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769年>> 9月14日

德國學者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年9月14日

1769年9月14日德國學者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_歷史上的今天

 

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德國科學家,與 李特爾同為近代地理學的主要創建人。生於德國柏林,亦逝於德國柏林,是世界第一個大學地理系-柏林大學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
  亞歷山大·馮·洪堡,德國地理學家和博物學家,是19世紀的科學界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走遍了西歐、北亞和南、北美洲。凡是足跡所到,高山大川無不登臨,奇花異草無不採集。他具有我國明末徐霞客不憚艱險跋涉山川的好奇心,同時又具有廣泛的學識。他所涉獵的科目非常廣泛,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礦石等。並且對每個所以涉獵的領域又有所貢獻,所以他常被稱為氣象學、地貌學、火山學和植物地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世界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名有澳洲(今澳大利亞)、紐西蘭的山,美國的湖泊與河流,南美洲西岸的洋流,以至於月亮面上的山等。 1795年,他去義大利和瑞士作植物學和地質學的考察。同年,隨乃兄進了以歌德和席勒為首的韋邁地方的文學團體。1796年,他母親去世,洪堡欲遂其漫遊世界的志願。於1799年開始到南北美洲蒐集了不少標本和資料,於1804年回到歐洲。從1808年起留居巴黎整理資料,先後計達21年。在巴黎出版不少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1799~1804年新大陸熱帶區域旅行記》30卷,《新西班牙王國地理圖集》(1810年),《植物地理論文集》(1805年)等。 1827年,他回到柏林,1829年,受帝俄政府的邀請,和愛蘭堡格及駱司二人去西伯利亞旅行。從5月至11月共25個星期,行程達15480公里。從這次旅行所得著有《中央亞細亞》3卷。在1830~1848年間,洪堡常受外交使命奔走於普法兩國之間,有暇則致力於他畢生大著《宇宙》一書。《宇宙》總計5卷,第5卷於洪氏逝世後始出版。 洪堡在科學上的貢獻是具有創造性的。他的活動不僅限於科學考察成果方面,對於科學理論方面也頗有貢獻。他根據前人和自己所測定的世界各地溫度,於1817年第一個繪製了全球等溫線圖,因此使同緯度各地的氣候得以互相比較,大陸氣候和海洋氣候的差別才因此得以顯示。
  他還把植物的分布和當地的氣候和土壤聯繫起來,提出植物如何受環境影響的問題,而且把植被依景觀的不同而把全世界分為16個區。這樣強調環境雖不免失之於偏,但在科學史上仍有其地位,而且促進了植物地理學這門新科學的建立。
  洪氏對於地磁學的貢獻尤為重要。在西伯利亞的旅行中,對聖彼得堡起直至阿爾泰山沿途的磁偏角和磁傾角均作了測量,並強調俄國應在聖彼得堡建立地球物理總台,和在全國組織地磁與氣象網的必要性,說這樣做將惠賜人類以無窮的好處。這一建議不久即見諸實行。俄國當時為了與毗鄰地方比較起見,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北京俄國教堂中也建立地磁氣象站,實為我國第一個正式氣象台和地磁台。台中記錄從1841年1882年,除兩度停頓外,均繼續不絕,記錄了我國19世紀最可寶貴的氣象和地磁記錄。
  洪堡之可紀念的另一方面是,他推動了近代科學前進的力量。他的旅行和書籍引起歐洲各國組織其他類似的考察和旅行的要求。1831年,英國派遣了貝格爾船去南美洲測量秘魯、智利的沿海,即直接受了洪堡的影響,而查爾斯·達爾文就是這隻船上的博物學者。1828年,在柏林科學會議時,他曾提議世界各國應廣泛建設氣象台和地磁台,這一建議不久即為帝俄和英美諸國所採納。他和友人卡爾·高司在高丁根城所組織的一個地磁學會,不久便成為國際性的學術機構。當時在各國所得之地磁報告使洪堡能了解地磁變動的性能,因此創造了“磁暴”這個新名詞。有人認為“像這樣的科學合作,是近代文化中最可珍貴的果實”,而這一合作直接引起了1882年第一個極年觀測,間接引起了1958年和1959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的觀測。
  洪堡對於東方的文化,尤其是中國的文化,有極高的評價。在《宇宙》中他嘖嘖稱道了中國重大的發現——指南針和活字版印刷。他讚美中國古代天文工作者的勤勞和細心,並以古代所記的日蝕、流星、彗星以為例。他比較中國和希臘、羅馬關於隕石的記載,說從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333年在中國歷史上有16個記載,而希臘和羅馬同時期卻只有4個。
  同時,洪堡也是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者。他認為各類人種無論黃種、白種和黑種人同屬於一科,而且不分軒輊的,有力地駁斥了和他的《宇宙》同時出版的一部當時極其風行的書《人種的不平等》,該書倡導白種人為優等民族的邪說。
  洪堡終身未娶,回柏林後常住其兄之家。壯年時在迦里百亞和法蘭可歷亞礦中工作時,極注意礦工生活的改良。中年至新大陸對於古巴和美國的農奴制深惡痛絕,作嚴厲的批評。 洪堡於1857年得中風之症,於1859年5月6日逝世,享年90歲。洪堡不僅僅為德國的瑰寶,像他這樣能高瞻遠矚、抱寶懷珍的第一流科學家,實亦世界之瑰寶。
  洪堡早年在普魯士礦產部從事植學、地質學、氣象學研究。1793年任高級礦務師。後從事野外考察、著書和講學。曾考察過西歐、南北美洲、北亞和中亞等地。參與建立柏林地理學會,1828年組織了第一次國際科學會議。
  其科學活動涉及地理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和生物學等。主要貢獻有:首創等溫線、等壓線概念,繪出世界等溫線圖,指出氣候不僅受緯度影響,而與海拔高度、離海遠近、風向等因素有關;研究了氣候帶分布、溫度垂直遞減率、大陸東西岸的溫度差異性、大陸性和海洋性氣候、地形對氣候的形成作用;發現植物分布的水平分異和垂直分異性,論述氣候同植物分布的水平分異和垂直分異的關係,得出植物形態隨高度而變化的結論;根據植被景觀的不同,將世界分成都市16個區,確立了植物區系的概念,創建了植物地理學;首次繪製地形剖面圖,進行地質、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與地下裂隙的關係;認識到地層愈深溫度愈高的現象;發現美洲、歐洲、亞洲在地質上的相似性;根據地磁測量得出地磁強度從極地向赤道遞減的規律;根據海水物理性質的研究,用圖解法說明洋流;發現秘魯寒流(又名洪堡寒流)。此外,還促進了沸點高度計的發明和山地測量學的發展。
  1808~1827年與邦普朗用近20年時間寫成功30卷的《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是近代地理學最為重要的著作,晚年寫成《宇宙:物質世界概要》,還有《植物地理學論文集》和《中央亞細亞》等。洪堡的科學成就和著作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在世界上產生了很大影響。為紀念洪堡,德國建有洪堡基金會,資助世界各國的自然科學研究。

9月14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