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43年>> 1月31日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逝世

1943年1月31日

1943年1月31日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逝世_歷史上的今天

賴和(1894-1943),原名賴河,字懶雲,人稱和仔先,筆名有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出生於台灣彰化的一個“百姓人”之家。賴和生活的時期,正是日本占領台灣、實行殖民統治的時期,面對日本統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高壓統治,經濟上的殘酷壓榨,文化上的同化政策,賴和以筆做刀槍,揭露和控訴日本侵略者給台灣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熱情歌頌台灣人民的反抗精神。他的作品對台灣“五四”以後的一代鄉土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賴和則成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被譽為台灣文學的“奶母”。

 

賴和少小時不願入日本學校,在當地的“小逸堂”接受黃倬其先生的漢文教育,受益頗深。後不得已,入學校學日文,但不願剪掉象徵中國人的辮子。1909年 5月,16歲時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讀書,1914年畢業。1916年在家鄉彰化開設賴和醫院,為貧苦民眾醫治疾病。 1917年赴福建廈門,在博愛醫院服務兩年。在廈門的兩年,是他在漢學方面以及思想方面有重大收穫的兩年。受“五四”運動的影響,賴和深感民族自決的重要性,尤其對啟迪民眾的重要性有進一步的看法,認為文學是有重要作用的,應該屬於人民。這以後,他開始了一面行醫,一面從事文學創作的生活。1919年,賴和回到台灣,開始從事抗日運動和文學創作。1924年因從事抗日民族解放運動第一次被捕入獄。1941年又因所謂“思想問題”再次被捕入獄。這次入獄,使賴和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摧殘,1943年初出獄後不久,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終年僅50歲。

 

賴和去世後,台灣人民深深懷念和敬仰他。他的墳墓在台灣八卦山上,墓地始終保持乾淨整潔。原來當地民眾中流傳一種傳說,說是賴和的墓草可以治病,所以人們爭相去拔,以致墓地上的草都被拔光了。

 

賴和號稱“詩醫”,他以其崇高的醫德與人民息息相通,贏得了廣泛的崇敬。他醫術高明,卻平易近人,尤其對那些貧苦百姓,有時連診費也不收取。“有些病人請賴和醫師賒下藥錢,但對於看來根本不可能還錢的病人,是連賬都不記下的。”“他每天所看的病人,都在一百名以上。然而,先生的身後,卻留下一萬餘元的債務。”

 

賴和不僅是具有崇高醫德的醫生,更重要的是,他以平民作家的形象享譽台灣文壇,是為人民代言的作家。不僅如此,他還是站在時代前列的志士仁人,與台灣人民一起參加了反抗日本統治的鬥爭。他行醫一生,身後家業如此蕭條,除了經常少收費、免費治療等原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把自己的錢財慷慨地資助了抗日鬥爭。他生活在人民中間,對台灣人民的苦難有深刻的了解,對台灣人民與日本侵略者的鬥爭感觸也最深。他有非常堅定的民族意識,這可以從兩件事上表現出來:他一生永遠只穿中國服裝,從來不穿日本服裝;他一生只用中文寫作,寧可先用文言草就,然後改為白話,也決不肯用日文寫作。他的小說既是他思想的真實反映,也是那個時代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

 

賴和深受當時祖國大陸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五四”運動爆發後,他立即從廈門返台,和黃朝琴、張我軍一起在台灣掀起了白話文學運動。1921年,賴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並當選為理事。1925年,賴和為呼應白話文寫作,發表了處女作散文《無題》,被譽為“台灣新文學運動以來頭一篇可紀念的散文”。1926年,賴和在《台灣民報》上發表了新文學運動以來最早用白話文寫作的第一篇小說《斗鬧熱》,從此進入了創作的旺盛期。1930年,他和許乃昌。黃呈聰等人創辦了《現代生活》。1932年,他和陳虛若、黃周一起主持《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的“學藝欄”,並擔任《南音》、《台灣新文學》的編輯,培養和提攜後起之秀。1934年,第一個全台灣的文藝團體“台灣文藝聯盟”成立,賴和被公推為委員長,但他卻固辭不受。新文學運動的浪潮把賴和推為無可爭議的台灣文壇領袖,他的一生,為提倡白話文寫作和推動新文學運動起了極大的作用。有人說,台灣新文學由賴和“打下第一鋤,撒下第一粒種籽”。

 

賴和留給人們寶貴的文學財富,包括小說、散文、詩歌和評論,其中以小說成就最高。他的作品充滿著寫實主義的風格,用樸實的文筆把日據時期血淋淋的社會現實剝露在人們面前,喚起被壓迫的弱者奮鬥的意志。由於職業方面的原因,賴和跟當地下層人民接觸較多,因而對社會的黑暗和百姓的痛苦描寫得特別深刻。從1925年到1927年三年間,他先後發表了詩《覺悟的犧州》、小說《斗鬧熱》和《一桿“稱仔”》,可以說,這三篇作品表現了賴和一生創作的三個主題,即舊社會習俗的敗壞、被屈辱的人民、以及弱者的奮鬥。舊社會習俗的敗壞,表達了人民對日據時期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文化革新、社會進步的要求。被屈辱的人民,表現了呻吟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的慘狀。弱者的奮鬥,則伸張了被壓迫人民的不屈意志和反抗精神。這三方面的主題構成了賴和小說創作的重要思想內容。而且賴和長於諷刺和白描手法,善於運用台灣民眾語言,作品中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賴和的小說里,絕少宏偉壯觀的生死拼搏,也沒有什麼雷霆萬鈞的豪言壯語,力量來自逼真的寫實,直揭日據時代政治癌瘤的痛癢之處,這種看來“溫和”的思想啟蒙卻有力地撥弄著埋在人們心頭的憤怒之火,其小說創作的深刻性也就在這裡。

 

葉石濤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總序》里將1920年開始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劃分為“搖籃期”、“成熟期”和“戰爭期”,而賴和的創作活動幾乎貫穿了上述三個時期。賴和的作品對台灣“五四”以後的一代鄉土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賴和是台灣新文學的開拓者,他提掖並且引導了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的發展”,“他的寫實意識影響了以後不少的文學創作者,尤其是搖籃期的楊守愚、陳虛谷;他的嘲弄技法影響了蔡愁洞、吳濁流、葉石濤;而他那不屈不撓的抗議精神更影響了朱點人、楊逵和呂赫若。”對賴和的這種評價可以說是很正確的。

1月31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