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780年>> 7月4日

普魯士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出生

1780年7月4日

1780年7月4日普魯士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出生_歷史上的今天
克勞塞維茨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里德·馮·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普魯士軍隊少將。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為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著有《戰爭論》一書。
  1803年從柏林軍官學校畢業後,任奧古斯特親王副官。1806年10月隨親王參加奧爾施泰特會戰時,被法軍俘虜,翌年底獲釋。1809年初調普軍總參謀部工作,任總參謀長兼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G.J.D.von沙恩霍斯特的辦公室主任,協助沙恩霍斯特從事軍事改革。1810年秋任軍校教官,並為王太子講授軍事課。1812年春,主張聯合俄國抗擊法國,因不滿普魯士國王同拿破崙一世結盟而辭職,轉到俄軍,在騎兵軍和步兵軍司令部中任職。1814年回歸普軍。翌年任G.L.布呂歇爾軍團第三軍參謀長,參加利尼會戰。1818年5月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9月晉升為少將。任校長職12年,潛心研究戰史和從事軍事理論著述。1830年任炮兵第二監察部監察。1831年5月任駐波蘭邊境普軍參謀長。同年11月卒於布雷斯勞。克勞塞維茨去世後,他的妻子於1832~1837年整理出版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共10卷,1~3卷為《戰爭論》,其餘為戰史著作。
  法國大革命、歷次拿破崙戰爭和19世紀初歐洲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對於克勞塞維茨世界觀、軍事觀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克勞塞維茨雖然對法國大革命持反對態度,但他同時也清楚地看出了這次革命在軍事上引起的根本性變化,並對封建主義軍事理論進行了尖銳的抨擊。
  可是,克勞塞維茨的觀點仍是資產階級的中庸思想:在進步的觀點中夾雜著反動思想、普魯士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克勞塞維茨觀點的理論基礎是德國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他以這種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為指針,在資產階級軍事科學中首次對戰爭和軍事學術等一系列現象的相互聯繫和發展作了分析。
  克勞塞維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130多次戰爭和征戰,撰寫了論述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戰爭、路易14戰爭、菲特烈2世戰爭、拿破崙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許多軍事歷史著作。克勞塞維茨的主要著作是《戰爭論》。
  《戰爭論》的結論是:“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的特性,……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裡以劍代表,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對於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論點,列寧曾給予極高評價。列寧稱他為“一位非常有名的戰爭哲學和戰爭史的作家”。
  然而,作為唯心主義者的克勞塞維茨,把他國家的政治視為整個社會利益的代表,而不懂得政治本身的發展動力就是階級鬥爭。他認為戰爭只不過是對外政策的繼續,而沒有認識到戰爭同對內政策的聯繫,把政治與經濟、政治與社會制度、政治與階級鬥爭割裂開來。由於他沒有揭示出戰爭的社會性質和階級本質,所以在他論述具體戰爭時,就無法闡明戰爭的侵略性或正義性。
  克勞塞維茨認為“每個時代均應有其特定的戰爭”,軍事學術的變化是由“新社會條件和社會關係”引起的。這些判斷是正確的。但他並不理解究竟是什麼決定了軍事學術的發展,所以他對這一點的解釋是相當矛盾的。
  克勞塞維茨在研究軍事學術理論及其組成部分--戰略學和戰術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反對軍事學術中的“永恆的原則”,認為戰爭現象是不斷發展的。同時,他又否定在軍事發展上存在規律性,並且斷言“戰爭是一個充滿偶然性的領域,是一個充滿不確實性的領域”。
  克勞塞維茨是第1個在西方軍事科學中明確提出了交戰、戰局乃至整個戰爭的一些實施原則: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儘可能的兵力於主突方向;發揮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堅決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戰果。
  克勞塞維茨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勝作用,這也是他對軍事理論的重大貢獻。克勞塞維茨認為,主要精神力量是: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然而,由於克勞塞維茨沒有弄清戰爭的社會本質和民眾在戰爭進程中、戰爭結局中的決定性作用,過分地誇大了統帥的作用,因此他就無法認清精神因素的真正源泉。
  克勞塞維茨死後出版的著作,構成了西方軍事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完整階段。後來的西方軍事思想家甚至利用克勞塞維茨一些矛盾的觀點,為軍事思想中的反動論點進行辯護。西方把克勞塞維茨捧為“空前絕後的軍事經典作家”,大肆宣揚克勞塞維茨關於誇大個人作用和認識戰爭充滿偶然性因素的觀點,特別是鼓吹他那種有關戰爭殘酷無情的思想,為強者國家有權採用最野蠻的武力方式作辯護。
  這些觀點在德國反動軍隊中,特別是在法西斯專政時期盛行。一些現代西方思想家仍然推崇這些觀點,竭力證明,帝國主義集團挑起和進行的戰爭和武裝衝突,與剝削階級的侵略政策毫不相干,並且把這些戰爭說成是“全民”的戰爭,甚至美化為“革命”的戰爭。現代帝國主義軍事思想界竭力使克勞塞維茨理論遺產中的錯誤論點,適應他們今天的需要,這就證明了西方軍事思想的局限性。
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
  時勢造英雄。在歷史的長河中,大凡傑出人物無一不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享有「西方兵聖」之譽的克勞塞維茨就是如此。他之所以能夠成就令人矚目的《戰爭論》,成為西方軍事理論巨匠,與十八世紀震撼整個歐洲大陸的法國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有著直接的關係。讓我們走進歷史的時光隧道中,重新認識、暸解克勞塞維茨充滿智慧的一生及他所創造兵學巨著《戰爭論》的時代背景。克勞塞維茨曾經預言:「他的《戰爭論》將引起軍事理論的一場革命,並且它將不是二、三之後就會被人們遺忘的書。」現在看來,人們不能不為他這種堅定的自信和準確的預見而讚嘆。一百六十多年過去了,克勞塞維茨熔鑄在《戰爭論》中不朽的靈魂,一直活躍在世界觸事舞台上。其軍事思想精華在新時代的軍事革命中仍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書敘途克勞塞維茨成長的時代背景及政治環境,帶領讀者了解克勞塞維茨的人生智慧以及其創作出巨著《戰爭論》的偉大思想。
克勞塞維茨思想
  1.戰爭的要素——搏鬥。戰爭無非是擴大了的搏鬥。目的是打垮對方,讓對方服從自己的意志。定義: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
  2.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本來就包含敵對意圖和敵對感情這兩種不同的要素。
  3.暴力的使用是無限度的。
  4.讓敵人無力抵抗,是戰爭的目標。
  5.假使在決戰中,為決戰做的準備任何一點不足,在將來都無法挽回。
  6.同時使用一切力量是違背戰爭的性質的。
  7.軍事活動分為進攻和防禦兩種形式。
  8.加上偶然性,戰爭就變成賭博了。
  9.軍事活動總是少不了危險,而在危險中最可貴的精神力量是什麼呢?是勇氣。
  10.雖然人的理性總喜歡追求明確和肯定,但是人的感情卻往往嚮往不肯定。

7月4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