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謁者

謁者

官名。春秋戰國時期為國君、卿大夫的侍從官員,掌接待引見賓客,朝會時擔任警衛,亦奉命出使。秦漢宮廷、後宮、太子宮、諸侯王國皆置,員額不等,皆掌關通內外,導引賓客。宮廷所置隸郎中令(光祿勛),設謁者僕射統領西漢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選孝廉、郎官年不滿五十、儀容威嚴、能大聲贊導者充任,本職為侍從皇帝,擔任賓禮司儀,宿衛宮廷及供其他臨時差遣;常充任皇帝使者,出使諸侯王國、少數民族,巡視地方,派往災區宣慰存問、發放賑貸,或收捕、考案貴戚、大臣,主持水利工程等。又有中謁者令、中書謁者令,為宦官之職。東漢名義上隸光祿勛,實自為一台,以謁者僕射為長官,職權甚重。有常侍謁者五員,比六百石,掌殿上時節威儀;謁者三十員,掌賓禮司儀、上章報問、奉命出使。其初任職者亦稱灌謁者,比三百石;滿歲為給事謁者,四百石。東漢初或遣謁者監軍及監領築城和水利工程等,後遂常設監領營兵的監營謁者和專掌水利河渠的河堤謁者。魏、晉員十人,七品,為謁者台屬官,掌賓禮司儀,傳宣詔命,奉命出使。又有監國謁者,監察諸侯王,權勢頗重。晉一度省謁者台,以謁者併入御史台。南北朝復置謁者台,宋七品,梁、陳為流外官,員皆十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為從五品中,二十三年改九品。北齊員二十人,九品。又,魏、晉、南北朝有都水、河堤、勸農、監冶、運水、伐船等各種專職謁者,分隸有關官署;宦官有中謁者、內謁者等;諸王、公、侯等國亦置為屬官。隋初罷,煬帝大業三年(607)復置,隸謁者台,有司朝謁者二員,從五品,為謁者台副長官;通事謁者二十員,從六品,掌承旨傳宣;將事謁者三十員、謁者七十員,掌受詔出使,勞問宣慰,監察地方,後省。唐代廢謁者台,改通事謁者為通事舍人,隸中書省隋、唐太常寺亦設謁者十員,為流外官,祭祀時擔任司儀;宦官有內謁者;王府、公主屬官亦置,玄宗開元間廢;都水台(監)屬官有河堤謁者。金代太后兩宮屬官有之,員二人,從六品。

謁者字典分解

謁者的解釋 (1).官名。始置於 春秋 、 戰國 時, 秦 漢 因之。掌賓贊受事,即為天子傳達。 南朝 梁 置謁者台,掌朝覲賓饗及奉詔出使。 陳 及 隋 皆因之。 唐

謁的解釋 謁 (謁) yè 拜見:謁見。拜謁。進謁。 說明,陳述,告發:請謁其故。 請求:謁歸。謁醫。 名帖:“使者懼而失謁,跪拾謁”。 掌管晉見的近待。 call on

者的解釋 者 zhě 用在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詞組後,並與其相結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時等:讀者。作者。二者必居其一。來者。 助詞,表示語氣停頓並構成判斷句的句式

看一看:謁後塵【歷史典故】

源見“望塵莫及”。謂追隨。謙詞。唐 牛僧孺《席上贈劉夢得》詩:“莫嫌恃酒輕言語,曾把文章謁後塵。”

謁者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