掌管宗廟祭祀禮樂。歷朝沿置。以其掌禮樂祭祀,或稱樂卿。隋、唐正三品。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改名奉常正卿,鹹亨元年(670)復舊; 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名禮卿,中宗神龍元年(705)復舊。又或委大臣為禮儀使,總制定禮儀之事,置太常禮院參議禮制,本官職權漸輕,唯掌祭祀禮樂之事務,其政令則仰承禮部北宋初為三品寄祿官,僅表示品級俸祿,不預寺務。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後,始成為職事官,正四品。南宋因之。自南北朝迄宋,位列諸卿之首,事權雖有削奪,地位清要。遼、金沿置,地位漸輕,金從三品。元初不置,唯以寺丞、翰林管理寺務,世祖至元九年(1272)始置,正三品。武宗時改升太常寺為太常禮儀院,遂罷。元末朱元璋吳元年(1367)置為太常司長官,明洪武三十年(1397)復為太常寺長官,正三品。明南、北京各置太常寺,均設寺卿,南寺卿多以科甲出身者充任,北寺卿則自永樂(1403—1424)以來,常由樂舞生累資遷任,甚或加禮部侍郎尚書銜掌寺。至隆慶(1567—1572)初始改用科甲出身者。清朝置滿、漢各一員,正三品,掌管壇廟祭祀。或隸禮部,或獨立。又別委管理寺事大臣總領寺務,位在其上。明、清位次大理卿。光緒三十二年(1906)太常寺省入禮部,遂廢。自北齊以來,亦稱“太常寺卿”。參見“太常寺”。


官名,漢置,俸中二千石,掌禮儀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禮儀;及行事,常贊天子。每選試博士,奏其能否。大射、養老、大喪,皆奏其禮儀。每月前晦,察行陵廟。有丞一人。見《後漢書·百官志》,後世多沿置。參看“太常”條。

詞語分解

  • 太常的解釋 官名,掌禮樂郊廟社稷事宜 獻之太常。;;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詳細解釋.古代旌旗名。《書·君牙》:“厥有成績,紀於太常。” 孔 傳:“王之旌旗畫日月曰太常。”《文選·張衡<東京賦>》:“建辰
  • 卿的字典解釋 卿 ī 古代高級官名:三公九卿。卿相。 古代對人敬稱,如稱荀子為“荀卿”。 自中國唐代開始,君主稱臣民。 古代上級稱下級、長輩稱晚輩。 古代夫妻互稱:卿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間非常親昵)。 姓。 筆

歷史官職推薦:突騎將軍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監七年定為武職二十四班中的第十一班,與電威將軍同班;普通六年定製後班階稍降,列武職三十四班中的十二班。陳沿置,擬七品,比秩六百石。 武官名。南朝梁置,為加官、散官性質的將軍,秩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太常卿歷史

相關歷史

太常卿_太常卿介紹_歷史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