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鎮

大橋鎮怎么寫好看

大橋鎮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即今江蘇江都市東南大橋鎮。清光緒《江蘇全省輿圖》江都縣:“大橋鎮在城東六十里。”

②在今江蘇海門市東南大橋鎮村。《清一統志·海門廳》:通濟橋“在大橋鎮”。

③在今江西弋陽縣西北。《清一統志·廣信府二》:大橋鎮“在弋陽縣西北一百餘里。本朝乾隆三十一年移縣丞駐此”。

④即今湖南藍山縣南五十里大橋鄉。明、清置巡於此。


(1)在江蘇省江都市南部,白塔河紅旗河兩岸。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7.4萬。鎮人民政府駐大橋,人口 5200。白沙,清康熙年間在帶水上造永濟橋,又名帶橋,後改名大橋。建國初設大橋鎮,1958年改公社,1962年析出復為鎮,1973年又與楊墅公社合併改建大橋公社,1983年復置鎮。2000年中閘、昌松二鄉併入。產稻、小麥、大豆、花生、薯。有生化、印染助劑、皮革、文化用品等廠。寧通、江口公路經此。(2)在江蘇省大豐市東南部。面積101.6平方千米。人口3.7萬。鎮人民政府駐大橋,人口 3300。相傳清順治年間何垛場灶民遷此,居川岸河兩岸,初名川家岸。後以村內有大木橋,故名大橋,又名大橋口。1929年為川岸鄉,後改川港區。1949年為大橋鎮,1956年改鄉,1958年改方向公社,1983年復置大橋鄉,1986年復置鎮。產稻、小麥、棉花、大豆、薄荷、蠶繭。有農機、建材、針織、腳踏車零件、糧油加工等廠。黃海、沈大、盈橋公路經此。(3)在浙江省奉化市中部偏北、縣江兩岸。市人民政府駐地。面積71平方千米。人口8.5萬。鎮人民政府駐大橋,人口5.2萬。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置奉化縣,為縣治。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在此縣江上建惠政大橋,簡名大橋。鎮以橋名。1919年置大橋鎮,1939年分為大橋、奉中鎮,1951年合稱城關鎮。1956年又分為大橋、奉中鎮,1958年改公社,1980年復置城關鎮,1981年更名為大橋鎮。1988年起為奉化市治。產稻、小麥、芋艿、水蜜桃。有機械、食品、紡織、服裝、陶瓷、釀造、印刷等工業。商業繁華。甬臨公路貫境。鎮西錦屏山,闢為中山公園,有孫中山紀念堂、周淡游墓等。南有奉化山,頂有唐代建的瑞峰塔。(4)在浙江江山市西北部,西鄰江西省。面積80.6平方千米。人口2萬。鎮人民政府駐大橋,人口2300。以地有拱形石橋得名。1950年設大橋鄉,1958年後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7年置鎮。產稻、油菜籽、生豬、板栗、毛竹、蠶繭。有水泥廠、鋁土礦等。邊貿活躍,尤以仔豬交易著稱。為 * “江山烏”主要產地。有公路通市區。(5)在安徽省蕪湖市鳩江區北部、長江東岸。面積61.7平方千米。人口3.1萬。鎮人民政府駐大橋,人口 2000。1956年設大橋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86年置鎮。主產稻、油菜籽,兼水產養殖。有磚瓦、繡花、榨油、複合肥等廠和水產養殖場。鎮區沿扁擔河兩岸分布。為蕪湖、馬鞍山兩市間農副產品集散市場。寧蕪鐵路、慈公路經此。(6)在福建省古田縣中部、古田水庫東端。面積202平方千米。人口4.2萬。鎮人民政府駐大橋,人口4450。因橋得名。1958年設大橋公社,1984年置鎮。為縣農副產品重要產地,銀耳和蘑菇的生產基地。有采鎢、食品、機械、造紙、瓷器等廠。為僑鄉。商業繁榮,飲食、服務業發達。福分(福鼎)、安嵩、下甘公路經此。古蹟有唐代古剎臨水宮。(7)在江西省修水縣西南部、瀆水河畔。面積125平方千米。人口3.2萬。鎮人民政府駐朱溪廠,人口3000。以原大橋鄉名為鎮名。1949年屬大橋等鄉。1958年設大橋公社,1960年改名朱溪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置朱溪鎮。1995年沙灣鄉併入,改名大橋鎮。產稻、甘薯、大豆、綠豆、油茶、茶葉等。有水電站、金礦及鑄造等廠。龍公路經此。(8)在江西省信豐縣東北部。面積91平方千米。人口2萬。鎮人民政府駐營下,人口3200。以境內大橋圩為名。1961年由古陂公社分設大橋公社,1984年改鄉,1987年置鎮。產稻、大豆、甘薯等。有煤礦及火力發電、水泥、化工、石灰等廠。尋信公路經此。(9)在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北部、濟南黃河公路大橋北側。面積111.2平方千米。人口4.5萬。鎮人民政府駐馬店,人口7000。因距河公路大橋較近,故名。1949年為歷城縣九區。1958年改大吳公社,1984年改大王鄉,1995年改大橋鎮。2000年由歷城區劃入天橋區,2001年靳家鄉併入。產小麥、玉米、大豆、稻、棉花和瓜果蔬菜。有棉紡、綜合加工、橡膠塑膠製品、麵粉加工等廠。京滬鐵路和308、104、220國道在濟南黃河大橋頭北側會合。(10)在山東東阿縣東部偏南。面積48.9平方千米。人口2.2萬。鎮人民政府駐於窩村,人口 2100。鎮以臨近平陰黃河大橋命名。解放前後,鎮境先後屬於冀魯豫邊區阿東辦事處、平阿縣二區、平陰縣二區、東阿縣四區、銅城區。1952年一部分屬牛角店區,一部分歸集區和銅城區。1958年北部歸陳集公社,南部歸銅城公社;茌東合縣時,曾一度劃歸茌平縣。1963年歸陳集區,1971年改部口公社。黃河大橋建成通車後,駐地遷於窩,改稱大橋公社。1984年建大橋鄉,1986年改鎮。黃河沿鎮境而下,郭口乾渠、巴公一乾渠流經。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穀子、蠶繭、蘋果、滑柳。畜牧業以家庭養牛、豬、羊、雞、鴨等為主。有棉紡、建材、造紙、農修、塑膠等廠。有黃河大橋、郭口大閘等水利設施。泰臨公路經此。古蹟有古滑古鎮遺址。(11)在廣東省化縣東南部、湞江下游。面積169平方千米。人口1.1萬。鎮人民政府駐大橋街,人口830。因境內有大橋村,村旁湞江小支流上,昔有石砌拱橋,故名。鎮因村名。1949年屬周田區,1958年析置長壩公社。1979年改名大橋公社,1983年設區,1986年建鎮。屬丘陵性湞江谷地。主產稻,並產花生、甘蔗、紅瓜子和油茶。有採煤、建築、農機、木器等廠礦。323國道經此。(12)在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北部偏西、楊溪河上游。面積250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大橋街,人口830。原名石窖水。明正德年間建有石拱橋,名通濟橋,又稱大橋。鎮以橋名。1949年屬乳源縣三區。1957年分設均武、清源、西山三鄉,1958年合設大山公社。1963年改稱大橋公社,1977年析出大坪、紅雲公社。1983年設大橋區,1986年建鎮。主產稻、玉米,並產甘薯、花生。有錫、鎢礦。廣東省乳陽林業局設此。有採煤、水電、精幹麻、家具製作等廠礦。有窄軌鐵路連線京廣鐵路。乳坪公路經此。(1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縣中部。面積112平方千米。人口6.5萬。鎮人民政府駐大橋圩,人口1050。因有三座大石橋得名。1950年為賓陽縣二區。1958年設大橋公社,1962年改區,1968年復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置鎮。產稻、甘蔗、菸葉、蔬菜等。有製糖、拉絲、鋼鑄、榨油、生紙等廠。324國道及邕梧公路經此,並有公路通療平農場。(14)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陸川縣中部、九洲江西岸。面積102平方千米。人口4.6萬。鎮人民政府駐大橋街,人口 1000。因處九洲江畔,形似竹排,遇洪水三面環水,遠看宛如一座大橋,故名。1950年為陸川縣五區。1958年設大橋公社,1962年改區,1966年復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置鎮。產稻、薯類、菸葉、柑橙、茶葉、香茅、油茶、荔枝、龍眼等。土產淮山藥。有竹木器加工、紅磚、食品加工等廠。有公路通陸川、烏石橫山等地。黎湛鐵路、賓盤公路經此。東南有橫跨九洲江的公路橋和攔河壩水電站。(15)在重慶江津市中部。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 1.8 萬。鎮人民政府駐大橋場,人口 7160。以當地有大橋得名。場建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 * )。1949年前屬八改鄉,後改稱大橋鄉。1950年仍為大橋鄉。1958年為李市公社大橋管理區,1961年設大橋公社,1984年復稱大橋鄉。2001年置大橋鎮。產稻、柑橘、茶葉等。有建材、食品加工等廠和水電站。有公路接津白和渝東公路。(16)在四川省南部縣西部。面積29平方千米。人口1.5萬。鎮人民政府駐大橋,人口1060。因有巨石天然成橋,故名。鎮區為唐新井縣治所,北宋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三陳”故里。1949年設大橋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鎮。1992年石泉鄉併入。1994年石泉鄉劃出。產棉花、蠶繭、油菜籽。有農機、釀酒、榨油、軋花、服裝等廠。有公路南接唐巴公路。有金魚橋等古蹟。(17)在四川省平武縣西部。面積385平方千米。人口9000。鎮人民政府駐大橋,人口 2000。昔因此地溪上曾建有一鐵索橋而得名。1950年設大橋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大橋、舊堡、新乾三鄉合併置大橋鎮。產茶葉、蜂蜜、大豆、中藥材、皮張、核桃。有鐵木器加工廠。為農副產品交易地。龍大、大舊、大水公路貫境。(18)在四川省冕寧縣北部。面積88平方千米。人口8000。鎮人民政府駐大橋,人口2100。地以橋名。清鹹豐時建場。1951年設大橋鄉,1971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改鎮。主產玉米、稻、馬鈴薯、油菜籽。盛產花椒、核桃、柿子、獸皮等。為縣北山區牛羊皮張、花椒等土特產品集散地。有小水電廠、農機修理站等。有公路北接川雲公路西線。

詞語分解

  • 大橋的解釋 亦作“ 大喬 ”。 三國 吳 孫策 之妻。《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時得 橋公 兩女,皆國色也。 策 自納 大橋 , 瑜 納 小橋 。”《三國演義》第四四回:“久聞 江東 喬公 有二女,長曰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林光宮

秦二世胡亥建,在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上。《三輔黃圖》 卷: 甘泉宮,“ 《關輔記》 曰:林光宮,一曰甘泉宮,秦所造,在今池陽縣西故甘泉山,宮以山為名。宮周匝十餘里。漢武帝建元中增廣之,周十九里”。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大橋鎮歷史

相關歷史

大橋鎮_大橋鎮在哪裡_歷史地名