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洛(雒)陽

洛(雒)陽

城名、縣名。“洛”本作“雒”,三國魏改。故城有二:一在今河南洛陽市東白馬寺東二里洛河北岸。原為周成王時周公建設雒邑的成周城,周敬王避王子朝之亂,遷都於此,加以擴建,為春秋後期最繁榮的都市之一。戰國時改稱雒陽。因位於雒水之北得名。地處天下之中,漕運方便,而且左據成皋,右阻澠池,前有伊闕,背靠大河,利於防守。東周以後,東漢、三國魏、西晉、北魏均建都於此;新莽以此為陪都綠林起義軍所擁立的更始帝,亦曾建都於此。秦置縣,為三川郡治,漢以後至北周先後為河南郡、司州、洛州治。戰國至西漢,是全國性大都市之一。東漢、魏、晉、北魏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最繁榮的都市之一。漢魏故城,據《元康地道記》:“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故又稱為“九六城”。北魏時,有三市:西面西陽門外有著名的洛陽大市,附近是商人和手工工人居住區。南面宣陽門外有四通市和外商聚居區。交易農產品和牲畜的小市,則在東面青陽門外。東漢時,有太學生三萬餘人。明帝所建的白馬寺,是我國最早的佛寺。北魏全盛時,全城有佛寺五百所;又於龍門鑿石窟佛像,是我國偉大的藝術珍品。北魏末年,城被毀於戰火。隋以後廢。一在漢魏故城西十八里,即在今洛陽市。隋大業初建,以為東都;武周續修,改稱神都。隋、唐洛陽故城,據《新唐書·地理志》:“前直伊闕,後據邙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以象河漢。東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周圍約七十里。是僅次於長安的第二大都市。隋有東、南、北三市,唐又增設西市,都是國際性市場。隋(煬帝)、武周、五代唐均都於此;五代梁、晉、漢、周,北宋、金(宣宗以後)均以此為陪都。隋以後先後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治。今洛陽舊城系金哀宗時改築,周長八里三百四十五步,僅當隋唐故城洛北、瀍西的一小部分。近年來對漢魏、隋唐故城遺址都作過考古勘查,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順便了解:洛水【歷史知識】

①洛一作雒(《漢書·地理志》)。即河南洛河。因孟津縣、武陟縣間黃河南北擺動,下游入河口時有變遷。隋以前在今鞏義市入河,著名的洛口倉即在鞏義市境內。北宋元豐年間一度在滎陽汜水鎮入河。金元時或在鞏義市、或在汜水鎮西入河。明嘉靖前在鞏義市、後在汜水鎮入河。近百年變遷亦然。②一名北洛水,即今陝西北洛河,因山陝間龍門至潼關段黃河河床作東西擺動,下游時而入河、時而入渭,變遷頻繁。③今四川沱江諸源之一。見“雒

洛(雒)陽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