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89年>> 12月16日

美國入侵巴拿馬。

1989年12月16日

1989年12月,美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侵占了位於中美洲的巴拿馬共和國,使這個只有200萬人口、面積不足8萬平方公里的小國遭到一場空前的大災難。

美國入侵巴拿馬,歸根結底是為了保住巴拿馬運河的既得利益。1903年,美國強迫剛剛取得獨立的巴拿馬簽訂不平等條約,取得了開鑿巴拿馬運河的權利,並且永遠租借運河和運河區。1914年巴拿馬運河建成,使大西洋到印度洋之間的航程,縮短了1萬多公里。美國一直是運河的主要用戶和受益者,每年運河總收入約3億多美元,絕大部分為美國所得,巴拿馬只能得到很少的零頭。美國把運河西岸16.1公里範圍劃為運河區,設立美軍南方司令部,不許巴拿馬人入內,運河區就成了“國中之國”。

幾十年來,巴拿馬人民不斷地為收復巴拿馬運河的主權而鬥爭,經過長期努力,兩國終於在1977年簽訂了新的運河條約,新條約規定,1999年12月31日午時之後,運河完全交由巴拿馬管理。從1990年起,運河區管理委員會的主任應由巴拿馬人擔任,(副主任由美國人擔任)。美國的南方司令部也必須同時撤離運河區。對於美國來說,運河是它的生命線,失掉運河的管理權,會給它帶來嚴重的政治、經濟和戰略後果。因此,美國必然要千方百計保留它在運河和運河區的利益。

美國為了保持在巴拿馬運河區的利益,企圖扶植一個俯首聽命於美國的政權,去取代堅決主張收回運河主權的以鐵腕人物諾列加為首的巴拿馬現政權。為了迫使諾列加下台,美國政府使用了種種手段,對巴拿馬採取了經濟制裁、外交誘逼、軍事威脅,支持巴拿馬國內反對派掀起“倒諾浪潮”。1989年10月3日,巴拿馬部分中下級軍官發動軍事政變失敗後,美總統布希批准一項300萬美元的撥款,專供中央情報局策動第二次軍事政變。與此同時,美國秘密向巴拿馬增兵4500人,空運了大量坦克、裝甲車、武裝直升機。美國直接入侵巴拿馬的企圖顯露出來了。

美國為了遮人耳目,欺騙輿論,處心積慮製造入侵巴拿馬的藉口。

美國找到的聳人聽聞的藉口之一,是“打擊毒品走私”。毒品走私是80年代以來最容易引起公憤的國際問題。美國指責巴拿馬政府首腦諾列加參與了國際毒品走私活動,同哥倫比亞販毒團伙有牽連。1988年2月,里根政府就通過邁阿密聯邦法院大陪審團,以“參與販毒活動”為名,對諾列加提出正式起訴。這次,把“販毒犯”“捉拿歸案”,就成了出兵的重要的“理由”。

美國出兵的另一個藉口是為了“自衛”。12月16日晚9時,4名美國軍官乘車經過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所在的大街時,與巴拿馬國防軍的士兵發生衝突,雙方拔槍射擊,美海軍陸戰隊的一名軍官被打死,巴拿馬3人受傷。事發後,美國指責巴拿馬挑起事端,巴拿馬指責美國人首先開槍。美國的國防部為此發表聲明,揚言為了保護“美國人的安全”要進行“自衛”,美國總統布希表示要對巴拿馬採取“報復行動”。巴拿馬外交部則向美國提出強烈抗議。這樣,雙方調兵遣將,處於警備狀態。一個美國兵被打死這件事,就成了這場戰爭的導火線。

12月16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